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榕[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116]
“多余人”的華麗蛻變
——從精神分析角度解析《饑餓的女兒》中的六六
⊙李淑榕[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116]
《饑餓的女兒》是虹影以自己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小說,文中的六六就是虹影。本文將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六六生存背后的精神危機,她與歷史老師陷入畸戀的心理原因以及逃離家庭后走上寫作道路的潛在內(nèi)因;分析她如何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中調(diào)和,使得她從無存在感的“多余人”華麗蛻變?yōu)橹骷摇?/p>
精神分析 《饑餓的女兒》 六六
《饑餓的女兒》是當代著名女作家虹影以自己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是一部能真實反映作家心靈成長經(jīng)驗的作品,她以不隱不瞞的態(tài)度講述了一段痛苦的灰色的不尋常的人生經(jīng)歷。據(jù)虹影講:這是一部按真實順序?qū)懙淖詡?。小說還原和再現(xiàn)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政治運動背景下長江沿岸貧民窟下層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從一個小小的家庭折射出當時全社會大部分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tài)。本文所要研究的六六,即作者本人(作者在文中絲毫沒有粉飾自己形象的做法是將六六和作者畫等號的前提),是一個受人嘲諷和排擠的私生女,是復雜的社會背景和壓抑的家庭環(huán)境共同創(chuàng)造的“多余人”。本文將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六六生存背后的精神危機,她與歷史老師陷入畸戀的心理原因以及逃離家庭之后走上寫作道路的潛在內(nèi)因,這將對更好地解讀虹影小說創(chuàng)作有重要意義。
弗洛伊德把人格結(jié)構(gòu)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本我由先天本能和欲望組成,按“快樂原則”活動;自我由本我分化而來,調(diào)和本能沖動與外部世界的張力,按“現(xiàn)實原則”活動;超我從自我內(nèi)部分化出來,壓抑本能沖動,是道德化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則”。六六正是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中不斷調(diào)和,才最終走出壓抑的自我,不再沉迷性欲的滿足,完成從“多余人”到肯定自己、到成為優(yōu)秀作家的華麗蛻變。
(一)“身體的饑餓”
標題“饑餓的女兒”指的是“六六”,是母親和她生命中第三個男人“非婚生”的私生女,是在1961年冬天即三年大饑荒最后一個冬天懷上的,“饑餓是我的胎教,我們母女倆活了下來,饑餓卻烙印在我的腦子里”①。她身體的饑餓來自兩方面:一是食物的匱乏和家庭的貧窮,使她滿足不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二是性的饑餓,隨著身體和心理的成熟,她非??释缘臐M足,但是一直處于饑餓狀態(tài)。“白日夢就是人的幻想,它源自兒童時代的游戲……而成人的幻想由于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實現(xiàn)的、羞于啟齒的愿望,因而必須加以掩飾”②。由于身體的饑餓,她幻想長大后可以天天吃肉,是對吃的渴望;她用手撫摸自己并幻想是歷史老師的手,是對性的渴望。除了白日夢,弗洛伊德認為睡眠中的夢也是幻想,每一次幻想都是一個未得到滿足的愿望的旅行。她時常夢見自己餓得找不到飯碗,卻聞到飯香——這是生理的饑感反映到夢中;她多次夢見走入歷史老師的家,與他的朋友一起看報紙——這是現(xiàn)實中不能滿足的愿望在夢中得到了實現(xiàn)。
(二)“精神的饑餓”
六六私生女的身份盡人皆知,唯獨她自己蒙在鼓中。在舉世皆醒她獨醉的混沌生存狀態(tài)下,由于父親的眼疾和失業(yè),母親擔當起父親角色拼命賺錢養(yǎng)家,工作的艱辛與疾病的折磨使她無暇關(guān)照家庭太多,對六六的態(tài)度則是不親近、不排斥,永遠有距離感,有隔閡。養(yǎng)父承擔母職細心照料家庭,但他的沉默寡言,不愿多說一句話的姿態(tài),讓六六無法親近他更多。父母對她迥異于其他哥姐的態(tài)度,常使她感到自己是個“多余人”。母愛父愛的雙重缺失,讓她倍感孤獨和苦悶。生活在簡陋狹小黑暗潮濕的房間,卻還要與四姐、姐夫共處一室,毫無個人隱私可言,使她更加壓抑。生活在“文革”的社會大背景下,她親眼看過行刑,過早看到人情的寡淡和人性的丑陋。家庭的貧窮,看個電影都要在食物之間權(quán)衡。所有的這一切造成了六六精神的貧瘠,卻又無力改變。
生存環(huán)境、貧窮饑餓、身世等多方面造成的壓抑,使六六身和心雙重饑餓,從未感到過幸福和快樂。被壓抑的自我處于“失語”狀態(tài),她不懂得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情愿自己待在小角落里不被人發(fā)現(xiàn);她通過幻想來表達自己的憤怒,通過厭惡母親來使自己達到心理的平衡,甚至一點也不懼怕跟蹤她的陌生男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在六六的無意識中她極度渴望被愛、被關(guān)注、被尊重,但長期的自我壓抑,使她痛苦孤獨苦悶,使她拙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她通過記日記、獨處、幻想等方式發(fā)泄自己的情感,直到與歷史老師交往,她才找到宣泄自己的出口,才找到自己做人的尊嚴和快樂,這個時候的她開始受本能驅(qū)使,與歷史老師陷入畸戀中。
六六在家人眼中是個老實、不愛說話的人,卻與自己的老師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這是她不斷壓抑自我后本能的爆發(fā),是力比多促使她在無意識中尋求快樂,去滿足自身的欲望。在與歷史老師交往的過程中,六六一直處在自我與本我的抗爭中,最后本我戰(zhàn)勝自我,義無反顧地敲響歷史老師的家門。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是一種本能,它毫無理性,個人感覺不到,但能在暗中支配人的行為。在與歷史老師的交往中,雖然她意識到他根本不愛自己,但無意識支配她又不斷去找他,不斷想念他;雖然她意識到歷史老師對她的引誘,并非常憤怒,卻抵制不住身體上的性欲沖動和心理上的渴望被愛?!霸诟ヂ逡恋驴磥恚瑦蹚母旧蟻碚f是一種性現(xiàn)象”“愛是一種受本能強迫的行為,一種完成一次遠離童年愛的對象的情的轉(zhuǎn)移”③。文中六六自白道:“我不過是想喜歡一個人,想愛一個人?,F(xiàn)在一旦點明,我才知道這種情感與身體某個部位有奇怪的牽連,一處受到觸動,另一處就會涌出黏黏的汁液?!雹苡纱丝梢?,六六以為的自己奮不顧身的愛情,只是自己愛的對象的轉(zhuǎn)移,在苦苦追尋父愛母愛未果后,歷史老師適時走入她的視線,讓她瘋狂地陷入對愛的再次幻想,只是這愛與父母親的愛不同,它帶著肉欲的沖動。而對歷史老師而言,六六只不過是他失意生活暫且排遣精神苦悶的興奮劑,一次勝券在握的冒險,一場風花雪月的地下情。這也是他自殺前未給六六留下只言片語的原因之一。
歷史老師對六六的性啟蒙、引誘加上她自己強烈的身體需求、愛的需求,使她主動投入歷史老師的懷抱,完成從少女到女人的蛻變。與歷史老師做愛,讓她體會到從未有過的幸??鞓?,無論身和心都獲得極大的滿足。也正是因此,六六從懼怕、憎恨鏡子轉(zhuǎn)變?yōu)閷︾R子的迷戀,這實際上是她從否定自我、認為自己是“多余人”,轉(zhuǎn)變?yōu)榭隙ㄗ晕?、發(fā)現(xiàn)自己。
父母對六六不同于其他哥姐的態(tài)度,街上人罵她“爛貨養(yǎng)的”“野種”之類的話,使對自己身份無知、處于無愛境地的她對自己的身世前途在潛意識中有種恐懼感,這種恐懼感可能伴隨她的整個未成年生活??謶质顾庾R到自身存在著秘密,并不斷迫使她解開秘密,等到她終于從大姐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時,所有的恐懼轉(zhuǎn)化為憤怒。生父、養(yǎng)父、母親三人的恩怨糾葛,全都作用于六六一人身上,養(yǎng)父對她雖同情,卻始終沉默,憂心忡忡;對母親來說因為六六的存在,她必須承受一切外人包括自己子女對她的侮辱,并且低人一等,但另一方面六六又是她與小孫愛的結(jié)晶,所以母親對六六又恨又愛;生父深愛六六,卻因為法律不能見她,只能偷偷跟蹤她,而對六六而言,生父的跟蹤是對她生存構(gòu)成威脅的行為,她根本體會不到這其中的愛意。在本該得到愛的年紀,她卻只有壓抑和孤獨,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在與生父相認時,六六不肯叫他父親,內(nèi)心無法原諒他。六六得知身世后,為了不傷養(yǎng)父的心,她沒有向養(yǎng)父透露自己已明真相,是超我發(fā)揮了作用,痛苦往往使人成熟,十八歲的六六過早處于這種狀態(tài)。
經(jīng)歷了與歷史老師在一起的短暫歡愉,她隨即陷入身世帶來的痛苦中,這時歷史老師自殺的消息突然傳來,使她從之前力比多的驅(qū)使中清醒過來,此時自我戰(zhàn)勝本我,她徹悟“歷史老師,我情人般的父親,只顧自己離去,把我當作一樁應該忘掉的艷遇”⑤。她希望把自己交付于他人以解脫自己痛苦的想法隨之破滅。六六的命運還在娘胎里的時候就充滿了挫折,她的生命隨意被人主宰,被送人、被收養(yǎng)、被送回、被丟棄等一系列事情,在她幼小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十八歲之后,她還是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一個男人早就離開現(xiàn)在卻突然進入,另一個男人一度進入現(xiàn)在卻突然離開,好像我的生活是他們隨時隨地可穿越的領(lǐng)地”⑥。此時只有逃離帶給她心理創(chuàng)傷的家,才能尋找真我,釋放壓抑的自我。
離家后,她得知自己懷孕了,而且是名副其實的私生子。在一番痛苦與糾結(jié)中她打掉了胎兒。此后一段時間,一有機會她就去浴室洗澡;又有一段時間,她沉溺于煙和酒,始終帶著安全套以感受性的存在……水的撫摸讓她感受到愛的存在,煙和酒讓她釋放自己的痛苦,尋求性的快樂。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觀點,由于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排遣,將會引發(fā)痛苦、焦慮、冷漠等心理反應,必須采取措施取得新的平衡,而創(chuàng)作既能排遣焦慮,又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使本能欲望得到升華。離家后六六仍處于孤苦無依、壓抑痛苦的狀態(tài),煙酒雖然暫時排遣了心中的苦悶,但是得不到永久的安寧。她很久之前就有記日記的習慣,離家后又靠寫詩賺取稿費,后來走上專門的寫作道路,這正是她找到的一種可以排遣心中壓抑情緒的正確方式。
六六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沖突中,最終找到了調(diào)和的方式——寫作,逃離了人生的某種悲劇,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或許,我的寫作,早晚有一天能解救我生來就饑餓的心靈?!雹吆缬暗膭?chuàng)作頗豐,有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思想早已超越了那時候的六六;六六是虹影,虹影卻不再是六六。
①④⑤⑥⑦ 虹影:《饑餓的女兒》,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頁,第133頁,第237頁,第230頁,第249頁。
②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頁。
③ 弗洛姆:《愛的藝術(shù)》,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頁。
作 者:李淑榕,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指導教師:王力,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