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娟
一、 立足文本——拓展應(yīng)適度
1. 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須適量。凡事須有度,拓展亦然。在課堂上,我們還是要遵循“立足文本,圍繞目標”的原則,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無視課文,無視目標,貪多求全,其結(jié)果只能是囫圇吞棗,甚至流于形式。殊不知,在有限教學時間里,教師進行大容量的拓展,必然削弱了學科教學的基礎(chǔ),擠壓了學生理應(yīng)擁有的讀寫時間,該掌握的得不到落實,該理解的仍一知半解,這樣的教學拓展,是用人文性涵蓋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一課時,為讓學生深切感受“奇跡”,耗費了15分鐘,圍繞“金字塔之謎”,利用多媒體大量引入關(guān)于金字塔的相關(guān)資料,甚至木乃伊的傳聞等等,而文章的說明方法等則由于時間關(guān)系無暇顧及。這樣一篇說明文,閱讀時要抓住要點,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上述案例中,教師過度拓展,怎能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呢?說明文是語文,它姓“語”而不姓“科”。
2. 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須適時。拓展要把握好“火候”,該出手時才出手。否則,再好的材料也不能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課內(nèi)外知識的拓展一定要把握時機,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教師不能一味地賣弄知識。有人說:“差教師是不停地奉送知識,好教師是教給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迸c其耗時費力地兜售知識,不如給學生一把解惑的鑰匙。在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文時,為使學生與主人公產(chǎn)生共鳴,我引導(dǎo)學生圍繞“悲憤交加”一詞思考:司馬遷“悲”的是什么?“憤”的是什么?由于課文本身提供的材料有限,筆者適時提供了“李陵事件”的拓展材料。一石激起千層浪,適時拓展不僅讓學生深入地理解了核心詞語,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也為司馬遷幾次想血濺墻頭提供了有效背景。其實,語文課堂拓展的時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課伊始,或知識鋪墊,或激發(fā)興趣;課中間,或突出重點,或突破難點;課結(jié)尾,或升華主題,或拓寬視野。
二、 緊扣文本——拓展有粘度
1. 拓展內(nèi)容要依“標”扣“本”。所謂依“標”,就是要牢牢把握《語文課程標準》這一綱領(lǐng)性文件;所謂“扣本”,就是我們的教學,應(yīng)緊緊扣住教科書這一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只有圍繞文本的拓展、遷移、引申,才是有效的文本拓展。例如,一位教師借班上《輪椅上的霍金》一課,整個課堂預(yù)設(shè)非常到位,學生思維非?;钴S。下課后,該教師大贊我班學生。最后話鋒一轉(zhuǎn),不無自豪地說:“幸好我準備了關(guān)于‘黑洞的蒸發(fā)性和‘大爆炸的材料,不然可能就被他們將住軍了!”面對這將近12分鐘宇宙知識的探尋,我不禁要問:這樣的拓展教學是語文教學嗎?這樣的拓展教學還是課堂的核心目標嗎?這樣的拓展教學擠走的是什么?滿足學生的需求是永遠的教學真諦,但怎樣去滿足同樣需要我們思考。顯然,我們不能也不可能指望所有的拓展都落實于課堂,我們完全可以將這樣的拓展延伸到課外。拓展閱讀資源的運用并非多多益善,教師一定要明確文本和拓展的關(guān)系——拓展的內(nèi)容應(yīng)為文本的主題服務(wù),如果與主題相去甚遠,無論多好,堅決棄之!
2. 拓展教學要“內(nèi)外兼修”。語文課堂上的拓展教學,應(yīng)該堅持以文本為本這一原則,即課堂活動都要聚焦文本。語文課的拓展要“以外養(yǎng)內(nèi)”,這也是語文課堂拓展閱讀教學的原點。借用王國維的話,“須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文本“內(nèi)”與“外”的整合應(yīng)相對集中,能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如學習《黃鶴樓送別》一課時,在探討課文結(jié)尾處“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一段寫景的作用時,筆者進行了這樣的拓展:柳,諧音“留”,意含“留戀”“留別”等。古時大道兩旁多種柳樹,柳條似愁腸,柳葉如愁眉,表示離愁別緒;柳條柔軟細長,能系住行人的心,故折柳相送。課文結(jié)尾處“楊柳依依”之景,表現(xiàn)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心情。為加深印象,筆者還和學生回憶了含“柳”的詩句。這樣“由內(nèi)而外”“由外助內(nèi)”的“內(nèi)外兼修”方法,能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詞義,領(lǐng)悟作者情感,并使之受到漢語言文化的熏陶。
三、 挖掘文本——拓展講深度
1. 拓展可以橫向串聯(lián)。筆者認為,拓展切忌舍近求遠。我們完全可以在深度解讀教材體系的基礎(chǔ)上,挖掘、開發(fā)教材本身包含的資源
進行有效拓展。小學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閱讀學會閱讀,因此更應(yīng)重視遷移性的拓展。如學習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文中“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一段話后,筆者引領(lǐng)學生學習了文言文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樣的遷移閱讀為學生今后學習文言文作了一些鋪墊。
2. 拓展可以縱向挖掘。在實際操作中,有些語文教師拓展花樣眾多,看上去豐富多彩,實際上簡單疊加,遠離語文,鮮有“文味”,甚至連語文的“工具性”也拋之腦后。能否讓語文拓展顯得文氣十足,真正具有“文味”,這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對我們教學智慧的考驗。如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文時,我特意在介紹“金色大廳”時,強調(diào)了“金碧輝煌”中的“碧”是碧綠的“碧”,可效果并不理想。在查閱了很多資料后,我豁然開朗:據(jù)說在中國歷史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等級非常森嚴,一般只有皇宮的屋瓦才能用金色的,大臣官府的屋瓦用的是藍色或綠色的,而百姓的只能用灰色或黑色的。也就是說只有皇宮官府才能稱得上“金碧輝煌”。通過這樣的品味,學生牢牢地記住了這個詞語,而且對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有了初步認識。這樣的教學,讓漢字從單薄變得厚實,從呆板變得生動,為拓展閱讀找到了突破口,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早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奠了基。
有效才是硬道理,語文課堂拓展要以“有效”為追求。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拓展的有效性呢?這就需要教師從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出發(fā),根據(jù)文本教學的需要,精心篩選拓展內(nèi)容,悉心挑選拓展形式,適度控制拓展容量,準確把握拓展時機,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成為文本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拓展才能漸入佳境,洞開一片廣闊的天地。
(作者單位:溧陽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