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楊慶華
愛貝芙的臨床應用及異物肉芽腫的防治
張 玲, 楊慶華
愛貝芙; 異物肉芽腫; 防治
愛貝芙(Artecoll)作為一種永久性軟組織填充劑,已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十幾年[1]。1985年在德國發(fā)明;1996年獲準在歐盟使用;2006年獲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2001年在中國進行臨床驗證;2002年獲中國SFDA批準。主要用于填充鼻唇溝皺褶、矯正面頸部深層皺紋;其治療效果肯定,患者和醫(yī)師滿意度高。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肉芽腫形成,有文獻報道,注射后6個月至6年,肉芽腫發(fā)生率為0.02%[2]。愛貝芙的發(fā)明人Gottfried Lemperle指出:注射愛貝芙的并發(fā)癥(主要指異物反應,尤其是肉芽腫反應)主要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的表面光滑程度以及結構完整性,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3]。因此,筆者將愛貝芙的特點及注射后形成異物肉芽腫的防治作一綜述。
愛貝芙是PMMA與3.5%的牛膠原和0.3%利多卡因的混懸液[4],其中,PMMA是直徑為30~50 μm的微球,表面光滑,不留有殘余電荷,既能避免被吞噬細胞吞噬,又能用26 G或30 G細針進行皮下注射[3]。每毫升愛貝芙溶液里含600萬個PMMA微球,PMMA微球占愛貝芙體積的20%,包裹PMMA微球的膠原蛋白占80%。
Lemperle等[5]研究發(fā)現(xiàn),愛貝芙注入體內后,首先引起異物反應,纖維蛋白原逐漸沉積在PMMA表面,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并迅速分化為巨噬細胞。巨噬細胞靠近PMMA微球,在PMMA微球表面形成單細胞層,因為PMMA微球表面光滑,所以巨噬細胞無法吞噬。而一旦PMMA微球表面粗糙或顆粒變大,巨噬細胞就會將其作為異體材料吞噬。接下來注射部位會形成肉芽組織,主要由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構成,PMMA微球之間被膠原蛋白所充填,不僅避免了PMMA微球的聚集,也便于組織長入。在隨后的4周內,膠原蛋白被逐漸吸收,被自體結締組織所取代,血管也逐漸長入置入體內部。3個月后,毛細血管完全長入PMMA微球之間,愛貝芙完全變成自體組織的一部分。
有學者[3,6]認為,愛貝芙與其他注射材料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能刺激注射部位產生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永久性包裹PMMA微球,能防止微球之間產生聚集,有利于自體組織充分長入微球間孔隙。其次,PMMA微球直徑介于30~50 μm之間,相比其他填充材料,有如下優(yōu)勢:⑴既能避免被吞噬細胞吞噬,又能用26 G或30 G細針順利進行皮下注射。⑵能更好地刺激注射部位結締組織生長。直徑100 μm的微球能刺激注射部位56%結締組織生長;而直徑40 μm的微球卻能刺激注射部位80%結締組織生長。⑶PMMA微球直徑介于30~50 μm之間,大于真皮下組織間空隙(直徑介于10~15 μm),即便是肌肉收縮也不會使PMMA微球進入皮下深層組織,被分解代謝。
Broder和Cohen[7]認為,用于改善皺紋的理想軟組織填充材料,應當具有安全、生物相容性好、抗吞噬、持久發(fā)揮作用、不被吸收或分解等優(yōu)點。愛貝芙恰恰具有上述優(yōu)點,因此,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應用于改善皺紋,且效果肯定。
20世紀90年代初期,愛貝芙在歐盟獲準使用。Lemperle等[1]經過10年研究,總結報道了愛貝芙的應用指征、注射技術及潛在并發(fā)癥。統(tǒng)計學研究顯示,有超過20萬人采用注射愛貝芙來改善鼻唇溝皺紋、眉間川字紋、額部抬頭紋、上唇及口周皺紋等,療效較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萬分之一。2004年,Cohen和Holmes[8]在美國FDA指定的8個臨床中心,對251例注射愛貝芙或其他皮膚填充劑的患者,共1334處皺紋,包括鼻唇溝皺紋、眉間紋、唇上豎紋、口角皺紋,進行了隨機對照研究。設愛貝芙為注射組,其他膠原填充劑組作為對照組,分別收集注射后1、3、6個月時兩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數(sh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之間的安全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注射后6個月,愛貝芙改善上述皺紋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隨訪愛貝芙注射組111例患者,12個月后愛貝芙治療效果仍持久。Solomon等[9]總結了過去8年間采用注射愛貝芙治療面部皺紋的153例患者,其中21例鼻唇溝、74例唇部、8例眉間紋、26例鼻背不規(guī)則皺紋、24例痤瘡瘢痕。統(tǒng)計顯示,無早期過敏反應及遲發(fā)性過敏反應,表明愛貝芙用于填充皮膚,材料安全,效果持久。但也有一定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注射后發(fā)現(xiàn),注射部位局部瘀青占13.5%,術后1周可完全消退。注射后51.3%可觸及到皮下結節(jié),其中13.1%需要術后采用局部按摩、注射激素甚或手術切除解決。Rullan[10]總結了愛貝芙藥物的發(fā)展歷程,并重點介紹了愛貝芙用于改善鼻唇溝皺紋、口周皺紋的效果持久。Bagal等[11]對72例行愛貝芙注射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主要治療部位為人中、上下唇、口角及鼻唇溝皺紋和痤瘡瘢痕,其中有40例患者接受了滿意度調查,35例患者對愛貝芙的持久效果尤其滿意,滿意度占87.5%,34例患者自稱治療效果超過了預期;另5例患者因分別出現(xiàn)了上唇過緊(1例)、皮膚敏感(1例)、皮下結節(jié)(3例),自稱治療效果低于預期。2010年,Lemperle等[2]更加詳盡地描述了愛貝芙填充矯正鼻唇溝褶皺、下瞼淚溝、額部抬頭紋、眉間紋、魚尾紋、唇部皺紋、頸橫紋痤瘡瘢痕、創(chuàng)傷性瘢痕,甚至面頰消瘦及凹陷的注射治療方法。并針對不同部位皺紋的不同特點,提出了具體的注射注意事項。
與國外相比,國內關于愛貝芙臨床應用研究的文獻要相對少一些。肖志波等[12]對226例注射愛貝芙進行面部除皺的患者進行了跟蹤隨訪調查,隨訪2年,以醫(yī)師和患者均對局部除皺效果表示滿意為標準確定滿意度。調查發(fā)現(xiàn),愛貝芙對鼻唇溝皺紋及眉間川字紋除皺效果最好;對鼻背橫紋及額部抬頭紋的除皺效果較好;對頸部皺紋及眼角魚尾紋除皺效果一般。費燁等[13]對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yī)學院接受愛貝芙注射的463例患者進行隨訪,治療范圍主要包括除皺、塑形及凹陷性瘢痕填充等。在注射后即刻,1周,3、6、12和24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評價標準采用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標準。結果發(fā)現(xiàn),463例患者的1162處注射部位都在注射后即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術后1周隨訪時,有效率高達99.5%,療效改善50%以上的占97.1%。雖然3個月之后,各次隨訪療效與1周時相比有所下降,但有效率仍可達90.6%~92.2%。術后1周時療效較好,考慮與注射后即刻產生的注射部位腫脹未消退有關,待腫脹消退后,“假象”去除,真實效果才最終顯現(xiàn)。3個月后的各次隨訪結果顯示,療效穩(wěn)定。多數(shù)患者的療效都能維持至隨訪的最長時間(24個月)。魯剛等[14]對在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整形外科接受愛貝芙注射的68例患者進行了跟蹤隨訪調查,其中下瞼溝凹陷22例,先天面部軟組織凹陷20例,鼻背、鼻翼塌陷13例,凹陷瘢痕8例,唇凹陷5例。結果顯示,經愛貝芙注射后,19例下瞼溝效果顯著(86.3%),3例有效(13.7%),20例先天軟組織凹陷均效果顯著(100%),13例鼻背、鼻翼塌陷均效果顯著(100%),6例凹陷瘢痕效果顯著(75%),2例有效(25%),2例豐唇患者注射后,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結節(jié),經理療、按摩、激光治療后,結節(jié)消失,患者對術后效果基本滿意。
目前,尚無一種注射用皮膚填充劑是完全且沒有不良反應的。其不良反應可分為急性和遲發(fā)性[15]。急性并發(fā)癥通常較輕且持續(xù)時間短,多具自限性,如:紅斑、瘀斑、疼痛、瘙癢、出血、水腫和感染等。多數(shù)情況下,無需治療或僅需對癥治療。而遲發(fā)性并發(fā)癥大多較嚴重,但較少發(fā)生,包括過敏反應、增生性瘢痕、降解為有毒或免疫原性物質、栓塞、炎癥和肉芽腫反應等,均需要進一步治療。愛貝芙作為一種永久性皮膚填充材料,注射后也有可能出現(xiàn)上述并發(fā)癥。針對愛貝芙注射后形成肉芽腫的報道較多,現(xiàn)將相關文獻作一歸納。
4.1 愛貝芙肉芽腫病理分析
Lemperle等[15]報道,愛貝芙肉芽腫主要與PMMA微球的表面光滑程度以及結構完整性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Requena等[16]對1例注射愛貝芙后形成肉芽腫的患者行病理學檢查,可見密集肉芽腫浸潤累及真皮網(wǎng)狀層,高倍鏡下可見許多圓形、空泡性結構,周邊可見多核巨細胞、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浸潤。Andre等[17]對愛貝芙肉芽腫進行了組織病理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真皮層肉芽腫呈彌漫性、結節(jié)性浸潤,由大量組織細胞、上皮細胞、多核巨細胞構成。聶芳菲等[18]對2例愛貝芙注射后形成肉芽腫的病例行手術切除,病理檢查發(fā)現(xiàn):低倍鏡下觀察,無表皮層,真皮層有空泡狀結構,結締組織中纖維和細胞較多;高倍鏡下觀察,見大小一致的空泡,直徑為30~40 μm。有的空泡中有透明的圓形物質,空泡周邊光滑,有一層扁平上皮樣結構。泡間結締組織中纖維密集,細胞成分較多,以成纖維細胞為主,毛細血管較豐富,有少量炎癥細胞。
4.2 愛貝芙肉芽腫的防治
愛貝芙肉芽腫主要與PMMA微球的表面光滑程度以及結構完整性有關;除此之外,不恰當?shù)淖⑸浞椒ㄒ彩切纬蓯圬愜饺庋磕[的原因之一。4.2.1 PMMA微球結構的差異 愛貝芙主要成分PMMA微球的結構變化,與愛貝芙肉芽腫的形成有著密切關系。美國、歐洲、巴西、加拿大是愛貝芙的4個主要生產地。Piacquadio等[19]對4個地方生產的PMMA微球的大小、形態(tài)、表面光滑程度等進行了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美國、歐洲生產的PMMA微球結構形態(tài)明顯優(yōu)于巴西及加拿大生產的。PMMA微球結構的明顯差異勢必導致各地區(qū)愛貝芙肉芽腫的發(fā)生率不一。
4.2.2 愛貝芙注射技術 從已報道的病例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注射區(qū)一定會同時出現(xiàn)不良反應,Requena等[16]認為,注射愛貝芙層次過淺和注射量過多,都容易引起愛貝芙肉芽腫,因此,肉芽腫的形成與注射技術有關。Lemperle等[5]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出了最佳的愛貝芙注射方法,即采用隧道技術(tunnel technique),用左手示指和拇指輕輕推擠或繃緊注射部位的皮膚后,與皮面約呈1°進針(針孔向上),將針頭刺入真皮下層(網(wǎng)狀層)進行注射,在皮膚皺褶下面,沿直線前后移動注射針,緩慢退針的同時,將愛貝芙均勻注射至治療部位,切忌使用暴力推注,以免藥物局部注射過量。直至皺紋平整、鼻唇溝形態(tài)或輪廓形態(tài)滿意為止。在填充和塑形時,有時則將愛貝芙注射至深部骨膜處。用左手輕壓注射部位,施力需均勻、緩慢,以便填充劑均勻分布在皮下,使得皮膚平整,也盡可能地減少了發(fā)生填充劑注射過淺的可能性。注射部位用透明膠帶固定,以防止填充劑發(fā)生移位。馬奇[20]認為,注射劑量應掌握寧少勿多的原則,1 ml已足夠注射眉間紋、魚尾紋及鼻唇溝紋。即使注射后感覺效果不理想,經2~3個月后還可再次注射,且分次注射比單次注射效果好,并發(fā)癥少。
4.2.3 愛貝芙肉芽腫的治療 愛貝芙肉芽腫的形成,多數(shù)無明顯誘因,個別病例可能的誘因包括:妊娠、抗病毒藥物干擾和利巴韋林應用等。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在注射部位出現(xiàn)可觸及的串珠狀硬結和局部皮膚顏色改變,注射部位感覺不舒服以及癢、痛等自覺癥狀。
目前,對于皮膚填充后形成肉芽腫的治療方法有許多,最常采用的方法是病灶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21-22]。常用的皮質類固醇激素包括曲安奈德、甲基強的松龍、倍他米松。但應注意病灶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后,20%~30%可能會引起注射部位皮膚萎縮。鄧光平等[23]報道了1例患者在鼻唇溝、兩側魚尾紋注射愛貝芙后2年,局部出現(xiàn)2、3個較小的肉芽腫,經過病灶內注射激素后,肉芽腫消失,1年后注射部位再次出現(xiàn)肉芽腫,并逐漸增大,高出皮面,表面發(fā)紅,伴有瘙癢,觸之較硬,活動度差,與皮下粘連。經再次注射激素治療,效果較差。其次,抗有絲分裂劑也被成功應用于治療異物肉芽腫,病灶內注射5-氟尿嘧啶(5-FU),也可有效治療肉芽腫。Conejo-Mir等[21]報道,病灶內注射5-FU與曲安奈德的混懸液治療愛貝芙肉芽腫,肉芽腫得到明顯改善;Baumann和Halem[24]報道,采用免疫調節(jié)劑咪喹莫特治療上唇異物肉芽腫;別嘌醇也已成功用于治療異物肉芽腫[25];口服抗生素米諾環(huán)素、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也有一定療效;除此之外,對于采用上述方法治療效果不好的肉芽腫,可以采用手術切除,但術中可能切除不完全,會有部分肉芽腫殘留。
綜上所述,愛貝芙作為一種永久性的皮膚填充劑,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能刺激注射部位產生膠原蛋白,并包裹PMMA微球,隨著膠原蛋白逐漸吸收,被自體結締組織所取代,血管也逐漸長入置入體內部,進而愛貝芙完全變成自體組織的一部分,廣泛應用于去除鼻唇溝皺褶、眉間紋、額部抬頭紋等,效果持久,滿意度高。但作為一種異體填充材料,其主要并發(fā)癥異物肉芽腫的相關報道也逐漸增多,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歸納并總結其原因,主要與PMMA微球的結構差異和注射技術關系密切。因此,選擇質量較好的愛貝芙產品,同時嚴格掌握注射要點,是避免產生愛貝芙異物肉芽腫的較好方法。而一旦形成肉芽腫,可以通過激素、5-氟尿嘧啶、別嘌醇、咪喹莫特注射治療,甚至手術切除,可同時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
[1] Lemperle G, Romano JJ, Busso M.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 with artecoll: 10-year history, indications, techniques, and complications[J]. Dermatol Surg, 2003,29(6):573-587.
[2] Lemperle G, Sadick NS, Knapp TR, et al. ArteFill permanent injectable for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Ⅱ. Ind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J]. Aesthetic Plast Surg, 2010,34(3):273-286.
[3] Hotta T. Dermal fillers. The next generation[J]. Plast Surg Nurs, 2004,24(1):14-19.
[4] Lemperle G, Morhenn V, Charrier U. Human histology and persistence of various injectable filler substances for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J]. Aesthetic Plast Surg, 2003,27(5):354-366.
[5] Lemperle G, Knapp TR, Sadick NS, et al. ArteFill permanent injectable for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Ⅰ.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injection techniques[J]. Aesthetic Plast Surg, 2010,34(3):264-272.
[6] Lemperle G, Morhenn VB, Pestonjamasp V, et al. Migration studies and histology of injectable microspheres of different size in mice[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4,113(5):1380-1390.
[7] Broder KW, Cohen SR. Artefill: a permanent skin filler[J]. Expert Rev Med Devices, 2006,3(3):281-289.
[8] Cohen SR, Holmes RE. Artecoll: a long-lasting injectable wrinkle filler material: Report of a controlled, randomized,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of 251 subject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4,114(4):964-976.
[9] Solomon P, Sklar M, Zener R. Facial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 with Artecoll(?): a review of eight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in 153 patients[J]. Can J Plast Surg, 2012,20(1):28-32.
[10] Rullan PP.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 using artecoll: a personal experience[J]. Facial Plast Surg, 2004,20(2):111-116.
[11] Bagal A, Dahiya R, Tsai V, et al.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polymethylmethacrylate microspheres (Artecoll) for soft-tissue augmentation: a retrospective review[J]. Arch Facial Plast Surg, 2007,9(4):275-280.
[12] 肖志波, 郝立君, 龐建華, 等. 愛貝芙注射除皺的效果評價[J].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06,15(10):1134-1135.
[13] 費 燁, 陳向東, 劉健航, 等.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愛貝芙)的臨床應用[J].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08,37(11):745-747.
[14] 魯 剛, 張 妍, 陳艷清, 等. 愛貝芙在修復面部軟組織凹陷中的應用[J].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0,10(12):2306-2307.
[15] Lemperle G, Rullan PP, Gauthier-Hazan N. Avoiding and treating dermal filler complication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6,118(3 Suppl):92-107.
[16] Requena C, Izquierdo MJ, Navarro M, et al. Adverse reactions to injectable aesthetic microimplants[J]. Am J Dermatopathol, 2001,23(3):197-202.
[17] Andre P, Lowe NJ, Parc A, et al. Adverse reactions to dermal fillers: a review of European experiences[J]. J Cosmet Laser Ther, 2005,7(3-4):171-176.
[18] 聶芳菲, 陳力楊, 張 潔, 等. 愛貝芙肉芽腫的病理分析及相關文獻回顧研究[J].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1,20(10):1575-1577.
[19] Piacquadio D, Smith S, Anderson R. A comparison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olymethylmethacrylate-based soft tissue fillers[J]. Dermatol Surg, 2008,34 Suppl 1:48-52.
[20] 馬 奇. 注射技術在美容外科中的應用[J].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 2006,18(2):68-69.
[21] Conejo-Mir JS, Sanz Guirado S, Angel Munoz M. Adverse granulomatous reaction to Artecoll treated by intralesional 5-fluorouracil and triamcinolone injections[J]. Dermatol Surg, 2006,32(8):1079-1081.
[22] Gelfer A, Carruthers A, Carruthers J,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olymethylmethacrylate microspheres granulomas[J]. Dermatol Surg, 2007,33(5):614-620.
[23] 鄧光平, 曹索奇, 胡 浪, 等. 愛貝芙注射除皺后形成嚴重肉芽腫一例[J].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0,19(9):1389-1390.
[24] Baumann LS, Halem ML. Lip silicone granulomatous foreign body reaction treated with aldara (imiquimod 5%)[J]. Dermatol Surg, 2003,29(4):429-432.
[25] Reisberger EM, Landthaler M, Wiest L. Foreign body granulomas caused by polymethylmethacrylate microspheres: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allopurinol[J]. Arch Dermatol, 2003,139(1):17-20.
100144 北京,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 整形七科
張 玲(1981-),女,山東人,主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
楊慶華, 100144,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 整形七科,電子信箱:yqh114502@sina.com
10.3969/j.issn.1673-7040.2015.10.020
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