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靜凱
觀察對比不同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腹外疝的效果
葉靜凱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傳統(tǒng)修補術與改進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在腹外疝的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80例腹外疝患者,依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40例。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應用傳統(tǒng)疝修補術與改進無張力疝修補術。結果 兩組手術及預后相關指標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腹外疝的治療中,與傳統(tǒng)修補術相比,改良后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效果更佳。
【關鍵詞】腹外疝; 傳統(tǒng)修補術;改進無張力疝修補術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external hernia between traditional repair and improved without tension hernia repair surgery. Methods Chose 80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external hernia,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with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pplied traditional hernia repair and improved without tension hernia repair. Results Compared related index of prognosi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wo groups of surgery,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external hernia,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pair,modified without tension hernia repair’effect is better.
【Key words】Abdominal external hernia,Traditional repair,Improved without tension hernia repair
腹外疝在臨床屬于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主要指的是機體的內(nèi)臟器官經(jīng)由腔隙直接進入機體的腹壁組織,且疝囊多比較完整,主要是由囊體、囊底部和囊頸等3部分構成,且疝囊內(nèi)容物主要是腹腔的游離器官[1]。在腹外疝的治療中,外科手術屬于常用的治療方法,傳統(tǒng)修補術與改進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屬于常用的術式,為了進一步明確這兩種術式的應用效果,特開展本次研究,獲得了較為理想的研究結果,現(xiàn)作如下匯報。
1.1 臨床資料
2013年8月~2014年8月,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腹外疝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依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40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患者的年齡為41~75歲,平均年齡為(56.3±5.4)歲,腹股溝疝和直疝患者分別為23例、17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的年齡為43~76歲,平均年齡為(56.5±5.5)歲,腹股溝疝和直疝患者分別為21例、19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以可實施組間對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行傳統(tǒng)修補術 本組患者選擇原切口,然后游離其疝囊,將補片常規(guī)置于患者的腹直肌后間隙部位,并要確保補片的上部正好處于患者的腹直肌和肋、內(nèi)斜肌的中間部位,然后妥善固定補片的下端以及cooper 韌帶,然后需要縫合補片的周邊,確認無誤后,可以關閉切口。
1.2.2 觀察組行改進無張力疝修補術 選取患者的恥骨結節(jié)處行長度為50 mm 左右的手術切口,以充分顯露患者的恥骨結節(jié)和內(nèi)環(huán),然后切開患者的腹外斜肌腱膜;借助于Bassini 法游離患者的精素和疝囊;本研究中主要使用Bard 以及 Mycromesh 補片,需要結合患者的腹股溝管內(nèi)側(cè)角形狀適當?shù)夭眉粞a片的外側(cè)端;然后需要向上牽開患者的精索,并在其恥骨上腹直肌前鞘部位妥善固定補片,在此過程中,補片需要與患者的腹直肌前鞘適當?shù)刂丿B,一般以15 mm為宜[2];縫合患者的腹股溝韌帶以及補片的下緣部位,并要注意在所使用的補片的外側(cè)端剪開一定的切口,以使其上下尾片充分顯露,然后需要借助于止血鉗將上尾片夾住,并將其緩緩地從精索的下方部位拉出;固定并縫合補片的上緣部位,然后常規(guī)縫合腹外斜肌腱膜,確認無誤后,可逐層地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及預后相關指標(手術所需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的時間、總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感染、陰囊血腫、尿潴留)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及預后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所需時間為(40.5±10.5)min,術中出血量為(30.3±4.3)ml,下床活動的時間為(0.5±0.3)d,總住院時間為(3.1±0.5)d,對照組手術所需時間為(73.1±15.3)min,術中出血量為(73.4±10.5)ml,下床活動的時間為(3.5±1.6)d,總住院時間為(9.3±1.4)d,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中,感染為2例,陰囊血腫為1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7.5%;對照組中,感染為5例,陰囊血腫為4例,尿潴留為2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7.5%。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全部腹外疝患者中,腹股溝疝患者所占比例可高達90%,且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不斷升高的趨勢[3]。在腹外疝的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方法便是疝修補術,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預后質(zhì)量,但是由于其術中創(chuàng)傷較大,所以患者的出血較多,導致患者在手術后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所以治療效果有限[4-5]。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的治療中的應用范圍逐漸地擴大。這一術式主要是使用聚丙烯補片充填疝環(huán),可以有效地修補疝環(huán)缺損,并且也有助于后壁腹橫筋膜抗力的增強。且這一術式的創(chuàng)傷較小,出血較少,所以患者術后恢復也快[6]。
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及預后相關指標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腹外疝的治療中,與傳統(tǒng)修補術相比,改良后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木拉提·吐爾遜. 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3,23(9):661.
[2] 梁杰偉. 改進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應用[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4):174-175.
[3] 趙吉炎. 基層醫(yī)院不同手術方式治療腹外疝的療效比較[J].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yī)學下旬刊,2013,10(27):28-29.
[4] 劉文清. 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外疝31例臨床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5,24(11):65.
[5] 李發(fā)武. 成人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臨床診治體會[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16):8-9.
[6] 宋濤. 改進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腹外疝的臨床觀察[J]. 河南醫(yī)學研究,2014,23(10):82-84.
Effect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ension Free Hernia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External Hernia
YE Jingka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Jiutai City,Jiutai 130500,China
【Abstract】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16(2015)32-0073-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32.053
作者單位:130500 吉林省九臺市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