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琳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關乎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基于對基礎教育英語課的課堂觀察,在此基礎之上反饋中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提問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中學英語;課堂提問;有效性
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師生雙邊交流互動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好壞。在英語教學中,“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深植人心,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的語言輸出,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但是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和課堂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中學英語教師對于提問的意義不夠明確,并不能正確掌握提問的方法,導致教師“為了提問而提問”,學生“為了答問而答問”,無法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提升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養(yǎng)成。
一、中學英語課堂提問現(xiàn)狀
(一)問題分類不均衡
中學階段英語課堂的教師提問可分為展示性問題與參考性問題兩類。參考性問題可以增加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語言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習得。當今的中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所提的問題比例嚴重失衡。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一堂課中教師所提的參考性問題的比例只占14%。教師所提問題大多是考察學生對基本概念理解程度的展示性問題,參考性問題比例的降低,減少了學生語言輸出的機會,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養(yǎng)成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候答時間過短
在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教師并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等候時間,導致學生來不及思考而出現(xiàn)思維上的斷層,對自己的回答只能應付了事。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過早的干涉,就導致等候時間的不足,以至于學生明知自己之前回答有錯誤,但是來不及自我糾正或重新措辭。長此以往,學生會產(chǎn)生嚴重的挫敗感,降低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教師延長候答時間對學生有很大幫助,同時教師也可以得到學生更多的反饋,對拓展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有積極作用。
(三)教師反饋不當
通過筆者的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答問的反饋都過于簡單,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評價只有“Good”、”perfect” 和“right”等。并沒有針對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給出具體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改進方式。這樣持續(xù)下去,學生會對答問產(chǎn)生倦怠感,教師單一的反饋不能提起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沒有了學生的積極配合,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自然下降。
二、針對中學英語課堂提問現(xiàn)狀所提出的建議
(一) 問題比例均衡,增大參考性問題的比例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提問常常以展示性問題為主,缺少參考性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創(chuàng)新發(fā)散性思維的停滯,不能全面發(fā)展。因此英語教師在課堂中必須在課堂中增加參考性問題的比例。由于參考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會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而外語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教師的英語水平往往有限,無法靈活處理學生的回答。因此,教師在提高課堂中參考性問題比例的同時,也應該不斷豐富自身專業(yè)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做到能夠用外語靈活地應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回答。
(二)延長候答時間,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機會
等候時間又區(qū)分為兩類,一般說來,第一等候時間也就是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前,教師所給予的思考時間。而第二等候時間,是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的補充完善時間。教師應該靈活掌握課堂提問的等候時間,在提問完畢時,不要急于提問同學回答,應留出3秒鐘時間讓學生提前思考,在內心整理好回答思路再提問學生作答,這樣有準備的回答會減少答問時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增加學生自信心和回答的正確率,提高學生再次答問的積極性。在出現(xiàn)學生回答不正確的情況時,教師不要急于提問其他同學,而要為學生留出3秒的第二等候時間,給予學生反思和重新整理答案的機會,這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從而正確作答。也會提升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三)積極進行反饋,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在對學生答問的反饋中,教師僅用一兩個詞是遠遠不夠的。中學英語教師應該對課堂話語進行研究并充分掌握。根據(jù)認知主義心理學理論,“強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教師的反饋則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強化學習手段。反饋不僅僅是指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所給予的評價,而是滲透在整個提問過程中。在學生答問時,教師不能心不在焉,應該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自尊心,耐心地注視學生答問;在學生回答不準確時,不能采取批評的方法,而應該給予充分的等候時間,啟發(fā)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其錯誤。批評是教師反饋中的大忌,學生遭到批評后會喪失自信心,甚至完全對英語失去興趣,教師應慎用批評。
總結: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針對如何培養(yǎng)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對教師提出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原則。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恰恰是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中學外語教學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課程理念,運用科學的提問策略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每個英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2、234、325.
[2] 趙敏霞. 教師課堂提問新探[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3, (11).
[3] Barnes, D . 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C]. In Barnes et al .(eds.), 1969.
[4] Brock,C. 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 TESOL Quarterly 1986,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