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
131I常規(guī)核醫(yī)學全身平面顯像對異常攝取灶無法進行精確的解剖定位與區(qū)分,其主要原因為圖像的分辨率相對較低,且存在高噪音干擾。近幾年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日漸成熟,使得SPECT技術被大家熟知,但是,其無法作為常規(guī)使用手段,原因主要為131I物理特性不理想,這是誘發(fā)圖像質量降低的主要原因。近期有文獻報道,SPECT/CT融合顯像能夠獲得解剖、功能融合一體的圖像,為臨床診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jù)[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131I SPECT/CT顯像在DTC患者中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上饒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DTC患者展開了131I SPECT/CT顯像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現(xiàn)匯報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3年1月~2014年8月間上饒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臨床確診接受131I治療的DTC患者,抽取其中的86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有男21例,女65例,年齡17~78歲,平均(48.1±13.4)歲。本組所有患者均接受了131I全身顯像,并展開頸部以及頸部外區(qū)域異常攝取灶SPECT/CT融合顯像。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臨床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以上統(tǒng)計的研究對象展開SPECT/CT顯像,并對顯像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總結SPECT/CT顯像在DTC患者中的臨床價值。
1.2.2 檢測方法 所需儀器為本院現(xiàn)有GE nm 630,spect,相關參數(shù):管電流2.5 mA,管電壓140 kV。在掃描前給予患者治療劑量的131I,7~10 d后對患者展開131I全身顯像,在進行全身平面顯像時,對于異常攝取部位展開具有解剖顯像功能的SPECT/CT顯像。
所得圖像經(jīng)后期處理后由2名高年資醫(yī)師進行雙盲閱片,并作出綜合診斷結果。
1.3 判斷標準[2]唾液對稱性的放射性碘攝取視為正常,胃腸道攝取為正常。若是發(fā)現(xiàn)甲狀腺組織或者是肝臟存在放射性視為攝取正常,其他任何區(qū)域出現(xiàn)放射性碘則視為攝取異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結果用“±s”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構成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中對86例受試者首先展開了全身131I平面顯像,并對存在可疑異常攝取灶的患者展開了SPECT/CT融合顯像,在頸部、頸部以外區(qū)域兩種顯像結果的變化情況展開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本次研究中有59例患者接受了頸部攝取,而另外的例名患者未進行頸部射片檢查。131I SPECT/CT融合顯像陽性率為77.97%(46/59),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131I SPECT/CT 融合顯像相對于單純131I平面顯像,診斷符合率、靈敏度以及特異性均得到顯著升高(P<0.05)。見表 1、圖 1。
表1 不同檢查方法對甲狀腺癌術后頸部區(qū)域復發(fā)、轉移診斷結果比較[%(n)]
圖1 :頸胸部冠狀位斷層融合圖像
在臨床上,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后復發(fā)、轉移多會對頸部淋巴結造成累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3],約有70%患者會累及頸部淋巴結,有20%患者會出現(xiàn)殘留甲狀腺組織復發(fā)顯像,有6%的患者會出現(xiàn)氣管、肌肉部位復發(fā)。研究發(fā)現(xiàn)[4],甲狀腺局部或者是殘留組織復發(fā)、浸潤會對患者預后產(chǎn)生影響,盡管有學者指出,局部區(qū)域淋巴結轉移與患者預后無明顯相關性,但是曾有研究證實[5],患者發(fā)生淋巴轉移,特別是縱膈淋巴結、雙側頸淋巴結轉移與遠處轉移之間關系顯著。近期有文獻報道[6],頸部或者是縱膈淋巴結轉移患者30年內的死亡率可達10%,較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發(fā)生顯著升高。
目前臨床上,131I為對分化型甲狀腺癌進行治療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改善患者肺、骨轉移癥狀的同時可增加患者存活率。因此有學者建議,針對早期發(fā)現(xiàn)轉移病灶患者,可建議及時采取有效治療,這對于改善預后意義重大。
本次研究中出于對131I SPECT/CT顯像在分化型甲狀腺癌(DTC)患者中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本院收治的臨床確診DTC患者展開了單純131I顯像和131I SPECT/CT融合顯像,并對顯像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對比分析,經(jīng)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接受頸部攝取59例患者中,131I SPECT/CT融合顯像陽性率為 77.97%(46/59),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131I SPECT/CT 融合顯像相對于單純131I平面顯像,診斷符合率、靈敏度以及特異性均得到顯著升高。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7],證實了131I SPECT/CT融合顯像在臨床診治工作中的意義顯著,可謂DTC患者的診斷、治療、預后評估等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值得對其給予重視并推廣。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是回顧性分析,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存在疾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治療原因等各種因素的干擾,并且患者定期跟蹤效果不理想。然通過對比可證實,131I SPECT/CT融合顯像相對于單純131I平面顯像優(yōu)勢更加明顯,可以對胸部、頸部、骨骼惡心腫瘤展開精確的定位[8],在腫瘤良惡性鑒別中優(yōu)勢明顯,在診斷、治療、隨訪以及預后評估中均可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將X線衰減校正同SPECT進行融合顯像屬于一種新型診斷手段,其在腫瘤患者放射性治療強度、手術治療方案調整等方面勢必會產(chǎn)生深遠影響,值得關注。
[1] 劉勤江.分化型甲狀腺癌外科治療現(xiàn)狀及有關問題[J].甘肅醫(yī)藥,2009,11(5):1176-1178.
[2] 欒兆生,周雯,唐為國,等.131I SPECT/CT斷層融合顯像在分化型甲狀腺癌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21(1):318-319.
[3] 孟德剛,孫曉光,黃鋼,等.SPECT/CT骨顯像在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17(4):227-229.
[4] 王春芳,包賀菊,于彤,等.131I SPECT/CT顯像對分化型甲狀腺癌轉移復發(fā)的探測價值[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11(5):1098-1099.
[5] 何英,潘明志,戚忠智.131I-SPECT/CT融合顯像診斷分化型甲狀腺癌轉移灶的臨床價值[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21(4):552-556.
[6] 楊繼敏,王蒨.SPECT/CT在冠心病診療中的應用及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9,11(1):913-915.
[7] 何麗榮,李娟,楊吉琴.99 Tcm-MIBI SPECT/CT顯像對甲狀腺良惡性結節(jié)鑒別診斷的臨床意義[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16(6):117-119.
[8] 毛夕保,包文駿,蔣凌云.大劑量131-碘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