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張愛明
語文講堂
原型批評在中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舉隅
重慶 張愛明
原型批評在中學閱讀教學中適用性很強。通過原型鏈條的展示,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原型鏈條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分析比較,可讓學生懂得文學自身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獲得一種深邃、厚重的歷史感,并由此觀照社會、文化的演進軌跡。
原型批評 中學閱讀教學 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
原型批評是在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基礎上產生的。榮格認為,無意識具有兩個層面:表層只關系到個人,可稱之為“個體無意識”;而深層無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普遍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反映了人類在以往的歷史進程中的集體經(jīng)驗,這就是“集體無意識”。而原型指的就是集體無意識的內容。用于文學批評方面,剔除這個理論的神秘色彩,我認為原型就是一部上古經(jīng)典作品所開創(chuàng)的情節(jié)模式。這個情節(jié)模式一經(jīng)形成,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就被后世作家有意或無意地沿襲使用,形成一條原型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原型批評方法,就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隱含的情節(jié)模式,通過向前追溯或向后尋索將其組合在原型鏈條中。通過原型鏈條的展示,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原型鏈條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分析比較,可讓學生懂得文學自身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獲得一種深邃、厚重的歷史感,并由此觀照社會、文化的演進軌跡。這里試舉三個例子來加以闡發(fā)。
我們先來看看《詩經(jīng)·衛(wèi)風·木瓜》。這首詩描繪了這樣一個美麗浪漫的場景:一群女子在明媚的山野中采摘瓜果,邂逅了幾個英俊瀟灑的貴族青年,女孩們怦然心動,一邊大膽地唱起熱烈的戀歌,一邊將手中采摘的瓜果扔向自己心儀的男孩;男孩們一邊忙不迭地接瓜果,一邊對歌應答。這首詩就開創(chuàng)了“擲果傳情”的原型。我們向后尋索,發(fā)現(xiàn)這樣一條原型鏈: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jīng)·衛(wèi)風·木瓜》)①
岳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
(《晉書·潘岳傳》)②
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皇甫松:《采蓮子》)③
《木瓜》中作為背景出現(xiàn)的女子混沌未鑿,純潔天真,追求愛情熱烈而無所顧忌;“擲果潘安”的故事發(fā)生在西晉時代,那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表達愛情的直白、大膽讓現(xiàn)代人也瞠乎其后;《采蓮子》中的女子春心蕩漾,情難自禁,雖然還有“隔水拋蓮子”的勇氣,但“遙被人知半日羞”,已可看出男女大防對采蓮女心理的微妙影響(套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層次說,采蓮女內心的“超我”已比較強大,但還未對原始的“本我”形成過度擠壓,采蓮女所呈現(xiàn)出來的“自我”還相對和諧)。這條原型鏈止于晚唐是頗有深意的:唐和唐以前的中國文化開明健康,男女大防不是很嚴,女子常常參加戶外勞動,從事采摘之事,廣闊的自然儼然是自由戀愛的溫床;宋以后中國女子深受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貞操觀念束縛,活動的范圍由廣闊的自然退向被禁錮的深閨,“擲果傳情”就此演變成宋元明清時代小說、戲曲中常常出現(xiàn)的大家閨秀在繡樓上“拋繡球”擇偶的情節(jié)。其實,這一時期“擲果傳情”的風俗已成絕響,它在小說、戲曲中以杜撰的形式頻頻出現(xiàn),正表明這一原型已沉淀為中華民族記憶深處強大的集體無意識。
再以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結尾為例。詩的結尾寫道:“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边@個結尾就開創(chuàng)了一個原型。這個原型包含三個元素:有情人死后合葬在一處,在他們的墳頭生長著的盤繞交錯的嘉樹,由他們愛的精魂化成的一對好鳥。在文學史的長河中做一巡禮,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條原型鏈:《孔雀東南飛》結尾(合葬、盤錯的梧桐、相向悲鳴的鴛鴦)→南朝樂府《華山畿》所本故事(女唱歌,棺應聲開,女躍入棺中;合葬)→《搜神記·韓憑夫婦》結尾(求合葬而不得,沖破阻隔、屈體相就的紅豆樹,交頸悲鳴的鴛鴦)→《梁?!罚ㄅ迚?,墳應聲開,女躍入墳中;合葬;化蝶)。其中《華山畿》和《韓憑夫婦》大家可能比較生疏,這里引用一下。
少帝時,南徐一士子,從華山畿往云陽。見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悅之無因,遂感心疾。母問其故,具以啟母。母為至華山尋訪,見女具說聞感之因。脫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臥之,當已。少日果差。忽舉席見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氣欲絕,謂母曰:“葬時車載,從華山度?!蹦笍钠湟狻1戎僚T,牛不肯前,打拍不動。女曰:“且待須臾。”妝點沐浴,既而出。歌曰:“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棺應聲開,女透入棺,家人叩打,無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古今樂錄》)④
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
(《搜神記·韓憑夫婦》)⑤
在這一演進過程中,好鳥的意象由《孔雀東南飛》《韓憑夫婦》中悲鳴的鴛鴦發(fā)展到《梁?!分须p宿雙飛的蝴蝶,是一個質的飛躍?!昂弊鳛橐粋€文化意象始于莊周夢蝶的典故,我們且來看看《莊子》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
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
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
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⑥
世人多以蝴蝶夢象征人生的美好而虛幻,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蘇軾),“世事莊周蝴蝶夢,春愁臣甫杜鵑詩”(佚名詩人,引自《〈宋詩選注〉序》),其實,莊子講這個故事本是用來論證“物化”(齊物)的哲學命題。所謂“齊物”,就是超越塵俗、消泯自我,達到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的逍遙自適之境。陳鼓應先生在《莊子淺說·蝴蝶夢》中就曾別具只眼地指出:“蝴蝶翩翩飛舞,翱翔各處,不受空間的限制;它優(yōu)游自在,不受時間的催促;飄然而飛,沒有陳規(guī)的制約,也無戒律的重壓。同時,蝶兒逍遙自適于陽光、空氣、花朵、果園之中——這象征著人生如蝶兒般活躍于一個美妙的世界中;并且,在和暖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美麗的花朵以及芬芳的果園之間,可任意地自我吸取,自我選擇——這意味著人類意志的自由可羨?!雹呖梢?,《梁?!分谢慕Y局象征著梁山伯、祝英臺身后的自由、幸福,是唯美浪漫的,一掃《孔雀東南飛》《韓憑夫婦》中鴛鴦意象的哀怨凄惻。
最后我們用原型批評方法來讀解一下美國女詩人狄金森的名篇《籬笆那邊》(江楓譯)。這首詩寫籬笆那邊有一顆紅艷誘人的草莓,“我”心旌搖蕩,真想翻過籬笆將它采摘到手,可是畏于上帝的責罰,“我”只能望而卻步;但“我”轉念一想,面對如此動人的誘惑,也許連老邁的上帝也會童心大發(fā),爬過籬笆去爭搶這顆草莓。這首詩中有兩個重要意象——草莓和上帝,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它們的原型——《圣經(jīng)·舊約》中的伊甸園故事,其中的兩個意象蘋果和上帝正好與《籬笆那邊》中的草莓和上帝相對應。在這兩篇作品中,蘋果和草莓都象征誘惑,而上帝卻大異其趣:伊甸園中的上帝是威嚴的,凜然不可冒犯,亞當和夏娃違背了他的訓誡,就被逐出了伊甸園;《籬笆那邊》中的上帝卻童心未泯,先是一本正經(jīng)地板著面孔,緊接著卻將自己訂立的清規(guī)戒律拋諸腦后,冒冒失失地爬過籬笆偷嘗禁果去了。伊甸園故事的主題是森嚴的訓誡,教人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籬笆那邊》的主題是大膽的叛逆,鼓勵人們沖破束縛,放膽放手去追逐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狄金森的《籬笆那邊》徹底顛覆了《圣經(jīng)》中的訓誡教義。
原型批評方法在中學閱讀教學中適用性很強,運用非常廣泛,并且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本文僅是拋磚引玉,希望有心的同仁不妨一試。
①余冠英譯:《詩經(jīng)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68頁。
②《二十五史精華》(2),岳麓書社1994年版,第85頁。
③龍榆生編選:《唐宋名家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頁。
④《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頁。
⑤〔東晉〕干寶:《搜神記》,岳麓書社1995年版,第97頁。
⑥《莊子》,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51頁。
⑦陳鼓應:《莊子淺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21頁。
作 者: 張愛明,漢語言文學學士,西南大學附中高級教師,語文教研組長,2009年曾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師,長期致力于文本解讀研究。
編 輯:孫明亮 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