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提起隋煬帝和石敬瑭,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兩個寡廉鮮恥的人物:前者是著名的暴君,以其荒淫與殘暴把隋朝的江山摧毀了;后者是契丹的“兒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權(quán)力欲望,不惜認(rèn)賊作父,出賣民族利益,為后人所不齒。
很少有人注意到,隋煬帝在登上皇位之前,其實也是隋朝的“杰出青年”;石敬瑭在建立后晉之前,曾為后唐德高望重的忠臣。
隋煬帝楊廣,從小才華出眾,而且仁孝并舉,堪稱“道德標(biāo)兵”。楊廣還是隋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前線“總指揮”,為完成全國統(tǒng)一大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成為皇帝的楊廣,在主觀上卻幾乎沒做過一件好事,以致被史家評為“集秦朝弊政之大成”。暴行不輸秦始皇,荒淫超過秦二世。
后晉高祖石敬瑭,是后唐君主李嗣源的愛將、賢婿、功臣,他生活簡樸,不近聲色,關(guān)心民情,深得民心。后來,他為了當(dāng)皇帝,與契丹談判,接受了契丹提出的屈辱條件:拜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契丹皇帝為父,割讓燕云十六州,歲貢帛三十萬匹。連他手下的大將安重榮都說:“貶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之恥也!”
觀楊廣、石敬瑭的一生,他們并非最初就一無是處,相反,前期的“閃光點”還多得很??墒?,蓋棺論定,二人還是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這是一種典型的“人格裂變”現(xiàn)象。
石敬瑭如果不是為了當(dāng)皇帝,他必不至于從一個有德之人變成如此無恥之徒。他的岳父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十國時期少有的明君,可李嗣源死后,后唐的政局發(fā)生變化,皇帝夢在石敬瑭心中油然而生,于是,為了達到目的,他把自己人格上最隱蔽的地方亮出來了。
至于楊廣,有人認(rèn)為他位居九五之尊,無所顧忌了,就為所欲為,還原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在我們身邊,就不乏“官大脾氣長,一闊就變臉”之類的情況。這個時候,說明他的人格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裂變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