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怡
作者單位:710032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
年輕女性患冠心病的機會明顯低于男性,患冠心病的女性大多較男性年長。隨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療在我國的蓬勃發(fā)展,我國的介入策略和技術逐漸與國際接軌,絕大部分患者接受了越來越規(guī)范的血運重建方案,許多高?;颊?復雜病變也逐漸成為介入治療的新常態(tài)。行PCI的患者中,女性約占30%,而在冠狀動脈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術后需要再行PCI的患者中比例更低,約15%~24%。相當多的研究結果還提示,女性在冠心病及其治療特點諸多方面與男性存在性別差異。
女性冠心病的患病率低于男性,但女性患者癥狀往往不典型,又易與更年期神經(jīng)功能紊亂相混淆,且在胸痛患者中,女性不典型胸痛較男性更為常見。研究顯示,女性冠心病患者入住CCU病房的比例較男性低(50%比62%),住心內(nèi)科病房比例相同(18%比18%),住普通內(nèi)科病房比例較高(22%比11%)。女性冠狀動脈造影應用較男性少,影響到女性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女性患冠心病時更高齡,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比例更高,過于肥胖[體質(zhì)指數(shù)(BMI)高]或低體重(體表面積?。┱弑?;她們普遍缺乏鍛煉,而且常常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對于已經(jīng)患有冠心病的女性患者,雖然超聲發(fā)現(xiàn)她們的射血分數(shù)(EF)正常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但由于女性相對較低的心輸出量抵消了射血功能正常的貢獻,舒張功能不全比例高,往往更容易出現(xiàn)心功能不全的癥狀。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預后明顯較男性差。有研究顯示,發(fā)生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甚至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女性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高于男性[1],女性患者行PCI治療也存在較男性患者不同的高危因素,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女性患者危險因素和并發(fā)癥更多,女性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特點有一定的關系。
有研究者認為,冠狀動脈造影顯示“正?!钡幕颊咧?,女性存在微血管病變的比例更高。有關虛擬組織超聲和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相關研究顯示,任何年齡的女性動脈硬化斑塊總是較男性少,絕經(jīng)期后則逐漸接近。雖然如此,女性動脈硬化斑塊卻更加易損、不穩(wěn)定,如斑塊的侵蝕(erosion)現(xiàn)象以及斑塊破裂,自發(fā)性夾層撕裂更常見[2];因此,在介入治療過程中,容易在球囊擴張后或支架置入后發(fā)生夾層撕裂,更容易發(fā)生內(nèi)皮功能紊亂而導致血管痙攣。另外,心肌梗死的患者中發(fā)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更為常見,有專家認為,女性患者高血壓患病率高,導致心肌肥厚,容易存在內(nèi)膜下心肌缺血,心肌微血管病變常見,使NSTEMI發(fā)生率更高。
女性冠狀動脈直徑明顯小于男性,部分患者又因合并糖尿病,發(fā)生冠狀動脈硬化后病變更加彌漫,因而在狹窄的病變行支架術后,晚期發(fā)生支架內(nèi)膜增生,出現(xiàn)更加明顯的晚期管腔丟失。另外,女性多支病變、開口和左主干病變的比例低于男性,病變的數(shù)量和血栓的比例也低于男性,而鈣化的比例高于男性。
研究顯示,女性患者及時進行PCI/CABG的比例遠遠低于男性,尤其是AMI直接PCI的比例過低,雖然近年來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依然低于男性。這也部分解釋了女性患者心肌梗死后死亡率高的原因。
美國的資料顯示,近年來男性AMI死亡率下降,女性卻相反。女性患者癥狀不典型,不容易受到重視,在發(fā)生AMI后常常錯過最佳救治時機[3]。而實際上,即便及時進行了血運重建,女性患者也未必能夠得到與男性患者同樣的獲益,早期的研究顯示,無論是PCI或CABG,女性患者的臨床預后明顯差于男性。
Lansky等[4]薈萃了15個擇期PCI臨床研究,共納入了431 905例患者,其中女性比例約為30%(16%~35%),比較了患者住院期間和晚期死亡率,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提示女性更高;薈萃了4項急診PCI臨床研究,納入99 683例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率女性明顯高于男性;而且,血管并發(fā)癥也明顯高于男性;因此認為女性在擇期PCI中預后更差,是因為女性更高齡,更多合并癥,血管直徑更小,以及更多血管并發(fā)癥;而在 AMI-PCI術后住院期間死亡率方面,女性是獨立危險因素。盡管如此,對于患ACS的女性患者,早期介入治療仍能使其獲益。Benamet等[5]曾納入16 760例STEMI患者。女性為22%,女性更高齡,更多糖尿病,更易發(fā)生休克,PCI成功率略低于男性(94.7%比95.9%),而死亡率明顯高于男性(9.8%比4.3%);Singh等[6]總結了Mayo中心25年的經(jīng)驗,共入選18 885例患者,女性占30%,結果顯示女性更高齡,更多合并癥,PCI成功率男性女性接近(89%比90%);無論男性女性,死亡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下降,但女性依然高于男性;而且,首次心肌梗死后1年內(nèi)死亡率高于男性(38%比25%),6年內(nèi)再次心肌梗死率高于男性(35%比18%),6年內(nèi)致殘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率高于男性(46%比22%)。
對于患NSTEMI的女性患者,高?;颊呖梢院湍行砸粯釉诮槿胫委熤蝎@益,但較低危的患者,不建議積極進行血運重建,有限的臨床研究結果未顯示出有意義的獲益,甚至不及保守治療[7],這也是女性冠心病患者選擇保守治療比例較高的原因之一。
另有研究顯示,女性患者在PCI后發(fā)生對比劑腎病[8]、出血等并發(fā)癥的危險也高于男性。Mehran等[9]在2010年設計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危險評分(ACS Risk Score)用于評價ACS患者出血風險,其中將女性賦值為8分,而其中STEMI也才6分,≥70歲9分,血清肌酐≥1.6 mg/dl賦值為6分,白細胞升高≥16×109/L為6分,可見女性在評分中的權重較高。
CABG術后女性患者的死亡率與男性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在進行急診CABG的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更高(0.5%比0.3%,P<0.01);在CABG術后的隨訪中,女性的事件率明顯高于男性(18%比12%,P=0.007);在CABG術后的老年患者中,女性患者發(fā)生抑郁更多,體力活動能力的恢復也遠不如男性。
女性患者在發(fā)生心臟事件之后未接受規(guī)范的藥物治療比例很高,如24 h之內(nèi)服用阿司匹林(91%比93%)和β受體阻斷劑者明顯低于男性(84.7%比87.2%)。血小板Ⅱb/Ⅲa受體拮抗劑(GPI)藥代動力學存在明顯性別差異,女性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男性,因此女性應用GPI需謹慎,特別是高齡、低體重、血壓控制不理想、有出血史者。在AMI患者中,女性接受再灌注治療的比例較男性低(47.3%比61.1%),其中STEMI患者中選擇溶栓治療的比例低于男性(5.1%比6.2%)。
這些年,關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差異學術界尚存爭論,很多研究經(jīng)校正其他影響因素后并未顯示出性別差異,因此有研究者[6]認為男女并無明顯差異,所顯示的差異主要因年齡及合并癥所致。尤其近年來介入策略和技術日趨成熟,適應證選擇更加規(guī)范,橈動脈入路明顯減少了出血等并發(fā)癥,男女性別差異正在縮小。
女性冠心病的確存在自身的特點,與男性有一定程度的差異。由于大多數(shù)臨床研究納入女性患者均不超過30%,所得結果缺乏真正具有臨床意義的指導性,仍然需要更多更大規(guī)模的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研究給予證據(jù)支持。
近年來國際上成立了多個關懷女性冠心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女性組織,我國也積極參與其中,主張注重女性和男性的差異,組織女性相關臨床研究,以期獲得更多女性相關的資料,對于將來女性冠心病預防和治療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指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