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觀眾的8部傳記片
中國是一個生產(chǎn)和閱讀傳記電影的大國,我們從文化影像和文化期待的角度挑選出8部有意思的影片,為那些想要了解傳記電影的力量與況味的人們提供一份簡易的路線圖。這8部影片并不按照時間順序和重要程度編排,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影片的故事或者人物對中國觀眾中的某一代人或某一部分人而言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首先要提的是《武訓傳》。這部影片完成于1950年,正值建國大業(yè)甫定之際。該片講的是一個通過行乞而興辦義學的小人物的故事,這個出身貧寒志向高遠的小人物“武訓”由當時的演藝界巨星趙丹扮演。影片一經(jīng)推出,遂引發(fā)各方關注和贊頌。然而好景不長,批判該片的聲音迅速發(fā)出。圍繞著《武訓傳》的是非,是一幅令人眼花繚亂的歷史圖景。有機會看到此片的人當屬幸運,而沒有機會看到的人,亦可通過現(xiàn)在觀看影片翻開塵封的過去,揣摩一代人的靈魂軌跡。
那個在美國闖出一片天地,為華人樹立了聲威的傳奇英雄李小龍在改革開放之后迅速成為一代人的偶像。由吳思遠導演、呂小龍主演的《李小龍傳奇》在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內(nèi)地的錄像廳放映之際常常爆棚。意外的是,當真正的由李小龍出演的電影上映時,竟然有人認為那是山寨李小龍,因為《李小龍傳奇》這部影片中扮演李小龍的演員呂小龍的形象實在是太深入人心了。雖然這部電影制作簡陋,穿幫橋段屢出,但毫不影響他對推廣李小龍形象起到的巨大作用。
20世紀80年代的另一部具有標志性特征的傳記電影是意大利導演貝爾托魯奇的《末代皇帝》, 這部影片創(chuàng)造了影視史上的好幾個第一:是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故事片,而且是完全清場并移除護欄的取景;是貝爾托魯奇第一次講述中國故事;是第一部有關末代皇帝溥儀的故事片;最后,這也是有關中國的電影第一次獲得奧斯卡獎項。有評論認為該片不完全忠于史實,有過多的西方對清王朝的誤讀,這使得該片一在中國內(nèi)地上映,就引發(fā)了無數(shù)歷史迷的好奇與考據(jù)熱情。
1984年的《莫扎特傳》是部讓人陷入沉思又繼而驚嘆的杰作。影片以倒敘方式進行,1823年,宮廷樂師薩利埃里在病院向神父懺悔。當時,神童莫扎特的大名已傳遍歐洲,但是薩利埃里發(fā)現(xiàn),莫扎特竟是個放蕩輕狂之徒。不過,經(jīng)莫扎特隨意指揮的曲子卻是天籟之音。在莫扎特面前,薩利埃里顯得平庸。上帝太不公平了,把天才賜給了一個狂妄的家伙,卻使勤奮的薩利埃里成為庸人。這部影片以其對人性的細膩刻畫,顛覆了我們對音樂偉人莫扎特的傳統(tǒng)認識。
《美麗心靈》是關于20世紀偉大數(shù)學家小約翰·納什的傳記片。納什在念研究生時,便發(fā)表了著名的博弈論論文,該論文雖只有短短26頁,卻在經(jīng)濟、軍事等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就在納什蜚聲國際時,他的出眾天才因為精神分裂癥受到困擾,然而這并沒阻止他的學術追求。在深愛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走得雖然艱緩,卻始終沒有停步。而最終,憑借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意志,他如愿以償。這樣的勵志故事激勵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一代學子。
那些改寫歷史的大英雄的傳記電影自然會是一部分觀眾心目中的最愛,而把一位美國英雄帶到中國人面前的是由弗朗西斯·科波拉編劇的《巴頓將軍》。這部影片在20世紀70年代末進入中國。因為影片全面而逼真地刻畫了“暴戾的戰(zhàn)神”巴頓獨特的個性、復雜矛盾的心理以及極具爭議的一生,該片不僅當之無愧地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及多種大獎,也抓住一代又一代人中渴望成為真英雄的心理。這部影片的鏡頭語言獨到,成為中國影視院校視聽語言課的范本影片。
這部影片讓中國人對神秘的阿根廷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影片由美國歌壇巨星麥當娜出演,講訴的是少女艾薇塔依靠美貌和智慧擠入了上流圈子,她一躍成為名人,并結(jié)識了貝隆上校,二人情投意合,艾薇塔從此正式登上了政壇。她成了貝隆政治生涯的賢內(nèi)助,并一直主張為窮人謀福利。政治世界風云幻變,而艾薇塔也漸漸找到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的路徑,并為此努力一生,成為阿根廷民眾心中的“第一夫人”。影片中的名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在中國一直被廣為傳頌。
這部拍攝于20世紀50年代的電影《梵高傳》在進入中國的時候已經(jīng)是20世紀80年代了。在藝術家傳記電影中,這是拍得相當細膩動人的一部代表作,影響了幾乎所有那時候的中國的美術專業(yè)學子,讓他們直觀地理解了大師內(nèi)心的掙扎。導演文森特·明尼里對梵高的悲劇性一生刻畫得有血有肉,主演也演出了梵高郁郁不得志的深沉氣質(zhì)。可以說,梵高的一生正是所有真正熱愛藝術的人的生命原型,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影響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