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為敏
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成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币谎砸员沃x書能使人明智。
書讀得多就必須有知識嗎?這也未必。古人說:“善讀書可醫(yī)愚。”看來關鍵在于能否善讀。作家白先勇在談到文學經(jīng)典的功用時說:“看過、看通、看透《紅樓夢》的人,的確要比沒看過的人高出一截。”所謂“善讀”,就是“看通、看透” 。何為“看通、看透”呢?這就要求不僅要懂得,讀書要有同情心,要有悲憫之情,要懂得書中人物的困境、痛苦,而且要能自覺不自覺地從讀物中尋找、體驗并領悟與現(xiàn)實的生活相聯(lián)系的智慧和美。從讀物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找到使自己動情和開啟心智的東西,這個過程得在閱讀中自己去想象、創(chuàng)造。
每一篇作品,都表現(xiàn)作家個人獨特的人生經(jīng)驗、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作家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為讀者提供了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性情、氣質、知識積累、興趣愛好等,仔細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體會的。只有這種獨特的解讀,才能啟發(fā)讀者對生活的思考,同時培養(yǎng)人的想象力和領悟力。這正是人們夢寐以求的自由閱讀的魅力所在,這應該就是“善讀”,即讀出智慧。
至于語文課上聽到的或是學到的,諸如,作品背景、主題思想、表達方式、文句的穿鑿等,這些其實都是讀書方法,并不是讀書的目的。比如,那些“主題思想”之類的,應當知道一點,但只能作為一種認識理解的“參照”。因為這種從社會政治角度認識的“主題”,多是很寬泛的,有著很強的“時代性”,對個人閱讀的“內(nèi)化”作用很有限。只有讀者自己獨特的認識,才是最有用的。
比如,有人讀《項鏈》,被書中馬蒂爾德的重信用和異于常人的承受力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力量而震撼;有人讀《邊城》,被書中雖物質貧乏但善良、乖巧、懂事從不因生活困難而放棄對生活的信念和追求的翠翠深深感動;有人從《背影》中,找到了做兒子的位置;有人讀《紅與黑》,提出了“身份社會里”木匠的兒子(于連)失敗了“鐵匠”的兒子還有必要去奮斗嗎的疑問,有人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和保爾同呼吸、共命運、體會在苦難的錘煉和爐火中鍛造一個“男子漢內(nèi)心的黃金”的同時,也讀出了保爾那個時代缺少對“個性自由發(fā)展的尊重”的遺憾。像以上這些,有的雖然和人們公認的“主題”有些距離,但正是因為這些書讀得“都有自己”,有想象力,所以讀出了智慧,所以這樣的讀書才真正有用。
玩味,咀嚼,印證,只有認識到讀書的真正目的,閱讀時,才能保持獨立思考的人格尊嚴。只有這樣讀書,才能達到不斷開啟心智的目的,才能增強思辨能力,才能從書中讀出智慧,進而終身受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