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北辰
魯迅與郁達夫的詩情和友情
文 劉北辰
魯迅是郁達夫思想和事業(yè)上的諍友,他們相處很融洽。魯迅與郁達夫不論思想認識、生活態(tài)度、文藝見解都有著明顯差異,但他們求同存異,赤誠相見。
在創(chuàng)造社成員中,魯迅與郁達夫關系是很好的,他們1923年2月17日相識,歷時十余年而友誼日益深厚。
魯迅是郁達夫思想和事業(yè)上的諍友,他們相處很融洽。魯迅與郁達夫不論思想認識、生活態(tài)度、文藝見解都有著明顯差異,但他們求同存異,赤誠相見。郁達夫對魯迅十分尊重,曾被郭沫若稱“有點近于崇拜”。郁達夫認為創(chuàng)造社同人如能與魯迅交往一定會有助于消除隔閡。他對友人陳翔鶴說過:“魯迅為人很好,有什么說什么……”他還向郭沫若推薦魯迅的《阿Q正傳》等作品,認為很有一讀的價值。魯迅也始終關心郁達夫,可以說是拉著他的手,竭誠一道前進的。魯迅和郁達夫交往密切是始于1927年魯迅到上海定居以后。從1928年6月起,魯迅和郁達夫合編《奔流》月刊,郁達夫自稱是掛名,僅本人或邀人供點稿件,其余一切工作“完全是魯迅一個人效的勞”。
魯迅
1932年12月31日,魯迅為中外友人題詩寫字,他興致很高,一連寫了五幅“皆自題詩”,五幅中有兩幅是送郁達夫的。其中《答客問》系舊作,《無題》是專為郁達夫所作:
洞庭木落楚天高,
眉黛腥紅浣戰(zhàn)袍。
澤旁有人吟不得,
秋波渺渺失離騷。
這首詩曾受到人們高度贊賞,郁達夫最喜歡它,稱是魯迅七絕詩中“壓卷之作”。這首詩感情沉郁,意境高遠,文筆凝練,不同凡響。高度概括地揭露反革命圍剿的嚴重罪行。在那戰(zhàn)禍連綿、文網(wǎng)森森的苦難年代里,人身自由權利幾乎被剝奪干凈。屈原的命運夠悲慘了,但他在顛簸流離中還可以澤畔行吟,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作品《離騷》,而當代進步作家連這點自由都沒有,他們“吟不得,無處寫”,只能在友人面前傾吐自己的心聲。這首詩概括了魯迅的生活遭遇,抒發(fā)了他無比憤慨的心情。對郁達夫來說,有慰問和勉勵之意。希望他認清形勢,多做些有益之事。此時距郁達夫移居杭州只有4個月的時間,魯迅也許已了解老友早有退隱之意。魯迅贈郁達夫的兩首詩于1933年1月10日寄出,并請回復。郁達夫接信后寫了一首專門獻給魯迅的舊體詩,特地送上門:
醉眼朦朧上酒樓,
彷徨吶喊兩悠悠。
群氓竭盡蚍蜉力,
不廢江河萬里流。
這首詩用風趣的筆調,飄逸的風格,對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做出熱情的評價,衷心歌頌他在群氓圍攻中的斗爭精神,所謂群氓自然是指創(chuàng)造社中某些人,可見郁達夫是站在魯迅一邊反對某些同人對魯迅的過火批評。這首詩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華、個性和正義感。
郁達夫(前排左二)與魯迅先生等人的合影
郁達夫是創(chuàng)造社巨子,曾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主編左翼聯(lián)盟刊物《大眾文藝》,為反動派所嫉恨。在殘酷的斗爭中,他為了避開迫害,離開斗爭的漩渦上海,攜妻子王映霞回杭州。后來與當?shù)匾恍┕賳T應酬往來,寫了一些點綴太平似游記的文章。魯迅為了幫助他,借給王映霞寫字的機會,題詩一首給郁達夫:
錢王登假仍如在,
伍相隨波不可尋。
平楚日和憎健羽,
小山香滿蔽高嶺。
墳壇冷落將軍岳,
梅鶴凄涼處士林。
何似舉家游曠達,
風波浩蕩足行吟。
這首詩第一句寫的是杭州歷史和現(xiàn)實,壞人當權,好人遭秧,一片冷落凄涼景象。第二句寫的是杭州自然環(huán)境,暗指有猛禽在側,高山障蔽也不是好地方。前二句從歷史和自然環(huán)境著筆,極言當時杭州的黑暗險惡,以破除郁達夫擬隱居杭州的念頭。后兩句是正面勸導,希望他舉家遷離杭州,投身廣闊天地。起碼“風波浩蕩”,也可仿效屈原澤畔行吟,抒發(fā)自已的才華和抱負。這首詩用舊典以喻今,融情于景,句句在理,事事動情,表現(xiàn)魯迅對戰(zhàn)友的深厚感情,又絕不限于私交而出于公心,站在無產(chǎn)階級立場上對戰(zhàn)友推心置腹地囑托。
郁達夫及其手書
1938年8月,郁達夫在《回憶魯迅》中說:“這首詩的意思,他(魯迅)曾同我說過,指的是杭州黨政諸人的無理高壓。我因不聽他的忠告,終于搬到杭州去了,結果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黨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庇暨_夫的解釋被認為是最可靠的材料,其中所暴露的杭州的政治黑暗是符合實際的。
作者系天津財經(jīng)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