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200444)
現代設計語境下的裝飾道德問題
李青青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200444)
裝飾道德的問題是設計倫理討論的基本問題之一。本文簡單梳理了現代設計以來,不同學者對裝飾的態(tài)度,揭示裝飾的道德問題不僅是簡單的趣味問題,更是一種社會問題,呼吁設計界應適當裝飾。
設計倫理;裝飾;道德
裝飾作為設計倫理的基本問題之一,日益受到關注。關于裝飾的道德問題的討論,早在古典主義時期就附著藝術理論問題而蠢蠢欲動,到了現代主義設計以來,它日益成為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關于裝飾問題的論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修辭學理論,雅典派對單純簡樸風格的推崇,這種觀點也受到古羅馬西塞羅的極力推崇,以至于有人批判簡樸風格會扼殺修辭手法的多樣性,而他卻相信“簡樸或雅典風格的力度與價值,只要用的恰當”。并且,“由于他的權威力量,簡樸風格的美學優(yōu)點在評論傳統(tǒng)中占有了某種牢固的地位”而維特魯威關于裝飾問題論述的經典集中于《建筑十書》,書中“實用、堅固、美觀”的觀點是對功能美的推崇,即便講究美觀也是以功能為前提,這中理性觀點對后世影響極其深刻,后來人們在批判巴洛克、哥特式風格的時候爭相引用其原文,甚至是對洛可可風格的駁斥也不會忘記維特魯威。法國皇家學院學院的秘書小夏爾·尼古拉·柯尚也對洛可可風格進行過猛烈的抨擊,他推崇樸素而雅致的風格,抨擊荒唐裝飾。在古代對不合理的裝飾提出批判的觀點很多,而只有到維特魯威那里,才最終有了權威的界定。因此,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追求一種嚴肅、簡樸的風格也不難理解。西方古典藝術理論中對裝飾問題的理解是通過其理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體現的,古典藝術追求理性、嚴謹、真實、明晰,這反映在裝飾趣味上是追求理性、簡潔、真實,反對繁縟、矯揉造作。對裝飾的批評不僅體現在對繁飾的反感,還有對背離自然裝飾、裝飾缺乏象征意義等的批評。不管何種形式的批評,人們總是不忘將其跟墮落的情趣聯系在一起。因此道德話語介入裝飾語境是有歷史淵源的,而不是現代設計語境下特有產物。
當然現代設計語境下對裝飾的討論更激烈、更公開。早期現代設計發(fā)展過程中,關于裝飾與道德問題的討論反映了雷納·班漢姆所謂的第一機械時代的設計師對于倫理問題的關注。在其著作《第一機械時代的理論與設計》中,班漢姆通過設計倫理問題以及對盧斯和裝飾問題的論述來表達其對裝飾的態(tài)度?,F代設計先驅們對于裝飾關涉道德問題的闡述也各有千秋:從普金到羅斯金再到莫里斯這是一條戰(zhàn)線:把機器看做威脅,進而抨擊機械制品和媚俗的裝飾藝術,提倡到大自然中尋找靈感,倡導手工藝的回歸,他們認為“最為寶貴的正是那些生命的跡象”,“只要人還作為人在工作……那么手藝再差也不要緊,在其處理過程中,將會出現某種無價的東西”。桑佩爾一直在尋求“裝飾與功能之間的聯系”。歐文·瓊斯則認為裝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不能完全拷貝自然樣式。凡·德·維爾德則尋求一種“理性”“少即是多”的裝飾,他和穆特修斯之間關于標準問題的著名論爭,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場裝飾問題的激烈爭論——標準化與藝術家個性化的PK。勒柯布西耶對機器時代的歡迎,對幾何形式的狂熱;盧斯激進的“裝飾與罪惡”;沙利文的“形式追隨功能”;弗蘭克·賴特的“功能與形式是一回事”;以及文丘里“少既厭煩”……現代設計語境下關于裝飾問題的討論太多,但有一個統(tǒng)一的維度:對裝飾意義基本是持否定態(tài)度。且過度裝飾往往與墮落、趣味低下、浪費、矯揉造作等詞匯是聯系在一起的。
從上文列舉的觀點中不難發(fā)現:裝飾問題的討論總是與功能對立的,并時常與社會問題結合討論。比如審美趣味問題、資源浪費問題、個人道德問題…道德話語介入裝飾之中的原因也在于裝飾問題與社會問題彼此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也使得裝飾的道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通過上文的梳理可以看出,裝飾的道德問題不僅是趣味問題而是一種社會問題,是事實與價值的問題。在《裝飾與罪惡》一文中,盧斯說“裝飾的變換使勞動產品過早貶值,工人的時間和所用的材料時浪費掉的資產”,“在沒有必要裝飾的東西上進行裝飾意味著浪費勞動和糟蹋材料,如果任何東西在美觀上能像在物理上那么耐久,消費者就會為它們付出代價,這樣,工人就能多掙錢,就能縮短工作時間”。從這些激進的言辭中,我們看到的是盧斯對社會的溫情關懷。將裝飾問題上升到道德層面,并體現出人性的關懷,是那個時代設計師和理論家們特有的氣質。這也揭露了裝飾的道德問題實質上是一種含情脈脈的關懷和對人類社會的擔憂,或許言辭激烈,但他們特有的責任感、設計意識和設計倫理觀是值得今天重新審視和學習的。
在裝飾道德問題的論爭中,最初裝飾只是設計或者產品的附加品,人們對它的討論也大多是一種審美趣味和形式的討論,裝飾實際上一直處于委屈的地位,并不是所有繁飾都是矯揉造作,也并不是所有的簡樸都是適合。貢布里希曾談到過“從心理學上和歷史上追溯反對裝飾的根源時,我們必須注意反對裝飾的不同動機。如果裝飾被看作慶祝的一種形式,那么只有裝飾不恰當時,才該反對,如不該裝飾時用了裝飾,壯麗成了浮華和炫耀……”在對裝飾的批判中,現代話語確實給了我們關于裝飾態(tài)度太多反面誤導。對現代主義設計的反叛、為了“形式而形式”的國際風格濫觴,戲謔、動感的波普風等各種極端的風格形式的出現,筆者認為或多或少可以“歸功”于這種誤導。不過對裝飾的社會語境的關注從實質上講確實是有其合理之處,人工制品、裝飾藝術等免不了和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關系,因此這種道德考慮是無法回避的。裝飾的道德話語權在消費過程中尤其有力,裝飾的簡約可能意味著更少資源、資金、人力的投入,這也意味著更多的人能夠消費得起,更多的人能享受這種簡約帶來的樂趣與美感。對繁瑣裝飾的批判往往也是基于這一點。因此,裝飾的道德問題說到底,更多的是一種社會價值的問題。
裝飾道德問題是現代設計倫理問題的一個基本問題,它不是現代設計語境下特有的問題,但是對裝飾道德問題的深刻討論還是發(fā)生在現代設計以來,古代關于裝飾問題的爭論大多停留在趣味、審美問題的層面,還沒有上升到一種社會道德層面。在現代設計對社會關注的這種特殊時代背景下,關于裝飾問題的討論也進一步深化,開始更多的關注社會資源。這種批判雖然有其偏頗之處,但總的來說起著積極影響,畢竟花太多人力、物力去裝飾一件物品,在資源緊缺、人口急劇增長、環(huán)境遭到持續(xù)破壞的當代社會是不合適的。
[1][英]E.H.貢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譯. 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
[2]周博.行動的烏托邦——維克多·帕帕奈克與現代設計倫理問題[D].中央美院,2008.
[3][英]約翰·羅斯金著,張粼譯.建筑的七盞明燈[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