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鶴曹丹陽魯菲菲楊立新*
(1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二部,吉林 長春 130031;2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經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護理體會
張立鶴1曹丹陽1魯菲菲2楊立新1*
(1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二部,吉林 長春 130031;2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目的 對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護理方法進行總結分析。方法 對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經鼻內鏡手術治療的11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護理方法進行觀察分析,對臨床護理經驗進行總結研究。結果 經統(tǒng)計,11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經鼻內鏡手術治療之后,治愈81例(69.83%),好轉28例(24.14%),無效7例(6.03%)。結論 正確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提高手術的成功率,術前充足的準備和預防措施是保證手術成功率的關鍵問題,而術后護理和并發(fā)癥的控制則是影響手術療效的重要因素。
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臨床護理
鼻內鏡手術是一種能夠直接對鼻腔、鼻竇內部進行觀察和治療的新方法,是近年來對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等疾病的所廣泛采用的治療手段。鼻內鏡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時間短,患者痛苦輕,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對鼻腔和鼻竇的生理結構可以保留和改善,進而有利于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復。盡管鼻內鏡手術是目前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首選方法,但術后仍有癥狀不改善、復發(fā),或出現(xiàn)并發(fā)癥等[1-3],為了控制和減少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對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經鼻內鏡手術治療的11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護理方法進行觀察分析,對臨床護理經驗進行總結研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經過鼻內鏡手術治療的11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79例,女37例,年齡在25~59歲,平均年齡(41.3±5.31)歲。患者在入院時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頭疼等癥狀,少部分患者出現(xiàn)嗅覺減退或喪失,經CT初步診斷,11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中,雙側病變91例,單側病變25例。
1.2手術方法:根據(jù)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標準進行臨床分型。其中初期組主要采用鼻黏膜表面麻醉與局部浸潤麻醉,近期組根據(jù)患者的個人情況采用全麻或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患者術前均肌注哌替啶和異丙嗪,根據(jù)病變部位的不同,使用1%地卡因腎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或使用1%利多卡因加腎上腺素浸潤麻醉。所有患者均在內鏡下進行切除和摘除,根據(jù)術前診斷和CT檢查結果開放相應鼻竇。
1.3護理方法
1.3.1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一般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患病時間較長,患者易產生恐懼和抵觸心理。護理人員應詳細與患者進行溝通,將疾病的具體情況、發(fā)展程度、治療策略以及手術的優(yōu)缺點解釋給患者,使患者對自身情況充分的了解,以消除焦慮、煩躁和恐懼等負面情緒,同時需要告知患者應做的準備和需要配合的事情,增強患者的順應性和配合度。對于患者與家屬提出的問題和顧慮,應耐心的進行解答,良好的溝通是保證治療成功的最根本因素。②病史了解:對患者進行充分了解,對其過敏史、遺傳病史、有無吸煙、酗酒、吸毒等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對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進行初步評價,由于不同人對于麻醉藥反應程度不同,應在手術前對患者的麻醉敏感程度進行評價。③術前準備:在進行鼻內鏡手術之前,應對鼻腔進行清潔,對鼻毛進行修剪,同時鼻內部滴以1%麻黃素溶液,對于需要進行全麻的患者,術前做好相關檢查,例如心電圖、胸透、血尿常規(guī)等。
1.3.2手術過程中護理:手術過程中,鼻內鏡的前端容易被分泌物和血液污染,進而影響視野觀察,因此需要對前端進行及時的清除,避免干擾手術進行。對麻醉過程中的患者應進行仔細的觀察和監(jiān)測,當出現(xiàn)緊急情況時,如過敏、休克等,應及時進行搶救和處理。對于存在家族病史或其他疾病的患者,應緊密監(jiān)測相應指標,避免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
1.3.3術后護理:當麻醉效果消失后,手術引起的局部疼痛和鼻腔處理引起的頭部脹痛往往是患者較難接受的,首先應給與心理安慰和輔導,全麻的患者在術后應去枕平臥禁食6 h,注意應將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因嘔吐而引起窒息,局麻患者可采取半坐臥姿勢,既有利于呼吸,也方便引流。當患者疼痛劇烈時,可冰敷頭部以緩解,必要時可給與止痛劑或鎮(zhèn)靜劑。
手術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當出血量較少時冰敷即可,鼻內出血可用棉簽或紗布擦干,患者盡可能不要咳嗽或打噴嚏,防止氣流對鼻腔造成損傷。對于年齡大、體質弱或者耐受力差的患者,在鼻腔填塞期間應注意觀察其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以及頭痛程度、呼吸情況等,必要時進行心電監(jiān)測和面罩吸氧。輸液時注意控制速度,對于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注意監(jiān)測血糖、尿糖、血壓等指標,若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通知醫(yī)師采取措施。
鼻腔堵塞期間,因患者需一直用口呼吸,易引起口腔干燥或口臭,因此應經常對口腔進行清潔,同時使用半流質食物,少量多次的喝水,可食用高營養(yǎng)、高蛋白飲食以加強營養(yǎng),增強抵抗力,盡可能不要食用辛辣、油炸等刺激性強的食物,不要喝酒。當堵塞物取出以后,需每天對術腔進行清潔,對于脫落的結痂、血塊、分泌物等及時清除,用加入抗生素的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直至黏膜表面光滑清潔為止。
1.3.4并發(fā)癥護理:由于鼻內鏡手術在鼻竇附近進行,而此部位結構復雜,病變多樣,手術過程中可能存在誤傷附近組織的情況,應注意觀察,此外,腦脊液鼻漏、顱內感染以及神經損傷等均是鼻內鏡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在護理時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大量分泌液流出,有無出血、充血、淤血等情況出現(xiàn),有無腫脹發(fā)生,若出現(xiàn)問題應及時與醫(yī)師進行溝通,及時進行治療。
1.4療效評價:根據(jù)??跁h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治愈:術腔完全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生理功能完全正常;有效:術腔大部分(70%以上)上皮化,部分有水腫或肥厚狀況,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生理功能基本正常;無效:癥狀沒有明顯改善,膿性分泌物較多。
經統(tǒng)計,11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經鼻內鏡手術治療之后,治愈81例(69.83%),好轉28例(24.14%),無效7例(6.03%),總有效率93.97%。
近年來,鼻竇炎鼻息肉有低齡化發(fā)展趨勢,相關調查表明,中小學生鼻竇炎患病率約8%。一般鼻竇炎鼻息肉的發(fā)病原因主要與以下幾點有關:①過度疲勞營養(yǎng)不良引起的全身抵抗力下降;②急性傳染病引起或誘發(fā);③鄰近部位損傷;④鼻中隔彎曲、鼻腔異物、鼻炎等疾病誘發(fā)等。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鼻塞、膿涕多、頭痛等,部分患者因長期用口呼吸,也伴有慢性咽炎的癥狀[4-6]。
鼻內鏡手術是一種能夠直接對鼻腔、鼻竇內部進行觀察和手術的新方法,是近年來對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等疾病所廣泛采用的治療手段。鼻內鏡手術治療時,正確的護理措施能夠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于提高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確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提高手術的成功率,術前充足的準備和預防措施是保證手術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而術后護理和并發(fā)癥的控制則是影響手術療效的關鍵。在術前護理過程中,和患者的良好溝通能夠有效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有助于提高依從性和配合度,對患者個人身體情況的充分了解有利于對手術過程中的突發(fā)情況做好充足準備。手術完成后,應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對于不同麻醉程度的患者應注意是否需要禁食或給與半流食。當鼻腔內部用紗條堵塞期間,宜少量多次的飲用溫開水[7-9]。
通過對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經鼻內鏡手術治療的116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護理方法進行觀察分析,對臨床護理經驗進行總結,研究發(fā)現(xiàn),周密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增加鼻內鏡手術的成功率和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治愈率,對于減少并發(fā)癥、控制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姚晶.鼻竇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與鼻息肉的護理[J].常州實用醫(yī)學,2010,26(6):401-402.
[2] 李玉蘭.鼻竇內鏡手術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33): 170-171.
[3] 周京鳳.鼻竇內鏡手術護理相關問題概述[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8, 25(8):1007-1009.
[4] 韓德民.鼻內窺鏡鼻竇手術幾項與療效有關因素的探討[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31(1):12-15.
[5] 于德林.功能性鼻竇手術中鼻甲的處理[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31(5):314-315.
[6]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標準(1997年,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7] 周俊江.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臨床療效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7(2):101-103.
[8] 劉冰.鼻竇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護理[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10):75-76.
[9] 胡金旺.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經驗總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2(5):250-251.
R473.76
B
1671-8194(2015)30-02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