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幅反映重大歷史事件主題的政治繪畫作品,人們欣賞《開國大典》,正是因為它形象地揭示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新世紀(jì)。它不僅鼓舞了中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也震撼著世界人民的心坎,為新中國從此屹立于東方而同心歡慶。但在后來的歷次政治運動中,畫中人物的命運就決定了此畫的命運。
《開國大典》完成后才三年,就發(fā)生了“高饒事件”。作為國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員的高崗于1954年初被撤銷職務(wù),8月自殺身亡,此后又被開除出黨。中國革命博物館要求董希文修改《開國大典》,將畫面上的高崗形象抹掉。《開國大典》中的第一排領(lǐng)導(dǎo)人全是國家副主席,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因為高崗站在前排最邊上,為了不使畫面損壞,董希文在其他油畫上做了多次實驗后才動筆,刪掉了高崗的畫像。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劉少奇成了黨內(nèi)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dāng)權(quán)派”而被打倒。革命博物館通知董希文在畫面上去掉劉少奇。這個修改工程就更難了,因為不是簡單地去掉一個人,而且要另外補上一個人,還要牽動旁邊的人。更為難的是,董希文此時已得了癌癥,手術(shù)后雖然情況尚好,但體力衰弱,實在難以負(fù)擔(dān)這樣繁重的精神和體力勞動。然而他仍然抱病奉命到博物館親自進行修改,在劉少奇的位置上改畫了董必武。很遺憾,等到劉少奇得到平反昭雪之日,董希文已不幸逝世,他再也不能親自在《開國大典》上恢復(fù)劉少奇的形象了。
1972年,當(dāng)時中央文革小組為紀(jì)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30周年而籌辦紀(jì)念美展,把董希文從干校調(diào)回北京,要求他重畫此畫,而此時董的癌癥已到了晚期?!拔母铩焙笃?,又有人想抹掉畫面中的林伯渠(1945年以來的政治局委員),因為他在延安時曾反對毛澤東和江青結(jié)婚。這時董希文已去世,就找到了靳尚誼,靳尚誼不忍修改原作,就重新復(fù)制了一幅,這是此畫的第四稿。
粉碎“四人幫”后,隨著劉少奇的平反,本著實事求是、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原則,中國革命博物館征得上級同意,決定將《開國大典》恢復(fù)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因在“文革”中蒙受不實之詞的連累,作了很大的改動,難以恢復(fù)原貌,董希文家屬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動。博物館只好委托著名畫家靳尚誼修改,當(dāng)時靳尚誼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薦了北京青年畫家閻振鐸、葉武林。他們在《開國大典》的復(fù)制品上畫上了劉少奇和高崗。至此,《開國大典》終于恢復(fù)原貌——這就是我們今天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里所見到的《開國大典》(復(fù)制品),而原作則存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畫庫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