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明玉
(遼寧省東港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東港 118300)
惡性腫瘤合并類白血病反應32例臨床分析
樸明玉
(遼寧省東港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東港 118300)
目的 分析惡性腫瘤合并類白血病反應的臨床分析。方法 將我院腫瘤內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確診為類白細胞反應為22例患者均給予抗生素治療,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放化療12例,肝動脈灌注栓塞術2例,中成藥物抗腫瘤5例,僅給予支持對癥治療3例。結果 3例患者白細胞逐漸下降至正常;14例白細胞沒有明顯變化,5例白細胞逐漸升高;經隨訪后,有18例在診斷后1周~8個月后死亡,有4例帶瘤生存。結論 惡性腫瘤發(fā)生類白血病反應后,需根據腫瘤的病癥、分期及病史,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為患者爭取最佳的治療時間和手段。
惡性腫瘤;類白血病反應;臨床分析
類白血病反應又名白血病樣反應,是由某些因素刺激機體造血組織引起的外周血白包細胞數量升高,又稱為白細胞增多癥。該病主要表現為白細胞總數顯著增高和(或)外周血象中出現幼稚細胞,可能是生理或者病理原因,可能還可伴有貧血和血小板減少[1]。本文回顧了我院腫瘤內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405例,確診為類白細胞反應的為22例。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22例,男性14例,女性8例?;颊吣挲g32~85歲,平均年齡(67±8.2)歲。肺癌8例(Ⅳ期6例、Ⅲ期1例、Ⅱ期1例),肝癌5例(Ⅳ期4例、Ⅲ期1例),胃癌3例(Ⅳ期2例、Ⅲ期1例),卵巢癌2例(Ⅳ期2例),胰腺癌1例(Ⅳ期),宮頸癌1例(Ⅳ期),惡性淋巴瘤1例(Ⅳ期)。22例患者均有原發(fā)病臨床表現,其中14例有發(fā)熱,4例有骨轉移,2例有骨髓浸潤。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18.8~47.2×109/L,平均24.6×109/L,血紅蛋白60~125 g/L,平均101 g/L。根據臨床上對貧血診斷標準:輕度貧血15例,中度貧血6例,重度貧血1例。血小板計數正常標準為76~452 ×109/L,有4例低于正常水平?;颊叩耐庵苎科梢钥吹街杏琢<毎?、晚幼粒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及幼稚單核細胞。本研究有16例患者進行骨髓穿刺檢查,檢測結果顯示骨髓增生比較活躍或明顯活躍,可見,原始幼粒細胞,中毒顆?;蚩张菀炎冃?;有3例患者出現癌細胞浸潤,癌細胞成團聚集,胞體大小明顯不一,結構比較模糊。
1.2治療方法:22例患者均給予抗生素治療,依據病情進行放化療患者12例,有2例患者進行肝動脈灌注栓塞術,給予中成藥物抗腫瘤5例,僅給予支持對癥治療3例。
有3例患者白細胞逐漸下降至正常,體溫由發(fā)熱逐漸恢復至正常。14例白細胞沒有明顯變化,5例白細胞逐漸升高。經隨訪后,18例在診斷后1周~8個月后死亡,有4例患者帶瘤生存。
類白血病反應是一般認為是由于外周血白細胞數明顯增加,但有文獻報道少數病例白細胞可正?;蚪档蚚2],其發(fā)生的可能原因或并發(fā)癥,如結核病、惡性腫瘤、變態(tài)反應等,其中惡性腫瘤較常見。有文獻統(tǒng)計顯示:患者中男性稍多于女性[3]。本文主要探討惡性腫瘤并類白血病反應,其發(fā)病率存在一定的差異。據文獻報道,林梅英等[4]研究者,對統(tǒng)計分析廣西中醫(yī)學院附屬瑞康醫(yī)院的107份腫瘤病例,研究結果顯示:在107腫瘤病例中,類白血病反應的發(fā)病率約為21.49%,而本文研究結果為5.4%。
目前研究已表明,類白血病的病例與許多惡性腫瘤的發(fā)生息息相關,特別是腦部腫瘤、消化道相關腫瘤、呼吸系統(tǒng)類如肺部腫瘤。從本文統(tǒng)計結果來看符合以上特點,肺癌發(fā)病率最高,消化道腫瘤其次。有關文獻[5],當惡性腫瘤患者的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類白血病反應,特別是中年以后患者;同時,腫瘤分期也與白血病樣反應的發(fā)生有關,特別是Ⅲ~Ⅳ期腫瘤患者有較高的發(fā)生率。本文統(tǒng)計結果符合發(fā)病時以處在Ⅲ~Ⅳ期的患者為多的結果。關于惡性腫瘤引起類白血病反應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幾點:①當患有腫瘤時,巨噬細胞將活化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作用方式為產生大量的白細胞介素-1(IL-1)及腫瘤壞死因子(TNF),活化T細胞產生大量的巨噬細胞刺激因子(GM-CSF)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進粒細胞分化和增殖,使外周血液的粒細胞數增多。②腫瘤細胞可能刺激骨髓細胞生長因子或骨髓干細胞有可能已經癌病,成為腫瘤細胞的發(fā)源地,當腫瘤進行轉移時,可能會分化出一些血細胞,從而發(fā)生類白血病反應。③腫瘤細胞浸潤的過程,可能破壞骨髓,骨髓纖維化致髓外造血,外周血中出現幼稚血細胞。④腫瘤細胞可能刺激骨髓細胞生長因子,外周的血象出現類白血病反應。
類白血病樣反應中,以中性粒細胞型為多見,目前主要有4種分型:①中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②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③紅白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④嗜酸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本次研究中,患者中中性粒細胞型20例,嗜酸性粒細胞1例,單核細胞型1例。有16例患者進行骨髓檢查,骨髓細胞學情況具體為:發(fā)現骨髓轉移3例;均顯示粒細胞增生活躍,并可見細胞空洞、細胞退行性變、核左移等異常改變。
惡性腫瘤類白血病反應臨床表現基本為原發(fā)病的臨床表現,而就類白血病反應本身無特異性表現。本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經抗生素治療后白細胞下降至正常,體溫由發(fā)熱恢復至正常,類白血病反應為惡性腫瘤并發(fā)感染表現。感染控制后血象恢復正常。本組余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白細胞數無明顯波動,5例隨惡性腫瘤病情進展白細胞逐漸升高至死亡。
類白血病反應有如下特點:有明確的病因,并有相應的臨床表現;當患者的原發(fā)病灶除去后,其患者的血常規(guī)及骨髓細胞學檢測逐漸恢復正常;骨髓細胞學檢測沒有白血病細胞,鏡檢可以看見細胞中有中毒顆粒、空泡和異常的核分裂,無紅系及巨核細胞系受抑;全身各臟器無白血病細胞浸潤,無髓外造血現象;白細胞無染色體及融合基因異常。具有以上條件可確診為類白血病反應。類白血病反應極易誤診為白血病,本組病例均為確診的惡性腫瘤,多為中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多有發(fā)熱,容易誤診為感染,但是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后,檢測其白細胞不下降、下降不明顯或升高,大夫需要考慮類白血病反應發(fā)生的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得以明確。
晚期的惡性腫瘤患者比較容易感染或引起類白血病反應的發(fā)生。醫(yī)師治療過程中,要準確尋找腫瘤的發(fā)病源,從而使白細胞數恢復正常。若白細胞數不下降或進行性升高,預示預后極差。類白血病反應作為副癌綜合征中的血液系統(tǒng)主要表現往往見于復發(fā)轉移的惡性腫瘤患者,本文22例患者中有12例為治療后復發(fā)患者,有16例發(fā)生多處轉移。有研究指出類白血病反應可作為惡性腫瘤復發(fā)的標志之一。惡性腫瘤患者同時出現類白血病反應,提示預后風險。林梅英等[4]研究者研究報道,經整理臨床研究結果發(fā)現:惡性腫瘤患者同時出現類白血病反應的病死率升高(30.43%),若惡性腫瘤患者晚期出現類白血病反應,則預后比較差。本研究中的22例患者,有5例患者發(fā)生類白血病反應,并在2個月內死亡,其他13例患者也均在發(fā)病8個月內先后死亡。因此,腫瘤患者出現類白血病反應,應考慮有骨轉移、骨髓浸潤和病情進展的可能,是惡性腫瘤患者預后不良的預示,也是對患者病情的進展進行評估的依據之一。故惡性腫瘤發(fā)生類白血病反應后,要根據腫瘤的具體病癥、分期及既往的治療經過,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為患者爭取最佳的治療時間和手段。
[1] 趙長明,譚程,孫小康,等.胸部惡性腫瘤病人類白血病反應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2,20(3):538-540.
[2] McCoach CE,Rogers JG,Dwyre DM,et al.Paraneoplastic leukemoid reaction as a marker of tumor progress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ancer Treat Commun,2015,4:15-18.
[3] 韓艷玲.類白血病反應178例病因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 (13):92-93.
[4] 林梅英.惡性腫瘤出現類白血病反應23例l臨床報告[J].臨床誤診誤治,2008,21(7):32.
[5] Chakraborty S,Keenportz B,Woodward S,et al.Paraneoplastic leukemoid reaction in solid tumors[J].Am J Clin Oncol,2015,38(3): 326-330.
R73
B
1671-8194(2015)35-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