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王林中學)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一再強調,要將課堂打造成為集合作與探究于一體的課堂,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合作探究活動來提高中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初見成效,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亦浮現和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參與度”掌握不好,對學生的信任度不夠。合作學習既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與自由讓他們探索未知,同時又需要教師于關鍵之處給予“默默”的支持和引導,既要學會放手,又要學會放心。本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fā),對教師如何科學“參與”合作學習進行了思考與研究。
物理對于初中生是一門全新學科。受認知所限中學生對物理現象與物理知識了解得并不全面,所以,面對一些物理問題時僅憑一己之力無法攻克“難關”,思維時常會陷入一種無法解決的“困惑”中,教師講解會于此時顯得“無力”,所以,這時引入合作學習,通過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協同作戰(zhàn)”,幫助學生走出“困惑”,無疑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其規(guī)律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當教師與學生一起通過分析意識到位置可能與其有關之后,將接下來的實驗驗證交給學生,讓他們分組后分別設計實驗進行問題解決,其中與實驗相關的儀器設備以及位置擺放關系都交由他們自行解決。學生在實驗中對于物距大小、儀器擺放進行不斷的討論,對于為何無法成像的原因進行了共同分析,甚至對于物距的改變是通過透鏡移動還是蠟燭移動哪個更合理進行了爭論,在合作探討中,有贊同、有爭議,但也有結論。在共同合作下,關于剛開始時光屏上無法成像的原因、成像為何要調節(jié)光屏、透鏡以及蠟燭三者“中心”位置等問題已經很輕松地得到了解決,而這并非是教師一人或者學生一人就能夠做到的。
質疑,是學生思考的結果。只有當學生深入到知識的核心部分,他們才會產生疑問,而面對疑問,中學生也往往習慣性地向教師要答案,而教師此時需要做的就是恰當地引入小組合作模式,讓他們在“同伴”身上尋找答案,或者是通過與他人的合作進行自主探究。如,在進行“電路故障”的相關練習時(如下圖),對于圖中的串聯電路,兩燈在開關閉合后都不亮,安培數是零。學生可以分析出是由于“斷路”引起的,但哪里出現故障了?故障又怎樣能排除?這些問題盤桓于學生的腦海之中,讓他們如同在迷宮之中尋找打開寶庫大門的鑰匙。這時可以讓他們通過分組討論、分組合作去進行自主探究。討論之后,有的小組提出是否因為電池報廢或者是接觸不良而引起的,但有的小組表示電池是否報廢可通過伏特表顯示來判斷;還有的認為是不是其中導線發(fā)生斷裂造成的?眾說紛紜之時,教師讓學生對于自己的每一個質疑,都通過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讓他們以某個疑問作為實驗的主題,進行組間解決,同時也可以尋求“外援”幫助,“外援”可以是其他組成員,也可以是教師。這讓學生的思維瞬間變得活躍,在討論是否燈的質量問題這一原因時,他們甚至打破“常規(guī)”地提出了燈的好壞可通過伏特表進行檢測的“好點子”。而對于每一個質疑,每一次假設,教師都給予了贊賞,對那些獨具創(chuàng)意的思路更是在全班進行了推廣,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與成就。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一再強調,要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向生活,加強他們的實踐應用,促進學生物理知識的“內化”與“遷移”,這無疑就加重了物理學習任務,要求學生于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物理信息和物理資料的收集與采集,及學生信息的加工與整合。面對“超重”的學習任務,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然后放心地讓他們大膽去做。如,在學習“杠桿平衡條件”時,當學生對杠桿特點以及平衡條件有所了解之后,如何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師讓學生自由結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于課下尋找杠桿在生活中各種應用的信息,信息中要求他們將杠桿的具體名稱、形狀以及用途記錄完整。由于杠桿應用十分廣泛,所以組員之間可以進行分工,根據每個人的能力、興趣以及家庭條件將任務分解,保證最大化地發(fā)揮個人優(yōu)勢,以此使小組合作效果達到最佳。如愛好體育的就以“健身器材”為線索進行搜集;而喜歡電腦的就借助網絡渠道搜索杠桿的信息。這些信息采集完畢后,由小組長進行統(tǒng)一整理和篩選,最后形成調研報告或者是實驗報告,在課堂進行展示。
總之,新時期的物理教育者必須相信自己的學生,相信他們的能力與潛質,要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參與,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能夠愉快合作,輕松學習,以“合作學習”這個新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在一個足夠的空間里盡可能地將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到最大。
[1]崔秀雙.提高初中物理合作學習實效性的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12):64.
[2]王小賢.合作中成長:關于初中物理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探討[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