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初一為寒衣節(jié),寒衣節(jié)還叫“十月朝”、“祭祖節(jié)”、“冥陰節(jié)”、“燒衣節(jié)”、“秋祭”,跟清明節(jié)和中元節(jié)一塊兒按老令兒的說法,是一年中的三大鬼節(jié)。老北京人照例要給亡故的祖先“送寒衣”。既然是個祭祖掃墓的日子,咱們這期就說說舊時北京城里有關(guān)停靈的場所。
過去老北京人都有世襲的祖塋,家里有人去世會埋到自家的祖塋里。從城里出殯以后,到棺材下葬的這段時間,棺材或放在家中,或寄存在廟里,這叫“暫厝”。當(dāng)時沒有正式的殯儀館,但是北京有寺廟,北京有一百多座寺廟,大部分都有暫厝業(yè)務(wù)。為什么都在寺廟暫厝呢?因為寺廟是清凈之地,而且寺廟還可以隨時超度亡靈。對于寺廟來說,停靈、暫厝、承辦喪事是除了香火、田畝收入以外的一筆大收入。暫厝是以日計費的。
按照古禮,暫厝的時候,棺材不能著土,而且要離地三寸,底下墊上石灰,時間長的要用石灰覆蓋,因此暫厝七年也不會腐朽。暫厝得有專人照看,打掃衛(wèi)生,要轟貓狗。暫厝期間的誦經(jīng)就在廟里面,廟里面給他做往生咒和各種超度。
暫厝有停七天到四十九天下葬的,也有更長的時間,暫厝消失基本上是在上世紀(jì)50年代后期。
辦喪事最多的嘉興寺
嘉興寺原坐落在地安門西大街路北,廟的西墻在五福里,后門則在旌勇里路西。它建于明代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代康熙年間重修。如今的嘉興寺早已改成大樓,屬于鈕扣廠,現(xiàn)在租給政府當(dāng)“什剎海街道辦事處”。附近的旌勇祠和保安寺還有跡可循。
民國期間,嘉興寺的住持為方瑞、崇輝,他們的社會交際很廣,在佛教界有很大威望。舊時,嘉興寺以停靈暫厝、承辦喪事而聞名,它是全市停靈、辦喪事最多的廟,而且多是富豪、名家的大喪事。平均每周即有三、五家辦事,甚至一天趕上幾家辦事,事主互相“斗闊”。所以,門前經(jīng)常掛出幾個黑漆牌子,上面用毛筆蘸大白粉寫著“王宅接三東院”、“李宅伴宿北院”、“張宅開吊前院”……因此,一年到頭,棚架子不拆,門外花牌樓架子不卸,吹鼓手的大鼓鑼架不往回挑,甚至冥衣鋪裱糊匠到廟里就地做活。
嘉興寺后院有一塊“菜園子”,后來整個變成專門暫厝靈柩的地方,棺木要從西邊的旌勇里進出,直接到后面的菜園子。曾被慈禧太后立為“大阿哥”的溥死后,就埋在這里。這里還有數(shù)座墳是外國人的。
在沒有八寶山革命公墓之前,嘉興寺就是北京市唯一的殯儀館。解放后,在嘉興寺殯儀館治喪的有不少名人,攝政王載灃、畫家齊白石、書法家陸和九、輔仁大學(xué)校長陳垣、京城名醫(yī)蕭龍友,還有京劇名演員肖長華、梅蘭芳等棺材都暫厝在嘉興寺。1950年,國家高級領(lǐng)導(dǎo)人任弼時去世,是棺材土葬,也是在嘉興寺暫厝。除了毛澤東以外,約500余名中央黨政軍高級領(lǐng)導(dǎo)干部出席了在嘉興寺舉行的葬禮。然后軍車?yán)五鰰r同志遺體的棺槨,埋葬在八寶山墓地,那時還沒有稱作八寶山革命公墓。
五十年代中期在西郊建起八寶山公墓后,嘉興寺殯儀館的治喪業(yè)務(wù)逐漸停止。
停厝七年的拈花寺
拈花寺位于舊鼓樓大街北頭大石橋胡同,是明、清時很有影響的一座寺廟,后海北沿的大藏龍華寺,曾是它的下院。明萬歷九年(1581年)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馮保奉孝定太后之命創(chuàng)建寺廟,又名“護國報恩千佛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奉敕重修,取世尊拈花示眾之意,賜名“拈花寺”。殿外額曰覺岸慈航,殿內(nèi)額曰普明寶鏡。大雄寶殿月臺前立有雍正御書拈花寺碑。至清末,拈花寺仍為京城名剎,為“八剎三山”之一。
吳佩孚1939年12月4日逝世,他的大殯可以說是民國以來北京城最為轟動的一次出殯。吳佩孚入殮并沒有多么豪華,棺內(nèi)陪葬除了勛章綬帶等之外,沒有任何金銀財物。雖用的是金絲楠木的棺材,儀仗排場也并沒有太大,但是出殯之日,北京城萬人空巷給他送殯。
移靈所經(jīng)線路由社會各界設(shè)立的祭棚十一座,路祭桌、茶桌鱗次櫛比,難以數(shù)計。吳佩孚生前客居北平,未置塋地。身后之事,是日后歸葬蓬萊祖塋,還是在北平擇地安葬,尚未定論,所以暫在拈花寺東跨院(原為寺內(nèi)菜園)借地建造三間大頂?shù)钍椒课荩拔涫レ簟?,以停放靈柩。未曾料想,因抗日戰(zhàn)爭之故,吳佩孚的靈柩在拈花寺停厝近七年之久。到了1946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才歸葬在玉泉山,也就是說抗戰(zhàn)不勝利,吳佩孚不下葬。
孫中山停靈的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園北側(cè),創(chuàng)建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后經(jīng)明、清擴建,始具今日規(guī)模,是一組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的園林式寺廟。相傳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彌舍宅開山而建,始稱碧云庵。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造,以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一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閉建筑手法,層層殿堂依山疊起而形成特殊布局。
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當(dāng)時曾停靈于碧云寺后的金剛寶座塔內(nèi)。金剛寶座塔是寺內(nèi)最高大、美麗的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高34.7米,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金剛寶座塔的東券門上有大理石面銘一方,上面隸書“孫中山先生衣冠冢”。
1929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時,曾在普明妙覺殿設(shè)靈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后,這里辟為“孫中山紀(jì)念堂”,供人們瞻仰。正廳前檐橫匾為宋慶齡手書。正廳中央安放有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背后是高大的朱紅漆雕屏風(fēng)。右側(cè)陳列孫先生的墨寶遺著,左側(cè)陳放著1925年3月30日蘇聯(lián)政府送來的玻璃鋼蓋棺。當(dāng)時,孫先生已入殮半月,故未能用上,陳放此處,留作紀(jì)念。
“梨園義地”松柏庵
松柏庵坐落在陶然亭迤西的南下洼子,坐北朝南。前院正殿供的是呂洞賓,東配殿是關(guān)圣帝君,程硯秋曾為此書寫“昆侖善社”橫匾。后院供的是釋迦牟尼和觀世音。東配殿為靈宮殿,東跨院是九皇殿,西跨院是喜神殿。它既不是尼姑庵,也不是和尚寺,更不是道士觀。原為清朝一位王爺?shù)募覐R,王爺夫婦俱為梨園知音,后將此廟贈于梨園界,成為梨園同業(yè)常聚之所。梨園公會于此舉行九皇會,故有“梨園家廟”之說。
“梨園義地”解放前被稱之為“戲子墳”?;談⊙輪T來自安徽,昆曲演員來自蘇州,由于這些從藝人員在京城定居,亡故后靈柩不便運回原籍,所以同治九年(1870年),慷慨好義的徐蝶仙與朱蓮芬、程長庚發(fā)起同鄉(xiāng)藝員,集資把廟前和東側(cè)的塋地買下,辟為“安蘇梨園義地”。1924年后,在王瑤卿的主持下,將西跨院建為“梨園先賢祠堂”。
民國后,在此長年安息的既有一般演員,也有赫赫有名的藝術(shù)家,如:1931年病故的丑角名家王長林,1938年病故的“武生泰斗”楊小樓和同年病故的名老旦文亮臣,1942年病故的“毛毛旦”宋永珍和童年病故的名老生高慶奎,1947年因飛機失事遇難的“四小名旦”李世芳,1948年病故的名凈金少山等諸多名家。1932年病故的尚小云之母張文通,“筱翠花”于連泉的父母雙親及夫人陸氏,姚玉芙的父親,孟小冬的母親,譚富英的夫人宋氏,丁永利的女兒等也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