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芳,潘映茹,樊秋民,劉 妍
(韶關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韶關 512026)
變應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疾病,它是由IgE 介導的Ⅰ型變態(tài)反應,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噴嚏、大量清涕及鼻阻的典型三聯(lián)征. 變應性鼻炎對患者生活、工作和學習都有明顯影響,特別是對睡眠、記憶和情緒方面。更重要的是,由變應性鼻炎發(fā)展為哮喘的危險性為正常人的三倍,對合并有變應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其癥狀的發(fā)作或加劇常因鼻炎而導致,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提高我國變應性鼻炎的診療水平迫在眉睫。[2]臨床上對持續(xù)性、中-重度變應性鼻炎經(jīng)正規(guī)藥物治療癥狀無改善者,將此類病人稱為難治性變應性鼻炎,可采用低溫射頻治療。從2005 年1 月-2014 年1 月我們對524 例難治性變應性鼻炎患者采用低溫射頻行篩前神經(jīng)阻斷術及下鼻甲消融術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524 例患者中男241 例,女283 例,年齡16-70 歲,病程2-48 年,平均46 歲。按照“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 年,蘭州)”進行診斷,所有患者均有噴嚏、鼻癢、流涕和鼻塞4項癥狀中至少3 項,鼻腔檢查可見鼻黏膜水腫、蒼白或充血,發(fā)作期鼻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細胞(+),變應原皮膚實驗(+)。發(fā)作期癥狀發(fā)生的天數(shù)>4d/周和病程>4 周,且有不能正常生活、工作或?qū)W習等令人煩惱的癥狀,屬于持續(xù)性、中-重度變應性鼻炎,癥狀記分均在5-6 分。詳見附表1。
表1 變應性鼻炎患者的基本特征和診斷依據(jù)
1.2.1 癥狀計分標準:詳見表2。
表2 癥狀計分標準
1.2.2 體征計分標準:鼻腔無空隙,下鼻甲與鼻中隔貼緊,記3 分;下鼻甲與鼻中隔靠近,尚可見一點空隙,記2 分;鼻甲輕度水腫,可見中鼻甲,記1 分。
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在鼻內(nèi)鏡直視下,用含有2%利多卡因注射液和等量0.1%賽洛唑啉溶液的棉片放入雙側鼻腔做表面麻醉并收縮鼻腔,共2次;再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和等量生理鹽水溶液行左側下鼻甲粘膜下麻醉,生效后,將射頻儀強度調(diào)至3 檔,先在鼻內(nèi)窺鏡下切開左側鼻丘處黏膜長約1-2cm,及同側鼻中隔上部粘膜約5-7cm,由后向前,深達骨面;然后進入同側下鼻甲,分上下兩排,每排分前、中、后三點,共六個消融點。將低溫射頻針進入下鼻甲,踩消融腳踏板5s 后,再逐漸抽出射頻針,同時繼續(xù)腳踏輸出踏板,直至完全退出針體,于進針孔再停留1-3s,給予止血,在整個消融過程中可見下鼻甲體積逐漸縮小。左側術畢后,同法行另一側下鼻甲消融術(但不做該側篩前神經(jīng)鼻中隔支,以防穿孔)。
1.4.1 下鼻甲和鼻中隔的距離:消融后下鼻甲與鼻中隔距離約3-4mm 以上。
1.4.2 下鼻甲表面情況:下鼻甲黏膜完整,鼻甲有縮小,面光滑,較均勻。
1.4.3 術后癥狀:患者鼻腔暢通,無鼻塞感。
術后鼻黏膜出現(xiàn)反應性水腫,形成膠狀物,術后1 周內(nèi)可吸出“偽膜”,給予口服抗生素3d 左右,激素噴鼻,清洗鼻腔和減充血劑滴鼻等抗炎和對癥治療。7 天后鼻腔水腫明顯減輕,第12 周完全恢復正常。
參照蘭州會議的療效評定標準:根據(jù)癥狀和體征積分,計分方法:治療后百分比,如:≥66%為顯效(鼻塞癥狀完全消失,鼻腔恢復通氣,鼻分泌物減少,下鼻甲明顯縮小),65%-26%為有效(鼻塞明顯好轉(zhuǎn),僅在呼吸道感染等情況下才鼻塞,呼吸道感染好轉(zhuǎn)后,鼻腔通暢,鼻甲較治療前縮小),≤25%為無效(仍鼻塞,鼻甲較治療前無改善)。
所有病例均隨訪12 個月,記錄術后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情況。見表3。
表3 術后隨訪療效表
術后因鼻黏膜水腫而出現(xiàn)鼻塞,短期使用抗組胺藥,白三烯類及鼻用糖皮質(zhì)激素等藥品,癥狀很快消失。所有病例未出現(xiàn)鼻中隔穿孔、嗅覺喪失、萎縮性鼻炎等并發(fā)癥。
尚待進一步隨訪評定。
對術后所有患者進行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的療效跟蹤,總體癥狀改善良好,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有效率呈下降趨勢。
當過敏者與過敏物質(zhì)接觸后,它會迫使過敏者體內(nèi)會產(chǎn)生免疫球蛋白E (IgE),IgE 形成后就吸附在嗜堿性細胞表面,使機體致敏。當再次接觸同一過敏物質(zhì)后,該物質(zhì)和IgE 結合,就會激活了嗜堿性細胞內(nèi)的酶,釋放出組胺、慢反應物質(zhì)等介質(zhì),作用于鼻粘膜部位引起過敏性鼻炎。[3]
鼻腔生理學顯示:下鼻甲具有加溫加濕功能,下鼻甲的正常黏膜和纖毛清除功能是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因此,在既保證黏膜完整性,同時又縮小下鼻甲;既恢復了正常通氣又不破壞生理功能,是治療鼻甲肥大的理想方法。
既具備了下鼻甲消融術治療的優(yōu)勢,又降低了鼻腔副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改善了通氣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低溫射頻消融術是利用雙極射頻所產(chǎn)生的能量,將射頻頭與組織之間的電解液(生理鹽水)轉(zhuǎn)換成稱為等離子體的離子蒸汽層(即高速運動的離子流)。等離子體中的帶電粒子(Na+和CI-,鈉離子和氯離子)被電場加速后,擊碎細胞的分子鍵,使目標組織中的細胞以小分子為單位逐漸解體。之所以稱其為低溫射頻,是由于這種效應局限于目標組織的表層,而且是在40 ~70℃的低溫環(huán)境下使靶組織細胞解體,沒有激光、電切等高溫汽化方法對周邊組織細胞產(chǎn)生的有損性熱效應。
保護了正常的鼻黏膜防御和屏障功能。經(jīng)臨床實踐證明手術有效率高、風險小、出血少,甚至不出血,復發(fā)率低,而且治療時間短,十幾分鐘就能達到治療目的。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治療方法。[4]
3.6.1 傳統(tǒng)手術方式:傳統(tǒng)手術方法是下鼻甲部分切除,將肥大的下鼻甲骨和粘膜一起部分切除,達到鼻腔通氣的目的。但下鼻甲粘膜被切除后,鼻粘膜的正常功能被破壞,易出現(xiàn)鼻腔干燥等并發(fā)癥,同時術中和術后出血更多,風險更大。[5]
3.6.2 低溫等離子手術:采取打洞法,因其等離子刀頭較粗,對鼻粘膜的損傷較大,易引起正常粘膜功能減退。[6]
3.6.3 微波和激光治療:微波是快速水分子高速振動摩擦生熱。激光采用高能光波束,直線傳遞能量,局部溫度高(200°-300°以上),周邊組織損傷較大,損傷較深。少部分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鼻腔干燥不適感或空鼻癥。[7,8]
3.6.4 藥物治療:停藥后癥狀易復發(fā)。[9]
[1]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 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蘭州)[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6-167.
[2]李華斌,韓德民. 對變應性鼻炎的再認識[J].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4,11(2):133-135.
[3]王敏. 過敏性鼻炎及過敏原免疫治療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免疫學雜志,2010,26(12):1137-1140.
[4]李穎芳,許赤,曹長陽,等. 低溫射頻手術治療兒童鼾癥56 例臨床觀察[J]. 宜春學院學報,2010,32(8):77-78.
[5]許庚,李源,鐘杰夫. 翼管神經(jīng)切斷術后復發(fā)原因及手術治療血管運動性鼻炎可行性探討[J].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1,26(5):278-280.
[6]吳洪杰. 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常年過敏性鼻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5):173-175
[7]張翔,王杰,張建波. 鼻內(nèi)鏡微波凝固切斷篩前神經(jīng)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觀察[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6,3(6):66.
[8]王杰,傅啟紅,董釧,等. 鼻內(nèi)鏡下Nd:YAG 激光凝固翼管神經(jīng)治療變應性鼻炎[J].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5,11(4):284,288.
[9]陳淑君. 過敏性鼻炎臨床治療對照研究[J]. 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