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禮義,治國要旨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洞呵铩肺某蓴?shù)萬,其指數(shù)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洞呵铩分?,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雹俟试唬骸俺紡s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雹诠视袊卟豢梢圆恢洞呵铩?,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史記·太史公自序》)
注釋:
①《易》曰:引文見《易緯·通卦驗》,今本《易經》無。
② 故曰:引文見《周易·坤卦·文言》
大意:
平定亂世,使之復歸正道,沒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了?!洞呵铩啡珪贿^數(shù)萬字,而其要旨就有數(shù)千條。萬物的離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書中,記載弒君事件三十六起,被滅亡的國家五十二個,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全國家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疾炱渥儊y敗亡的原因,都是丟掉了作為立國立身根本的春秋大義。所以《易》中講:“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庇种v:“臣弒君,子弒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緣故,其苗頭很久以前就出現(xiàn)了?!币虼?,做國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則就是讒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無法看見,奸邪之臣緊跟身后也不會發(fā)覺。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則就只會株守常規(guī)而不懂因事制宜,遇到突發(fā)事件也不知如何靈活應對。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曉《春秋》的要義,必定會蒙受首惡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曉《春秋》要義,必定會陷于弒君篡位而被誅伐的境地,并被冠以死罪之名。其實他們都認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為不懂得春秋大義,而蒙受史家口誅筆伐的不實之言卻又無法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禮義的要旨,就會發(fā)展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君不像君,就會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會橫遭誅戮;父不像父,就會昏聵無道;子不像子,就會忤逆不孝。這四種惡行,是天下最大的罪過。把天下最大的罪過加在他們身上,他們也只好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這部經典是禮義的根本準則。禮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惡于已然。法的除惡作用顯而易見,而禮的防患作用則隱而難知。
【解讀】
《太史公自序》作為《史記》的最后一篇,是全書提要鉤玄的總序,也是司馬遷匠心獨運的自傳。不僅一部《史記》總括于此,太史公一生本末也備見于斯。它行文氣勢浩瀚,立意宏偉深厚,既是可供欣賞品讀的佳作,也是研究司馬遷其人其書的必要參考。
這段選文是司馬遷在《自序》中回答好友、上大夫壺遂提問時所說。他高度評價了孔子編訂的《春秋》,將其視為撥亂反正、匡時濟世的力作和一部集禮義之大成的史書。同時借以闡明《史記》的功用,即效法《春秋》,為后王立法,為人倫立準則,起禮義大宗的作用。
《春秋》中蘊涵的禮制思想,即孔子所尊崇的別嫌疑、明是非、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明君臣父子之道,辨人倫行事之則。它雖然是為了維護宗法關系下的等級制度,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民富國強、上下相親、民睦民順。文中,司馬遷還列舉了不通曉《春秋》要義所帶來的惡果。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重“禮”尚“禮”的民族。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比缃?,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發(fā)揚傳統(tǒng)禮制思想中的精華,對建設“禮宜樂合”的社會秩序,實現(xiàn)“禮法合治”的施政格局,形成“萬邦協(xié)和”的國際關系,有著重要意義。(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