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清
每年“兩會”召開時節(jié),相關的教育提案層出不窮;每年中高考季節(jié),對教育考試的質疑屢見不鮮,似乎人人都成了教育專家,從各自的立場與角度激揚文字、指點教育,教育幾乎成了社會轉型期人們發(fā)泄不滿的主要對象之一。但細究起來卻有諸多矛盾困擾著基礎教育工作者,主要有以下幾對矛盾,它們相互糾結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一、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與對國家負責的教育之間的矛盾
從科學發(fā)展觀的角度,我們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已經從唯GDP政績考核轉化為綠色GDP政績考核。從軟的方面要求轉變觀念,即快速發(fā)展到又快又好發(fā)展再到又好又快發(fā)展;從硬的方面提出了節(jié)能減排、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約束性硬指標。與此相對應,基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也已經從應試教育轉變?yōu)樗刭|教育。從軟的方面要求轉變觀念,即從追求高分到高分高能再到高能高分;從硬的方面提出了開足開齊課程,嚴格校歷、課時、作業(yè)量的約束性減負指標,從而保證了辦人民滿意教育與對國家負責教育之間的一致性。但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人民滿意教育實質上就是家長對教育的滿意程度,然絕大多數(shù)家長則總是以自己孩子在重要考試中所取得的分數(shù)來決定自己對教育的滿意程度,使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無形中蛻變?yōu)橹恢匮矍袄娴母呱龑W率的基礎教育(類似的還有高就業(yè)率的高等教育)。而著眼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復興所亟須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則往往因無法立竿見影,卻讓位于看得見、摸得著的應試技巧的強化訓練。這種以每個具體家長眼前的滿意取代整個國家長遠發(fā)展的需要,是相當短視的,但同時又是很討巧的,它既占據(jù)民主與民生的道德高地,又充分體現(xiàn)為官一任的政績與形象。
二、學校安全高壓紅線與學生實踐活動必要風險之間的矛盾
我們知道,世上絕沒有萬無一失的事,有的是不等概率的事。只要開車上路,就會有發(fā)生車禍的可能;只要開展活動,就會有發(fā)生傷害的可能。然而,當獨生子女成了中國社會主流家庭結構之后,任何一個孩子都負載著整個家庭的所有希望,因此,孩子在?;顒悠陂g的任何傷害無疑都難逃學生家長和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而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往往又從社會維穩(wěn)的角度,無論學校有無過錯,都必須承擔幾乎是無限的責任,而且要求學校要盡快花錢買平安,息事寧人,并實行一票否決式的問責制。這種相對簡單的處理辦法迫使學校、教師出于自保,只要存在一點安全隱患,就要取消所有能取消的學生課外活動,甚至取消了許多正常體育課的活動項目。這樣的結果,只會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溫室里的花朵,捧在手心里的“玻璃人”。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我們教育的悲哀還是我們社會的悲哀?
三、學生素養(yǎng)的內隱性與紙筆測試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
素質教育中所謂的素質,指的應該是素養(yǎng),它是知識、技能、能力、思想觀念等的綜合體,外顯的是知識與技能,內隱的是能力與思想觀念。紙筆測試能間接地對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的內隱部分作一定程度的推測,但它總是存在著真實性與功能性缺陷。斯騰伯格三元智力理論揭示了成功智力是分析思維、創(chuàng)造智力思維和實踐智力思維的統(tǒng)一。而我們所標榜的能力立意的高考究竟能考些什么,以前無外乎都是知識立意的東西,現(xiàn)在更多的是分析思維等心智技能的東西,至多是以模擬情境或真實情境問題考查有關操作技能、實踐能力的書面認知,距離成功智力的考核無疑有很大差距??傊覀兪且约埞P測試情境所需的分析智力作為人才選拔的最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從而窄化了學生的分析能力,也不需要學生的實踐智慧與創(chuàng)造精神。
四、素養(yǎng)取向的素質教育與分分計較的招生錄取之間的矛盾
由于存在著學生素養(yǎng)的內隱性與紙筆測試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如果我們再將紙筆測試所得的卷面分數(shù)神圣化,以此作為中招高招錄取的最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那么必然激化了素養(yǎng)取向的素質教育與分分計較的招生錄取之間的矛盾。人性的弱點就是功利性,天然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因此,雖然我們極力倡導素質教育,淡化分數(shù),但我們的中招高招制度還是唯分數(shù)論英雄,甚至將分數(shù)推到極致。實行所謂的平行志愿,分分計較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看似做到了最公平最公正,成為教育及紀檢部門政績亮點,實則是最表面最膚淺的公平,背離公正的本質,客觀上是對素質教育這一國策的瓦解與解構。而且,目前許多高校的自主招生也依然在走分分計較的老路,這又該如何不讓學校師生不高唱“分分是我們的命根”這千古詠嘆調?正如前所述,由于教育測量技術與命題技術所限,再加上目前以題量、速度考量,以采分點計分的評卷現(xiàn)狀,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捅破大家心照不宣的一層窗戶紙,即經過不斷地有針對性的題海戰(zhàn)術的機械強化訓練是能夠有效應對中高考,因此,我們應該追求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公正、公開的招生錄取制度。但是,令我們感慨不已的是,在全社會呼喚素質教育,呼喚多元錄取的今天,由于對社會誠信缺乏信心,實質上葉公好龍者居多,當真要進行多元錄取的時候,卻總被賦予太多想象的空間,逃脫不了暗箱操作、上下其手的質疑,從而固化了考試分數(shù)神一般的地位,總是有意無意地用基于分數(shù)的一元錄取取代基于誠信的多元錄取。這究竟是該怨我們自己還是我們的教育呢?
五、激烈的社會競爭與口是心非的減負之間的矛盾
曾幾何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困境,促使我們國家高等教育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經過幾輪的高校升格、合并與擴招,現(xiàn)在許多省份高招名義錄取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只要你愿意,高職高專任你進。按理說高考競爭不應該像以往那么激烈,但是事與愿違,高考競爭非但沒有緩解,似乎更變本加厲,讓當初高校擴招政策寄望者都大跌眼鏡。毫無疑問,現(xiàn)實的邏輯是社會的競爭與評價不變,教育教學變了,那是找死;社會的競爭與評價變了,教育教學不變,那是等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始終是中國家長們的夢想,當社會上招聘員工要求不斷提高,好崗位非“985”“211”不可時,你叫家長們怎么減負?當社會輿論甚至政府官員仍然熱衷于北大清華上線人數(shù)、一本上線率的時候,你叫校長、教師們怎么減負?即使減負了,那也一定是形式上的,很有可能出現(xiàn)課內減了課外補、學校減了家里補,對弱勢群體可能產生更不利的影響。
綜上所述,教育本身就是社會矛盾的綜合體,現(xiàn)實中的教育注定只能是中庸的事業(yè),它游走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不同,需要有理性辯證的視角。現(xiàn)階段,從教育抉擇的戰(zhàn)略取向來看,我們有三種選擇:第一種選擇,以家長滿意為目標??几叻?,上好校為標準,這既是家長滿意的保證,也是學校更是政府的政績,大家皆大歡喜??闪炕杀容^,簡單易行,但固化了傳統(tǒng)教育習性,難以突破應試教育的樊籬。第二種選擇,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以能夠為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各類人才為標準,因此,更多關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關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但因其滯后特性而難以量化與比較,靠的是人的良知與覺悟,而這往往又靠不住,會使想少付出、多享受的人找到偷懶的借口與機會,最終很有可能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窘境。第三種選擇,是走包容性的中庸之道。即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關注分數(shù),但特別要關注分數(shù)的進步指數(shù),同時還要關注分數(shù)背后所付出的成本,即分數(shù)效益。從實證角度看,關鍵在于保證考分競爭的公平性,即保證學校開齊開足開好所有課程、規(guī)范學校校歷學時作業(yè)量,有效監(jiān)控學校辦學行為,鼓勵網(wǎng)絡舉報、微博實報,加大問責力度,牢固樹立“以減負高效為榮,以死抓濫教為恥”的社會輿論。當然,第一種和第二種選擇因其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總是很有市場,尤其是第二種更占據(jù)了素質教育的道德高地,但忽視了其匹配條件的滿足與漸進,而第三種選擇才是現(xiàn)實的選擇。我們現(xiàn)在需要的是守住底線,引導輿論,因為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是教育的毒藥。教育的本質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擇,而是包容漸進的生長。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