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朱向東
(甘肅中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醫(yī)史文獻·
從《外臺秘要》談唐代溫病學的成就
郭婷婷, 朱向東
(甘肅中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溫病學是中醫(yī)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中醫(yī)學的重要分支,其形成與發(fā)展對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具有重大意義。唐代涌現出很多有突出成就的醫(yī)家,對后世溫病學有重要貢獻。本文主要就唐代王燾《外臺秘要》分析唐代對后世溫病學所做出的貢獻,這對研究溫病學具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溫病; 唐代; 外臺秘要; 成就;分類;預防;傳變;治療
溫病是由感受溫熱邪氣而引起的以發(fā)熱為主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多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溫病學是研究溫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預防和診治的一門學科,它是經過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而逐步形成的。唐代時涌現出一大批對溫病學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醫(yī)家,本文主要通過王燾所著《外臺秘要》相關內容分析唐代在溫病學方面的成就。
在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早期,醫(yī)家對外感病傷寒和溫病并沒有劃分明顯的界限,而是把溫病歸屬于傷寒的范疇[1],如《素問·熱論》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后經諸多醫(yī)家深入研究,發(fā)現傷寒和溫病雖同屬外感病,但在病因病機、治法方藥、預后轉歸等方面都有明顯差異,于是逐漸將溫病與傷寒分而論之。
《外臺秘要》明確將天行溫病獨立于傷寒之外予以論之,可謂是“寒溫分論”之源,而又根據溫病流行性、傳染性程度的不同,將溫病分為天行病與一般溫病。天行病,即感受四時非時之氣而發(fā)病,較之一般溫病流行性更強,《諸病源候論》曰:“夫天行時氣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此則時行之氣也……伏寒變?yōu)闇夭∫病詾闀r行寒疫也?!盵2]此論述雖無吳又可之“戾氣”致病說詳盡、深透,卻也認識到了急性熱病的一些發(fā)病情況,說明唐代對某些傳染病的認識已達到一定的水平[3],這對傳染病的治療與預防提供了理論基礎。
《外臺秘要》在論病源之后,繼而論避溫方與避溫不相染方,并無闡述治法,從其內容編輯的先后可以看出王燾防重于治的思想[4],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發(fā)展史上重視傳染病防治的先河?!吨T病源候論》曰:“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jié),人感乖候之氣而生病……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2]130具體的預防措施如下:
2.1 辟邪隔患
《諸病源候論》言:“有病溫者,乃天行之病耳,其冬月溫暖之時,人感乖候之氣,未遂發(fā)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fā),則肌肉斑爛也。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曰:人清凈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又云: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是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也?!盵2]129指出若預免溫病之害,既要注意避免外邪侵襲,又要注意調攝情志,從而保持真氣充盛,使疾病無從發(fā)生,這是對《黃帝內經》養(yǎng)生原則的繼承與發(fā)展。
書中還提出:“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故曰,精者身之本,藏于精者,春不病溫也。”[2]129人體精氣旺盛,則精力充沛、筋骨勁強,遂能抗御病邪,突出了保養(yǎng)精氣的重要性。
2.2 藥物預防
唐時期有佩戴單味藥物女青、馬蹄屑、桑根用以辟疫[5],還有用太乙流金散方熏燒室內或懸掛窗戶亦或攜帶于身來防治疫氣。明清時期的太乙流金散是在此基礎上加減而成的。又如虎頭殺鬼方也是外用佩帶防疫中常用處方之一,《千金方》中記載有“千金辟溫虎頭殺鬼丸方”[2]129。明清時期的祛邪辟穢方,多是以隋唐之前的藥物為基礎,大量增加芳香藥物組成?!锻馀_秘要》等記載用艾葉、茵陳、蒼術等燒熏控制致病菌在空氣中的傳播,以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惡病及時疫”。
《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睆堉倬霸诶^承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創(chuàng)立了六經辯證的理論體系,用以當時一切外感熱病的治療。
由于隋唐時期傷寒、溫病還未徹底分論,故溫病傳變觀大多是受傷寒六經傳變觀的影響,但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锻馀_秘要》中有關溫病的辨治思路仍多受《素問·熱論》六經傳變的影響,提出“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時氣病二日,陽明受病……故可摩膏火灸,發(fā)汗而愈”;“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故可汗之而愈”;“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其病在胸膈,故可吐之而愈也”;“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其病在腹,故可下之而愈”;“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毒氣入于腸胃,故可下之而愈”[2]105?!锻馀_秘要》雖沿用六經辨證,又突破了六經辨證的模式,提出了“精究病源,深探方論”的主張,確立了“病的方矢”的治病原則[6],這是王燾創(chuàng)新之處。
《外臺秘要》集唐以前方藥之大成,治溫方藥在此基礎上多有新創(chuàng)。方證配合默契,法寓其中。其中有些治溫方藥已被現代科學所證明,具有一定的殺菌、抑菌作用。有些治法方藥亦被后世醫(yī)家所效仿,無疑對后世溫病學說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由此可見,這個時期溫熱病的防治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并有其科學性。
4.1 辛涼清熱法
不論傷寒還是溫病的過程中,熱邪比較常見。若熱結于肺,則可見發(fā)熱、咳喘、胸痛等;若熱結于胃腸,則可見腹脹腹痛、呃逆、泄瀉、大便燥結;若熱結于大腸,則可見下利;若熱結于膀胱,則可見小便不利、淋證等。若“熱邪氣客于肺,上焦有熱”之咳者,前胡湯主之;若“熱氣在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之泄瀉者,七物升麻湯或黃連湯主之;若“熱氣入腎臟……腎燥則渴,引飲”者,芍藥湯主之[7];若“傷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者,白通湯主之[2]93;若“傷寒熱盛,小便不利”者,滑石湯主之[2]92。
由于先前時期,傷寒、溫病、時行三者“診候相似”,在臨床診療中,東晉葛洪并未將其嚴格區(qū)分,葛洪認為“傷寒”亦是“伏寒夏發(fā)”,因此,其治療多用辛溫之品。而唐代治療溫病的方藥在《傷寒論》方基礎上進行化裁,治療溫病初起時,削減了辛溫藥,而引入了石膏、知母、芒硝、葛根等辛涼或苦寒之品,此法為后世溫病的治療拓寬了思路[8],并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4.2 養(yǎng)陰生津法
溫病是一種以發(fā)熱為主的外感熱病,在其病理發(fā)展過程中,溫邪多會轉化為熱毒從而灼傷陰液,引起津液的虧損,故治溫病須注重顧護陰液。巢元方指出:“熱毒在于胸府,三焦隔絕,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下部脈不通,熱氣上攻喉咽,故痛或生瘡也。”他把溫病的口渴,直接歸咎于“脾胃不和,津液竭少”甚或 “熱感則腎燥”,腎燥則口渴喜飲。這為甘寒生津和咸寒滋陰的提出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清代葉天士“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外臺秘要》云:“陽熱獨王,故天行多熱毒也?!盵2]113又曰:“熱氣入腎臟,腎臟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也?!盵2]133若“溫毒病及吐下后有余熱,渴”者,芍藥湯主之[2]133若“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有虛熱煩渴者”,知母解肌湯主之[2]133??梢?,溫病的各個階段,都有傷陰耗液的病機存在,對此,《外臺秘要》也給予了相應的重視。
4.3 涼血解毒法
葉氏所創(chuàng)立的“衛(wèi)氣營血辨證”,將溫病發(fā)展的最后、最深階段定位在血分。而早在《諸病源候論》的“溫病此候”及“溫病吐衄候”等篇中都深入地闡明了熱毒深入導致迫血妄行,可出現衄血、吐血、發(fā)瘡、發(fā)癍等,還指出了瘀血內積的病理轉變。
《外臺秘要》云:“天行衄血者,五臟熱結所為,心主于血,邪熱中于手少陰之經,客于足陽明之絡,故衄血”,又云:“天行毒病,鼻血是熱毒,血下數升?!盵2]117指出“療鼻衄,去五臟熱氣結所為,或吐血者”,黃土湯主之[2]117。書中還提到:“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fā)病,病初在表,或已發(fā)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fā)斑瘡?!盵2]133指出“溫毒發(fā)斑,大疫難救”者,黑膏方主之[2]133??梢姡瑴夭岫救胙?、動血之說,起源于《諸病源候論》,而定論于《外臺秘要》。
4.4 清心除煩法
《諸病源候論》有溫邪傳心之專述:“此由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氣在于心府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而繞臍痛也。”此強調溫邪入心,雖總屬陽盛陰虧,卻有無形熱熾與有形府結之區(qū)分。
《外臺秘要》載文曰:“夫天行病,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其毒氣在于心府而煩者,則令人悶?!敝赋觥疤煨斜砝锾摕┎豢晒フ摺?,竹葉湯主之[2]120??梢姡瑴夭⌒叭胗谛牡睦碚撛缭谒逄茣r期就已經提出,這為葉天氏“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敝f提供了理論基礎。
5.1 勞復治療
《外臺秘要》論述了對溫病勞復的治療?!吨T病源候論》曰:“溫病勞復,謂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于熱,熱氣還入經絡,復成病也。”[2]134又曰:“此病復發(fā),不但起動勞役……皆成此復。若復甚者,乃至不救,劇于初得病時,不可以復發(fā)而云輕易,勞復狀一如傷寒初有。”[2]126指出溫病新瘥,氣血尚虛,未堪勞而強勞之,勞而生熱,熱入經絡,致溫病復發(fā)。遂有“如此者,宜合蔥白等七味飲,服之漸覆取汗方”[2]126。
5.2 食復治療
本書亦論述了對溫病食復的治療?!吨T病源候論》曰:“又病新瘥,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食肥肉、魚膾、餅、棗、栗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于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fā)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盵2]125指出溫毒病新瘥,若食肥甘厚膩之品或堅實難消之物,因脾胃尚虛、谷氣未復,故運化不利、飲食停滯腸胃,必更結熱。遂有“溫病瘥愈食復病”者,麻黃散方主之[2]134。
5.3 虛羸治療
《外臺秘要》亦對溫病預后虛羸予以重視?!吨T病源候論》曰:“夫人營衛(wèi)先虛,復為邪熱所中,發(fā)汗吐下之后,經絡損傷,陰陽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谷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yǎng),故虛羸而生眾病焉?!盵2]124指出熱毒郁結、灼傷津液,又汗出下痢、陰陽竭絕,導致機體虛羸孱弱,故易生眾病。遂有“虛羸久病,及瘧后胸上痰熱者”,竹葉湯主之[2]124。
5.4 愈后禁忌
一、禁食肥厚油膩之品,“食豬肉及腸、血、肥魚、油膩等,必大下痢,醫(yī)不能療也,必至于死”;二、禁食堅實難消之物,“若食餅餌、粢黍、飴脯,膾炙、棗栗諸果,及堅實難消之物……皆難救也”;三、禁體勞多言,“新瘥后,當靜臥,慎勿令人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凡此皆令勞復”;四、禁新瘥未百日而行房事,“病新瘥未經百日,氣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也”[2]125。
雖然在唐朝時期,溫病還從屬于傷寒范圍,并沒有形成自身的辨證論治獨立體系,但是,唐代溫病學的研究及發(fā)展對溫病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展有不可忽視的突出貢獻,不但有其文獻學價值,而且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和臨床實用意義,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研討。
[1]張養(yǎng)生,楊軼.《外臺秘要》對中醫(yī)外感病學的貢獻[J].陜西中醫(yī)雜志,2006,9(26):1157-1159.
[2]王燾.外臺秘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105.
[3]劉華為.《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臺秘要》對溫病學的貢獻[J].現代中醫(yī)藥雜志,1987,7(5):14-16.
[4]張登本,孫理軍,喬文彪.王燾與《外臺秘要方》[J].現代中醫(yī)藥雜志,2004,24(1):13-16.
[5]姚偉.晉唐時期和明清時期瘟疫預防方藥及方法的整理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9.
[6]郝懷斌,劉少明.《外臺秘要》醫(yī)學價值的再認識[J].中華醫(yī)史雜志,1998,28(10):247-248.
[7]張登本.《外臺秘要方》對溫病學發(fā)展的貢獻[J].山西中醫(yī)學報,2004,2(5):1-4.
[8]張志斌.晉唐時期溫病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1(12):815-818.
(編輯 張大明)
《中醫(yī)研究》雜志投稿郵箱:zgzyyj@126.com
1001-6910(2015)03-0044-03
R2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3.24
朱向東,副教授,zhuxiangdong33@163.com
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