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 紅(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博士生)
芬蘭基礎教育強調地方分權,448個城鄉(xiāng)政府因地制宜設芬蘭語和瑞典語學校。在宏觀的管理上,芬蘭的國家教育部負責國家教育文化工作。同時,芬蘭設有國家教育委員會,主要角色是一個教育評價監(jiān)督機構與智囊團,監(jiān)控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各種評價,并為教育決策提供各種咨詢。
在學校層面,大多數學校有董事會,一般由5名家長、1名教師、1名學生和幾名社會成員組成,校董會的主要職責是討論課程安排,并商討與當地社團合作等問題。校長在校董會規(guī)定范圍內,在學校事務的日常管理上享有較大的自由。
中小學校長在芬蘭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芬蘭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非常重視校長的選拔。
1.任職資格。
芬蘭的國家法律中對校長職責的規(guī)定比較寬泛,只是籠統地說每個學校應當有一個校長負責學校的運行。此外,政府還以政令的形式將學生評價納入校長的職責范圍之內。校長的權力和官方地位在不同地區(qū)的教育制度中的差異是很大的,比如在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上,不同地區(qū)學校校長權限就不一樣。這是因為根據新的立法,市政當局有權獨立決定如何進行教育管理和確定校長權力。
具備任職資格是校長職位對候選人最基本的要求。1996年的教學資格法案(the Teaching Qualification Act)對校長的選拔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校長的任職資格是有一個與學科有關的大學學位,以及有一定年份的學科教學經驗。當選校長必須滿足教學資格法案的相應要求,唯一可以例外的情況就是,應聘空缺的校長職位的候選人中確實沒有合格的申請人,這時才能聘用一位條件不符的校長,但是也只限任期一年。當有校長崗位空缺時,市政當局會提供候選人。
根據具體崗位的不同,在滿足基本要求的條件下,對校長的資格要求也會相應地有所變化,如一定年限的學校管理經驗,有相關的培訓經驗等。芬蘭當局對校長的任職資格要求比較簡單,只是基本的要求,但地區(qū)、學校之間有一定的差距。對校長的資格要求確保了校長們具有正式資格。在芬蘭,98%的中小學校長都具有正式資格,而高中校長的合格率更是高達99%。
2.選拔標準。
芬蘭各地區(qū)的校長選拔標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這主要是為了與地區(qū)、學校的實際情況相吻合。例如,在較小的社區(qū)里,學校很少換校長,每一次的選拔情形也各不相同,一些地區(qū)甚至沒有明文的校長選拔標準。
在另外一些地區(qū),校長選拔的標準比較高。如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在選擇校長時主要遵循下列標準:(1)獲得與學科相關的學位和其他培訓經歷。(2)領導技能。比如,學校領導經歷,其他領導經歷和在領導技能方面的培訓。(3)教育教學技能。一定年限的教學經歷。(4)其他優(yōu)勢。比如,參加過與學校和教學活動相關的研究工作,積極參與培訓活動,從事研究工作,編寫教科書,在工作組中工作以及參加各種組織活動,等等。(5)適合所應聘學校的特殊要求。比如滿足學校董事會的要求,或一些在課程改革方面有優(yōu)勢的學校的特別要求。
在任何校長選拔過程中,上述各種標準都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被加以考慮,只是側重點會根據選拔校長的考官的興趣、偏好和各位候選人的特性而有所不同。沒有任何校長工作經驗的候選人很難勝過有經驗的競爭者。一些學校的教職員工也能參與到校長的選拔過程中,這是芬蘭很多學校的一個傳統。最后,如果應聘者滿足了正式資格要求,領導能力是決定他們能否當上校長的最重要因素。
3.選拔的組織與評價。
市政當局決定如何組織領導選拔工作。同時可以自行決定校長的專業(yè)發(fā)展、評價和解聘。至于選校長時是否征詢學校教職員工的意見以及教職員工的意見能起多大作用,都取決于選拔人員的意愿。因此,各個學校在這方面也是不一樣的,但基本上都會征詢教職工的意見。對職業(yè)校長的選拔是按照資格標準遵循一定的公開選拔程序進行的。選拔的經費來自于學校預算,這些預算還包括用于校長專業(yè)發(fā)展的經費。
按照慣例,校長的職務是終身制的,這在芬蘭已經沿襲多年。在2000年,91%的校長都擁有終身職務。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校長職位的職業(yè)性是比較強的。這就涉及在選拔后如何有效地評價被選的校長,以獲得選拔的經驗。在芬蘭,大多數的職業(yè)機構都有一套質量體系和建立在質量體系基礎之上的評價機制。職業(yè)機構按照公認的程序定期對校長的工作進行審查。這個過程,學校教職工、學生都會參與,并做出反饋。不同職業(yè)機構的組織和領導體系大不相同,對校長工作審查的職業(yè)機構一般都隸屬于教育類的行業(yè)協會,由他們進行第三方的評價,這樣能夠保證評價結論的客觀、準確。
嚴格的選拔機制在進口上保證了芬蘭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的質量基礎,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并不能保障校長綜合素質的持續(xù)提升。為達到這一目的,芬蘭政府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校長在職培訓體系。
對于芬蘭中小學的校長而言,學校管理和行政等方面的專業(yè)資格證在職業(yè)發(fā)展生涯中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芬蘭校長的資格培訓項目就有兩種,一種是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fā)的教育管理證書,需要修滿12個學分。另一種是一些大學舉辦的長期校長職前培訓項目,需要修滿25個學分。同時,各大學、教育研究和培訓機構為校長們設計了內容豐富的培訓項目,如特殊管理資格培訓、專業(yè)發(fā)展培訓和大學高級研修等。
例如,首都赫爾辛基為所有新任校長提供了一個為期兩年的JOVA培訓項目。該項目的培訓內容包括國家和市政當局的行政管理、職業(yè)咨詢、領導力培訓、教育管理、組織理論、經濟學和信息技術。還有一個綜合培訓項目(APUVA)是專門針對代理校長的,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校長必須接受過這項培訓,但是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期望應聘校長職位的人接受過該培訓。這些培訓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培訓都是在在職期間進行,而不會額外占用校長的其他時間,其費用由政府承擔。自1995年以來,實踐導向的校長培訓課程獲得較大發(fā)展,培訓課程越來越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培訓課程分為若干階段——理論方面的課程在大學和各種教育機構進行,而實踐課程則是在學校里進行。在學校進行的實踐課程能夠讓學校的教職員工在真實的學校情境中評價校長的行為和工作風格、提高實踐課程的培訓實效。
另外,首都赫爾辛基地區(qū)還為新任校長和有經驗的校長引進了各種相當于大學水平的示范研修項目。從1999年到2001年,這些學習項目在實驗中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后教育部經過核準后,開始正式實施大學層次的校長培訓體系。該培訓項目主要是根據學校管理層的主要任務,把培訓重點放在起草高質量的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課程設置、行政管理、學校財政管理的原則和具體方法上。培訓尤其注重學校如何與市政當局建立積極的關系,如何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等。培訓課程針對性較強,比如初任校長和資深校長會學習不同的培訓課程。另外,不同類別、性質的學校,其校長所接受的培訓課程也是不一樣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芬蘭的校長培訓體系中設有專門的高級研修項目,這在全世界范圍內是比較有特色的。高級研修項目都由大學舉辦,比如赫爾辛基大學專門為校長開設了教育管理博士的培訓。這些項目的設計者認為:即使在小學,校長也需要具備非常專業(yè)的研究能力,而不能僅僅局限于管理具體的日常事務。因此,這些高級課程非常注重校長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在培訓目標上,要求校長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并能夠進行科研論文的寫作。在課程學習上,校長要參加12次高級學術研討會,提交某領域翔實的研究綜述和論文,參加實習并要結合實踐工作中的問題提交案例和分析報告??傊?,研修課程期望通過類似博士培養(yǎng)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使校長們能夠深層次地反思他們的實踐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