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師父吳清源"/>
文|江鑄久
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回憶師父吳清源
文|江鑄久
2014年11月30日,一代圍棋大師吳清源在過完100歲生日后仙逝,在國內(nèi)媒體引發(fā)了超乎想象的關(guān)注,成為2014年末的焦點事件之一。
吳清源先生
深夜聽到吳清源老師辭世的消息,淚流滿面。離開日本之后,每年都會去日本拜見吳老師,這似乎已經(jīng)成了生活中的定式。
在浦東的工作室里,現(xiàn)在還擺放著2013年我們拜訪他時他給我們講棋的照片。我們一起談天,聊他小時候在北平的生活,99歲的吳老師思路還是那么清晰。正處于低潮時的芮乃偉(江鑄久妻子)聽了師父的開導,此后一路連勝。我告訴吳老師,他住的大醬坊胡同老院子還在,小時候?qū)W棋的故事被我們都編成了漫畫書。
吳老師是我小時候下棋時就知道的偉大的棋手,因為那個時候的棋書比較少,接觸到的就有吳老師的《黑布局》、《白布局》、《定式舉要》、《序盤作戰(zhàn)》。這幾本書可以說影響了我們“文革”時學棋成長的一代人,包括下一代人、再下一代人。
那時候的吳老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戰(zhàn)績超群的偉大棋手,更多詳細的也不太清楚了,然后知道20世紀60年代吳老師因為車禍的原因,變得不能下棋了。到1980年訪問日本的時候,吳老師出現(xiàn)在中日對抗賽的現(xiàn)場,給大家復盤。當時,我們比較尊敬的大竹英雄、武宮正樹、小林光一等棋手都非常尊重吳老師。他到來的時候,這些大牌棋手都站起來,等他入座,他們才坐下。
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因為機緣巧合,也因為有這份福分,芮乃偉做了吳老師的弟子。能夠近距離聽吳老師講棋,也是很讓人震撼的。那是屬于英雄輩出的年代,而吳老師總是能夠把他的見解用很簡單明了的方式講出來,還有很新的理念,吳老師稱之為“21世紀的布局”,講給我們聽。那時候吳老師已經(jīng)是80多歲高齡了,對棋的理解依然深刻。吳老師的戰(zhàn)績和高超的技藝讓我迷戀,他的很多棋譜我都打過,有的不只一遍。在有機會直接聽吳老師講棋之后,我開始自己尋找一些答案:吳老師如何能夠煉成一名大師級的人物?尤其是像他這樣等級的大師?他精神上為什么如此強大?
在我的職業(yè)生涯里見過不少厲害的棋手。根據(jù)我以往的觀察,一名優(yōu)秀的棋手總有低潮的時候,再厲害的棋手也有弱點可尋??墒?,從鐮倉十番棋開始,在前后長達16年多的時間里,吳老師下過10次重大十番棋,把當時7位日本高手全部打降級。這個競技狀態(tài)能保持那么久,是怎么實現(xiàn)的?這對我來說是個疑問。
這個問題我曾經(jīng)問過吳老師,吳老師總說那都是過去的事了。吳老師認為,他現(xiàn)在研究的棋會更好,常常是淡淡地就一筆帶過了。吳老師也講到過,當時每次下棋就是全力以赴,不去想輸贏,把輸贏交給自然。這話聽上去有點懸,后來我才慢慢理解。在翻看了大量吳老師的對局以及傳記資料之后,我依然覺得光從棋藝的層面上來理解還是不夠的,需要探尋棋盤之外、精神層面的原因。
在我搜集了大量關(guān)于吳老師的資料之后,正好2003、2004年跟朋友邵源商量想做一個吳老師的大型連續(xù)劇,以前搜集的很多資料這時候覺得很寶貴也很有用。我們就到北京,去看了位于西單到西四之間的大醬坊胡同吳老師昔日的住所,去體會他當時的心境,還去了吳老師12歲開始稱霸北平時經(jīng)常下棋的來今雨軒茶社和段祺瑞執(zhí)政府。
在走訪過程中,我漸漸體會到了一個4歲的孩子學習四書五經(jīng)的感受。吳老師7歲之后,父親開始教他下圍棋。吳老師三兄弟的起點相同,但很快分出了高下,他領(lǐng)悟最快,而且也有了興趣。1993至1996年,同吳老師聊天時常常會聊到這一段。他說,學棋太好玩了,也是因為興趣,吳老師的技藝突飛猛進。因為自己喜歡,捧著厚厚的棋譜,他一點不覺得疲憊,一打就是一天。吳老師的父親吳毅早年留學日本,去日本的方圓社學習了圍棋。作為一個業(yè)余愛好者,這是非常難得的。回國的時候,他還帶了棋書回來??吹阶约旱暮⒆佑羞@個天賦之后,他不僅帶著吳老師到北京茶館里面會當時的一流高手,而且還立刻從日本訂了圍棋雜志《敲玉余韻》。那是當時方圓社發(fā)行的圍棋書籍,非常出名。
2004年,本文作者江鑄久(左)與吳清源在昆明
吳老師的國學底子非常扎實,古代文化里最精華的部分伴隨著他度過了許多困難的時光,我想這也是吳老師的強大精神力量的源泉。1934年,吳老師和木谷實攜手共創(chuàng)新布局。只有二十出頭的他能有如此廣闊的視野,讓人不得不欽佩,也許只有受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人才有這樣的本領(lǐng)。
小時候背四書五經(jīng),吳老師的記憶力是超群的。棋譜一上手,打譜一遍也就記熟了。也因為有了這些積淀,吳老師在那么嚴酷的對局環(huán)境里才能做到:輸了棋不急躁,贏了棋不驕傲。川端(康成)曾經(jīng)問過他,您保持這么好的競技狀態(tài),那你輸了棋之后會做什么呢?“復盤?!壁A了棋呢?“也復盤?!?/p>
“那你輸了棋回家,情緒低落,第二天要比賽了,你怎樣來平衡呢?”吳老師說,我實在沒有斗志的時候,會背誦《正氣歌》。碰到苦惱的事情、感受到周圍壓力的時候,吳老師會背誦白居易的“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川端后來把這些發(fā)表在自己研究吳清源的文章里,這些都說明了中國文化對吳清源的滋養(yǎng)。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比較容易理解吳老師在一次又一次大勝負和惡斗中是怎樣保持一顆平常心的。他的徒弟林海峰老師在20世紀60年代對坂田榮男的比賽中遇到心神不定的情形就來請教師父,師父只給他寫了三個字:平常心。吳老師一下就能洞悉我們平常人身上的功利心,能夠在精神意義上提高你。那時候芮乃偉苦于下不到比賽棋,吳老師對乃偉說:把身體養(yǎng)好,機會總是有的,關(guān)鍵是你要養(yǎng)好身體,不要停下對棋的學習?;叵肫饋?,這些都是吳老師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不管外界的情況如何,你只需保持對棋的追求。
吳老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寫的書名也是“中的精神”。就棋而言,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他認為圍棋是和諧的、調(diào)和的。最高境界不是一方壓倒一方,而是在和諧之中進行。對方下得不夠合理時,你來抓住機會取得勝利,而不是靠過分來獲勝。吳老師吸取了日本棋界的術(shù),而道的部分是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豐富了他在棋上的境界。
因為“中的精神”,吳老師愿意和當時所有的高手一起研究,共同提高。連秀哉也邀請吳老師到家做客,一起研究棋,這正是因為吳老師“中的精神”在棋界贏得了廣泛的尊重。
我在電視臺做了上百集的吳清源講座,講吳清源老師的傳奇故事,宣傳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不懈學習。一些專業(yè)棋手跟我說,看了這些才開始明白,為什么吳清源可以在十番棋三日制的比賽中,下到最后一天的時候,精神反而越來越好。因為在吳老師的信念里面,下棋只要自己努力了,勝負交給天,所以勝負、功利這些對他的影響微乎其微。
跟吳老師聊天的時候,我曾經(jīng)向他求證過,段祺瑞的棋藝到底是什么水平。我是想知道,吳老師有沒有讓著“段總理”。結(jié)果吳老師跟我說,“段總理”他自動拿黑棋了。這句話很有意思,說明吳老師只記得“段總理”的好。段祺瑞一生下棋大家都讓著他,他是大人物,大家都讓他拿白棋,結(jié)果他在見到吳清源的時候卻主動拿了黑棋,這一點讓吳老師非常感慨,也讓我非常感動。吳老師不止一次提到過,盡管他小孩子不懂事贏了“段總理”,但是“段總理”依然照發(fā)他每個月的獎金、學習費,而這筆獎金對當時的吳清源一家是非常重要的。
吳清源99歲時,江鑄久、芮乃偉(左一)夫婦看望老人,聽他聊小時候在北平的生活,聽他講棋
19 8 8年應氏杯賽八強賽,我輸給了林海峰老師。輸棋當天,趙治勛老師在房間與我一起,議論當天輸棋的四個人: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趙治勛和我。沒想到趙治勛老師突然拿著電話對我說,吳清源老師要跟你說話。我吃了一驚,接過電話后,吳老師用地道的北平話來跟我講當天的那盤棋,從頭至尾講了20多分鐘,我有很多疑問都問了他,真有受寵若驚的感覺。第二天,在吳老師的房間見到橋本宇太郎老師,結(jié)果吳老師還給橋本老師介紹我,中途還幫我們做了一段翻譯。讓我感覺幸福得不得了,吳老師對年輕棋手的關(guān)心讓我感動。
在吳老師的身上,還體現(xiàn)了中國士的精神:和而不同。像他和木谷實老師在日本第一盤比賽棋相遇后,兩個人成了好朋友,經(jīng)常一起交流棋藝,成了知己。下完秀哉的隱退棋之后,木谷實就找到吳清源討論棋局。除了棋局外,他也對當時比賽規(guī)則的不合理很氣憤。木谷實和吳老師都認為,秀哉可以任意要求“打掛”是不合理的。到了兩人攜手創(chuàng)立新布局的時候,他們的觀點又有不同。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倆的友誼。木谷實老師后因腦溢血不能多思考棋、多想勝負的時候,吳老師還是會去和木谷實老師聊聊過去的事,代替木谷實老師向其弟子傳授棋藝。吳老師生活如果有什么困難,或有事需要同人商量的時候,也會找到木谷實。甚至有一次吳老師家務活做不過來,木谷實派出了幾個男弟子武宮正樹、石田芳夫幫忙做菜。在木谷老師走了之后,吳老師對其弟子也是多有關(guān)照,這在棋界已傳為佳話。
吳老師喜歡一句話,經(jīng)常寫出來,寫在扇子上:暗然而日章。這句話出自《中庸》,講述君子內(nèi)斂,看上去并不發(fā)出耀眼的光芒,但會隨著時間推移,漸漸發(fā)光。吳老師的一生,也恪守君子之道。吳老師有很多主張和見解是超前的,看上去吳老師當時并沒有堅持,但實際上這些主張和見解被世人逐漸認可。對于反對吳老師說法的人,即使是后輩,吳老師同樣本著耐心聽取的態(tài)度,只是說出自己的觀點。比如,如今中日韓棋界都漸漸認同“小貼目”對黑棋是太便宜了,但最早提出此想法的,是神一樣的吳老師。吳老師一生與世無爭,與人相處更是非常謙讓、謙和。遇到此類事情,他都會后退一步,包括當年與秀哉下棋。遇到爭議,吳老師不急不忙、從不在意、沒有怨言,他認為棋藝關(guān)鍵是要靠自己提高。
吳老師有沒有過堅持呢?也有。例如1952年訪問臺灣時,吳老師擊敗了藤澤庫之助,將他打了降級,臺灣圍棋會會長報告給蔣介石,準備授予吳清源“棋圣”的稱號,而吳清源表示,“棋圣”應該授予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不僅棋藝好,而且德行方面超群,他認為自己還不夠。因為他的堅持,最終臺灣授予他的榮譽是“大國手”。
憶及往事恍如眼前,睡夢中赴天國的吳老師一定又開始想棋了吧。
吳清源簡介
1914年6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門望族,后舉家遷入北京,很早即在圍棋上表現(xiàn)出過人的天分。11歲時就成為北洋軍閥段祺瑞門下的棋客,并以“圍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及北京中央公園(現(xiàn)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棋席,14歲東渡日本,開始其職業(yè)棋手生涯。1933年,年僅19歲的吳清源運用自創(chuàng)的“新布局”,對陣本因坊秀哉名人,翻開了圍棋史上嶄新的一頁。
因為在十番棋擂臺擊敗了當時所有超一流高手,被稱為“昭和棋圣”。他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無冕王位,提出了新布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內(nèi)拐為代表的吳清源定式,晚年又將畢生精力放在了提攜后進、促進圍棋國際化和中國圍棋的發(fā)展上。他更以畢生之體悟,融匯古老的中華文化,提出21世紀的圍棋——六合之棋。2014年11月30日,吳清源在日本去世,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