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摘要】作文能力應與閱讀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同步提高。教師應引導學生練就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關注身邊生活;引導學生從名篇佳作中學習并內化寫法,學會遷移運用,以此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觀察習慣;寫作技法;遷移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作文教學跟閱讀教學一樣,占據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力應與閱讀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同步提高。然而,現(xiàn)實狀況卻是不容樂觀。教師與學生在作文教學方面投入的精力卻遠遠比不上閱讀,好多學生作文能力的發(fā)展也不盡人意。這跟學生沒有養(yǎng)成觀察習慣,不懂得寫作方法,對寫作缺少興趣與熱情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應在培養(yǎng)觀察習慣、傳授寫作技法、激發(fā)表達熱情等方面加大力度,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二、引導學生練就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關注身邊生活
據筆者調查了解,許多學生對寫作提不起興趣,甚至是討厭寫作,一提起作文學生就“愁上眉梢”,甚至是望而生畏。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文任務,學生常常是胡編亂造,無真情實感,完全為了應付差事,是被動的應景式作文,而不是發(fā)自內心的產生表達的欲望。而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便是學生缺少生活積累,他們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缺少一雙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的眼睛,缺少一顆敏于感悟的心靈。筆者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多年,認為要想真正使學生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表達,熱愛寫作,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學會觀察,注重平時的積累。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練就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并能夠自覺地用這雙眼睛來攝取學校、家庭、社會等發(fā)生的各種各樣的事件或現(xiàn)象。然后再練習用自己手中的筆把看到的一切,感悟到的一切變成文字,儲存于自己的素材倉庫中。所以,教師不能始終把學生禁錮于教室之中,而要經常引領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融入自然,放飛心情,拓展視野,讓他們去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領略生活的多姿多彩,啟發(fā)他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尤其是挖掘生活中發(fā)生的能打動人心靈的、能給人以啟發(fā)和思考的真人真事,抒發(fā)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觀察是一種自主性的知覺過程、認識過程,其目的是實現(xiàn)對外界客觀事物的感知與了解。觀察不僅要用眼睛仔細地看,還要用耳朵去傾聽,用鼻子去嗅取,用手去細細觸摸……總之,五官都要動用起來,參與活動;同時觀察還常常跟積極的思維活動融合在一起。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習慣,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去觀察,并讓學生寫好觀察筆記。對于農村學生來說,生活的天地是廣闊的,可供學生觀察的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父母親在家中認真做家務的情境,觀察農民在田間辛勤勞作的情境,觀察集市上商販、菜農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觀察人們產生爭執(zhí)時雙方的神態(tài)與心情變化,觀察學生被老師批評時沮喪的表情,等等。觀察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這樣才能形成習慣,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才能練就一雙敏銳的慧眼,做到勤于觀察、善于觀察,就會獲得對事物鮮明而具體的印象,積累第一手大量的感性材料。材料倉庫充實了,學生寫作時便不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處境,素材信手拈來,靈感一觸即發(fā),就會告別捉襟見肘、閉門造車、胡編亂造的寫作窘態(tài),迸發(fā)出強烈的表達欲望。
三、引導學生從名篇佳作中學習并內化寫法,學會遷移運用
學生對寫作缺少濃厚興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掌握各種寫作方法,對文章的結構及寫作方法缺少感知與積累,不懂得如何去構思、去表達——就如同有了建筑材料,而不會建房子一樣。這給學生造成了寫作上的困難,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構思方法和表達藝術,讓學生從名篇佳作中汲取寫作方面的營養(yǎng),為學生去模仿、借鑒、嘗試運用,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寫作能力。素材積累得多了,寫作方法見識得多了,并且內化到學生的寫作知識結構中,學生寫起作文就會倍感輕松,素材就會自然流瀉于筆端,方法就會信手拈來,就會不斷體驗到表達的愉悅和成功的自信,而成功的體驗又會不斷促使學生產生寫作興趣。
模仿是學習寫作方法,掌握寫作技能的一個重要途徑。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就是從模仿外國名著的寫法開始,步入創(chuàng)作之路的。閱讀的目的就是吸收與積累,一方面感悟文章的內涵及思想,受到人文性熏陶;另一方面就是從中汲取關于選擇素材、謀篇布局、行文表達等寫作方法。所以,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教學應該與閱讀教學牽起手來。模仿讓學生有“章法”可依,有規(guī)律可循。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名家名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寫法各異。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借鑒,對于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將大有裨益。為此,語文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總結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不斷領悟寫法,積累寫法。如從胡適《我的母親》中學習如何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特點,從都德的《最后一課》中學習如何描寫人物心理,從朱自清的《背影》中學習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從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中學習運用多種修辭寫景狀物、融情于景的方法及“一線穿珠”的結構方式。教師不僅要重視寫作方法的歸納總結和在實踐中嘗試運用,還要在閱讀教學中相機滲透寫作訓練,如抓住文本空白讓學生展開想象,充實故事情節(jié),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或將自己的想象、感悟訴諸文字;也可續(xù)寫故事、仿寫片斷或改寫古詩;等等??傊恼碌臉嬎际歉魇礁鳂?、多姿多彩的,作家的文筆也是各有千秋、風格迥異的。引導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加以借鑒和創(chuàng)造,可以實現(xiàn)寫法的遷移運用及寫作技巧的內化。
四、結語
觀察是積累素材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師要強化觀察意識,引導學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勤于觀察,善于積累。寫作技法,是將所見所感所悟訴之于文字的一種能力。技法要從閱讀中習得,要在實踐中鍛煉。語文教師要強化訓練意識,通過實踐幫助學生內化寫作技法。
參考文獻
[1]張宗俠.努力踐行課程標準理念,提高初中作文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13(88).
[2]顧承倩.寫作教學效率低下原因淺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