肖群忠
對于很多中國人而言,無論其對《論語》的熟悉程度如何,一定會對這句話印象深刻,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智者是喜水、快樂、活潑的,而仁者則是愛山、恬靜、長壽的。也就是說,在儒家看來,智與仁共同構(gòu)筑成儒者的理想人格。漢代董仲舒明確提出了“五常”:“仁義禮智信”,“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智”則貫穿其中并將這一切聯(lián)系了起來。那么,何為智德?智德的道德內(nèi)涵有哪些?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弘揚智德?這是我今天準備講的幾個問題。
一、智德及其特點
何謂智德?不可否認,智德總是與人的認識能力和知識的掌握相關,在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智被寫成由“矢”和“口”構(gòu)成的“知”,即象征著一個人像飛矢一樣快速地獲取知識。知與智在中國古代往往是通用的。如果要進一步分別“知”與“智”的差別的話,知的意義要較“智”為寬,“知”可能更多的是指聞見、認知之意,而“智”則是“人事”“道德”之智。
在儒家傳統(tǒng)中,把知或智主要看作是一種人事之智或者說是知人之明。這種知人之明和人事之智主要是“以智輔仁”,這一方面表明儒家的修養(yǎng)論是講求仁智雙修的,另一方面表明智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體系中主要是作為達仁的手段存在的。這一特點在孟子關于智德的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骸皭烹[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薄睹献印るx婁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可見,一個人能夠有人生和人事之明,有辨別道德善惡之智,就可以說是具有智德的人了。
中西智德思想或智慧觀是有一定差別的。首先,智慧在各自道德體系中的重要性不同。西方哲學最初是把理性看作人的基本規(guī)定性,是道德的基礎,如蘇格拉底的命題“知識就是美德”,又比如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提出的西方智慧、勇敢、節(jié)制、公正的四主德思想,都是以理性和智慧作為其道德的基礎和首德,這種傳統(tǒng)長期被西方社會所繼承。而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智雖然也是“三達德”和“五?!敝唬涞匚皇欠牟⒎沼谌?、義、禮的。其次,西方哲學一開始就是強調(diào)主客體分離,重視對自然的認識,因此其智的內(nèi)容多具有自然之智。而中國之智德,強調(diào)的是“明理”“知人”,所明之理仍然是人倫之理,明于人所當行的仁義之道,認為一個人會因為“知書”而“達理”,但一個人如果僅有專業(yè)知識,而不將這種專業(yè)知識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人生問題聯(lián)系,就會變成一種專為個人謀利益的工具,甚至成為危害社會的手段??茖W家可以造福人群,也可能毀滅世界;律師可以維護社會公義,也可能知法犯法;電腦專家可以幫助事業(yè)發(fā)展,也可能充當黑客攻擊社會和他人利益??梢娭堑率侵桥c德的統(tǒng)一。這兩種智德觀,各有所長,對人類的智德觀念的形成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二、智德的道德內(nèi)涵
“智”作為德性,不僅是一種道德認識能力,也是一種選擇判斷能力。
1.明是非,辨善惡
“智”作為德性,首先體現(xiàn)在對是非、善惡的認知和辨別上。孟子曾明確將“智”界定為人辨別是非的能力,他說:“是非之心,智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终f:“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在孟子看來,這種內(nèi)在于人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因素,這種能力若是喪失則難以稱作真正的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荀子也認為智首先是一種辨別是非的能力,他說:“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修身》)在荀子看來,能夠明辨是非曲直,使自己的認識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就可以正確地認識事物了,甚至可以“知者明于事,達于數(shù)?!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馑季褪?,明智的人對事物是清楚明了的,對事理也能融會貫通。
儒家強調(diào)智德“明是非”的同時又往往將之與“辨善惡”聯(lián)系起來,如孟子曾經(jīng)說:“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這使得儒家的智德更多地呈現(xiàn)出關涉人倫道德,關注完美人格的養(yǎng)成及和諧社會秩序的達致等特點。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明是非”就是“辨善惡”??鬃釉缇妥⒁獾蕉叩膬?nèi)在關系,他說:“知者利仁?!保ā墩撜Z·里仁》)又說:“未知,焉得仁?”(《論語·公冶長》)也就是說,具備了智德才能分清事物的曲直并明白其利害得失,才會以長遠的眼光看事物,才能看到長遠的利益,也才能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缺乏“智德”則失去了正確的道德認識這一前提,不但容易陷入罪惡之中不能自拔,而且難以堅守正確的道德行為,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擁有仁德。
2.善識人,貴知己
“智”作為德性,不僅要認識人與事的是非善惡,同時還必須體現(xiàn)在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中,要與人進行恰當和友善的交往,就必須善識人,貴知己??鬃佑袝r甚至將“知人”作為“知”的定義,“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顏淵》)在孔子看來,所謂“知人”,主要指正確地認識人、客觀地鑒別人、清醒地理解人。
知人是君子之道,而知己更是高明之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了。知人,聰明的人就能做到,而自知之明更是為君子所貴。人要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但在對自我的認識中,認識主體與客體是合一的,這難免會使自我認識受到主觀感情等因素的影響,有的人可能是妄自尊大,有的人可能是妄自菲薄。不能夠了解自己的短長,不能夠了解自己在人際、組織中的地位,不能夠了解自己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不僅會影響事業(yè)發(fā)展,也會影響與同事間的關系,從而影響自己的人生幸福。因此,道德智慧中最重要的也許是自知之明。
所謂“自知”,主要是對于自己的德性、能力大小及優(yōu)缺點有清醒的認識。正確認識,方能不妄自尊大、不好高騖遠,亦不妄自菲薄??鬃诱f:“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保ā墩撜Z·述而》)孔子的這些說法正是“自知之明”的生動體現(xiàn)。
3.識時勢,知當務
智作為德性,不僅是指在一般意義上以及在社會認識與道德認識上能夠明是非、辨善惡,能夠善識人、貴知己,而且還具有在實踐過程中,能夠?qū)彆r度勢,知先后、掂輕重、擇緩急的意識,體現(xiàn)為實踐過程中的明智恰當。
“識時勢”就是通常所說的“審時度勢”,也就是道德主體在行道過程中對于“道”之行與不行的現(xiàn)實性及可行性的客觀條件的判斷??鬃釉?jīng)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保ā墩撜Z·泰伯》)“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也就是說,智者要善于判斷客觀形勢是否適合行道,可行道則出來當官,不可行道則隱居以養(yǎng)志。在孟子看來,孔子正是具有“識時勢”之智德的典范,“孔子,圣之時者也。”(《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勢”可則行,“勢”不可則止。
實際上,現(xiàn)實生活中“道”之弘揚并不單純依靠自己的能力就能實現(xiàn),而是受制于客觀“時勢”,這在孔子看來就是“命”。君子只有真正了解一點,才能算是具備了智德,也才能稱其為君子,這就是孔子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儒家強調(diào)知命的同時亦強調(diào)個人的努力。但一個智者替天行道,循義而行,卻不能盲目蠻干,而是要審時度勢,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也就是說一個大仁大智大勇之人不僅是胸懷高遠理想和道義原則的人,而且也是能夠了解客觀形勢,掌握命運與時機的人。真正具有智德的人,在具體的道德境遇中,能夠權(quán)衡利弊得失,分清輕重緩急,知道先后順序,迅速判斷當下應該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
三、智德的當代弘揚
第一,好學崇知,提高智商?!白釉唬汉脤W近乎知?!保ā抖Y記·中庸》)好學雖然不等于智,但卻接近智。儒家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學習文明,《論語》的第一個字就是“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夫子認為高足顏淵可以算是好學的人。“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好學、理性、智商是別的德行的基礎??鬃诱f:“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傳統(tǒng)智德強調(diào)道德智慧與人生智慧,這無疑是對的。但在當代,我們?nèi)詰獜囊话阋饬x上,把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看作是智德的內(nèi)容之一,因為在社會發(fā)展特別是近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科學技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進步作用,崇尚并追求科學真理,好學窮理,格物致知,是應該提倡的智慧美德。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我們的智商即我們的判斷力,認識和選擇能力。在現(xiàn)代社會多誘惑的條件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明智和理性把握生活的正確方向,少上當受騙,少利令智昏,不要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為什么在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有很多人上當受騙?就是因為清醒的理智被強烈的欲望蒙蔽了,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占小便宜的心理,就不會失去理智。失財是小事,折射出我們智德的迷失,才真正令人汗顏。
第二,以智求善,提高德商。智德說到底就是智慧與道德的結(jié)合,也就是道德智慧。因此,形成道德智慧就成為我們學習培養(yǎng)智德的目的。智德或道德智慧的核心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人生覺解。一個有道德智慧的人必然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對天道、人道都有深刻的了解和清醒的自覺。比如,儒家有“三才”之說,天居于上,地承于下,而人居其中,與天地合德。因此,人應效法天地的某些特性來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吨芤住で酚醒裕骸疤煨薪。右宰詮姴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儒家的人生態(tài)度,最核心就是這樣兩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寬容待人。這種基本的人生態(tài)度實際上就是儒家倡導的基本道德精神。只有對儒家這種積極入世的人生觀有所覺解和體認,才會信奉、弘揚自強精神和厚德精神。如果不是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那就不會重視道德??梢姡赖轮腔凼紫仁菍θ松蟮赖挠X解,它可以從根本上決定我們?nèi)松鷮嵺`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選擇。
價值澄明。道德智慧的價值澄明不僅包括認知評價上的“價值澄清”活動,而且還包括實踐意義上的價值選擇。生活中存在著很多道德選擇,如道義與利益、群體與個體、理想與現(xiàn)實、理性與欲望等,道德智慧就是在人生日常行為和關鍵時刻都能做出符合道義的正確選擇??鬃映珜Р猿帧傲x以為上”的價值觀,并且把這看作一項基本的道德要求,因為一旦僅僅以利本身為出發(fā)點,而不以義去約束利,則往往會導致不良的行為后果。
知世明倫。道德智慧無非是一種審時度勢,善處人際關系的明智?!爸馈币笕藗兡軌?qū)彆r度勢,知先后、掂輕重、擇緩急,體現(xiàn)為實踐過程中的明智恰當?!懊鱾悺本褪且笪覀兞私庾约号c他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善識人。道德智慧不僅要求能知人,而且還能夠與人進行友好的交往,與人為善,不失原則;對自己的身份與角色有高度的自覺,有責任感、義務感,知所當為,勇于承擔,盡倫盡份。
安身立命。這主要包括知己的明智、修己的實踐和安身立命的境界。知己是道德智慧的認識活動,修身則是道德智慧的實踐活動。修身不僅需要學、思,而且還重在習、行。一個有道德智慧的人必然是有高度的道德修養(yǎng)和自覺性的人,化德性為生活,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文明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安身立命的人生境界。何為安身立命的人生境界?在我看來主要體現(xiàn)為:第一,知命、立命的人生定見;第二,獨善其身的道德追求;第三,安之若素的行為方式;第四,心安情樂的精神狀態(tài)。心安就是由于對自己的命運有清楚的認識,對自己的行為有良好的自控,對自己的道德有高度的自信,對自己的人格操守有充分的自尊,因此,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心平如鏡、不假外求、安之若素、怡然自得的平和狀態(tài)。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他們心理特別平衡。
第三,言說得當,行皆中矩。這是智德在個人實踐與修養(yǎng)上的凝結(jié)體現(xiàn)。《荀子·非十二子》中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故知默猶知言矣?!痹凇蹲拥馈菲兴€說:“言要則知,行至則仁?!边@是說,一個人能夠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這是一種很高的智慧和美德。董仲舒也形容智者“其言寡而足,約而喻,簡而達,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損。其動中倫,其言當務。如是者謂之智?!保ā洞呵锓甭丁け厝是抑恰罚┻@句話說有智德的人,他的話簡短而內(nèi)容充實,精約而容易了解,簡單而意思明達,省略而具備大體,簡潔而不可增加,繁多而不可減少。行動合乎條理,言語正合時務。人類之言說,大部分情況不是獨白而是交談,因此,言說適當否,就在于看什么人當說什么話,該說不說不對,不該說說了也不對?!墩撜Z·衛(wèi)靈公》:“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因此,要言顧行,行顧言,一個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
道德智慧,是一種善處人際關系的智慧,而人與人的交往總是通過言與行進行的,因此,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應該追求“言說得當”。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其實大多是由言說不當引起的,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一個生活中的智者,一個善處人際關系的人肯定會在實踐中追求言說得當,當說則說,不當說則不說,此時此地能說,而彼時彼地不能說,對此人可說,對另一人也許就不能說,這些都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多積口德。
責任編輯/江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