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云崗
科學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深入地進行挖掘和分析,并將其主動滲透給學生,建立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課堂教學之外,對于學生周圍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
1 趣味教學法應用的意義
1.好奇、好動、好學是學生的天性,而趣味教學法具有奇特、驚險、有趣的特點,正好迎合了學生的這一天性。趣味教法能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學習上來,使學生邊玩、邊探究、邊學習,寓教學于“游戲”之中。
2.趣味教學法實際上是探究性教學的一種形式。在教學中,小學生對科學探究活動是最感興趣的,因此,探究性活動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并隨著時間的積累,培養(yǎng)出學生勤奮和堅韌的良好性格。
3.興趣愛好和求知欲為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發(fā)展能力提供動力基礎,同時也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發(fā)展能力后的良好成果,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是教育最大的成功。從另一方面來說,通過開展趣味教學,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可以極大地減少他們的厭學情緒。
2 趣味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1.教學語言幽默風趣。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斯維洛夫曾經表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那就是幽默?!睕]有幽默感的教師好比一尊雕像,沒有感情,無法與學生很好的溝通交流,也不乏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而善于運用幽默語言的教師則具有親和力,更容易獲得學生的信任,從而調動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悟性。生澀難懂的知識通過淺顯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師生交互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我深知其中道理,并且我在課堂上也是這么做的。例如在講授“電磁鐵“這一課時,原本在歸納總結電磁鐵的性質特征時,要用很長并且不容易上口的文字來敘述,但我擔心學生對過于復雜的語句難以理解與識記,于是我靈機一動將電磁鐵的性質特征簡略為“可有可無、可南可北、可大可小”,在說完六個“可”之后,緊跟著一個“可口可樂”。當時,全班學生都樂了,哄堂大笑。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學得開心,記得牢固,我的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了。
2.鼓勵學生表達??茖W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課堂還應該是探索的課堂,這就需要學生的自主表達,相互交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思維碰撞。課堂主體本該是學生,因而教師應當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需要,凸現學生的地位,還學生講的權利,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小學生天性活潑,善于表現,我們教師不要把學生的“接嘴”視為“大逆不道”,既然他們想講,就應該給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學生“大講特講”的同時也是培養(yǎng)他們語言綜合概括能力和發(fā)展思維的好時機。
3.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茖W源于生活,生活蘊涵科學。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充分體現生活化,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激發(fā)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例如,在學習空氣這一課時,我引用這樣一個情境:用漏斗裝水,水進不去,先讓學生猜測其中的原因,思考解決的方法,探究出其中的科學道理:空氣能占據空間。學生自然能找到解決的方法:把漏斗向上頂一下,讓空氣進去,水自然也進去了。在教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我選用學生常見的材料:胡蘿卜,鵝卵石,橡皮,泡沫,竹牙簽,回形針,鐵螺絲,小木珠。這些材料學生在生活經常遇見,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學生只不過沒有很好地把它們作為探究材料進行探究,探究他們在水中是否沉浮。因此在探究時,學生有了先前的生活經驗,他們對這些物體的重量、材質有初步的認識,在探究這些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是否有關系時,就比較容易。如果我們的材料是學生不熟悉的,學生進行猜測時,會多走一些彎路。
4.利用多媒體教學,化難為易。多媒體可以創(chuàng)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變靜為動,克服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tài)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小學科學教材中部分知識內容抽象,難以理解。教師只是單純地靠口頭講解,讓學生憑空想象,學生難以完全理解其知識內容。例如,在學習“植物怎樣喝水“這一課時,活動課堂上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完全展現,反反復復講解理論學生都很難理解,這時,我就借助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讓學生“看到”植物根的水與植物莖、葉脈向上輸送的水緩緩流動的情景,再在重點處點撥,植物“喝水”這一難點就解決了。在學習“日食和月食“一課時,學生從來沒有見過這兩種天文現象,光靠想象是不科學的。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整個日食、月食的過程視屏,然后再對學生講解書本上的知識概念,學生在親眼看過之后對于所學知識就更容易理解了。
5.將游戲融入教學。中國現代著名學生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游戲的;而嚴謹的小學科學學習能夠似游戲一樣誘人,那么孩子們勢必會樂此不疲地陶醉其中,徜徉于迷人的游戲化的科學海洋之中,他們的身心情智必將自然和諧地得以發(fā)展?!蔽以诮虒W“植物和我們”一課時,圍繞“識別我們食用的是植物的哪個部分”這個內容教學。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植物的各部分的認識,并將食物與植物建立對應關系,我通過角色扮演的小游戲來實現教學目標。我讓學生將教室布置成菜市場,并讓他們自帶植物,扮演賣菜與賣菜的角色,然后互相探討,我們平時都吃了植物的哪部分。我通過這種角色扮演游戲,逐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們食用的是植物的哪個部分,而且根據已有經驗將食物與植物建立了對應關系,為感受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埋下伏筆。趣味教學法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的滿堂灌式教學,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學生樂學,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通過趣味性教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歡樂,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以上只是我對趣味性教學的看法和一些嘗試,只是一些淺顯的認識。通過趣味性教學提高課堂效率還需我們廣大教師積極探索。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小學科學課程的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與此同時,對小學科學教學的評價也作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學評價要致力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對小學科學教學進行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完善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自身的素質,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端正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