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亮
(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圖1 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圖 1)獲得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最高獎——中國美術獎·創(chuàng)作獎金獎,這在美術界引起廣泛關注,因為版畫作品在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評獎中已經空缺兩屆,時隔十五年。最近一次的全國美展版畫金獎是1999年的第九屆,所以這是新世紀以來全國最權威美術展中的版畫最高獎項。最近各種媒體和個人對此作品的評定問題,褒貶不一,眾說紛紜。有認為技法獨特、工藝精良,準確的刻畫出80后青年人的精神狀態(tài),金獎實至名歸;也有人認為在全國最權威的展覽中刻畫一幅頭像,純寫實的手法,是照片的復制,缺少新意,內容簡單,不堪金獎之名;還有人將《而立之年》與《父親》對比,說前者是后者的兒子等等。筆者作為版畫創(chuàng)作和教學的從業(yè)者,并且在重慶求學時曾與獲獎作者有過同學經歷,下面結合我認識和了解的彭偉談談自己的看法。
1.踏實勤學,肯于鉆研
2005年非常幸運被西南大學(當時叫西南師范大學,簡稱西師)錄取,成為美術學院05級研究生,師從戴政生教授,主攻版畫與多媒體藝術研究方向,同門之間以及師母黃靜老師的弟子在一起聊天時,總會戲稱大家為戴家軍,師兄彭偉就是當時認識的。當時我們都住在杏園宿舍,同門中在校的男生只有筆者、劉平、胡濤波和彭偉四個,所以我們經常在一起,通常會到胡濤波寢室喝茶聊天,胡師兄的功夫茶一泡,我們就海闊天空地聊,劉、胡二位師兄工作過,閱歷豐富,我和彭偉一般都是聽眾,當時彭偉師兄給我感覺就是樸實,做什么事都一股勁,要做就做到位,我想正是當時那樣的一種性格使然,才會有今天的金獎彭偉吧。記得當時彭偉在做銅版畫練習,用美柔丁技法做自畫像,他基本功扎實,寫實功底強,做十五乘二十厘米的版子,做了二十多天,版子做的非常漂亮,就是不舍得印,怕把版子印壞了。還有就是彭偉在做研究生畢業(yè)論文時,他的論文題目是《清代宮廷銅版畫藝術研究》,記得在當時分析乾隆皇帝接見外國使者的一幅銅版畫,通過畫面中人物影子的傾斜度,推敲皇帝接見外國使臣的大致時間,他一開始寫的是上午八點多,后面拿來畫冊我們一起看,我覺得根據影子的高度和傾斜度分析應該是十點左右,當時他的論文已經定稿了還是改了過來。從這里我覺得這是他對自己論文的負責態(tài)度,決定了其精益求精的一種自我要求,也許有人說人們成功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但我認為在偶然因素下,一個人平時的習慣和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走向成功的必然性。
2.堅持不懈,勇于創(chuàng)新
到涪陵工作后,彭偉的刀刻語言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改進,開始嘗試以圓刀為主的刀痕進行版畫創(chuàng)作,在繼承了導師戴先生版畫中氣勢磅礴、刀法流暢、畫面在寫實中帶有裝飾特點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刀刻語言和畫面構成,給人以輕松、舒暢和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說戴先生的創(chuàng)作給人以厚重、莊嚴,讓人肅然起敬的感覺的話,那么彭偉當時的作品給人以輕松、自然,讓人覺得他描繪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事,沒有壓力,給人一種輕松自然的感覺。導師戴先生在畫面中常以三角刀刻出的線條來構成畫面的基本格局,而彭偉用圓刀刀痕形成的灰調子作為背景,來分割主體與背景的前后關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彭偉是非常聰明和善于變通的,他運用這一技法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的版畫作品,像獲得第十八屆全國版畫展優(yōu)秀獎的 《海市蜃樓》(圖2),還有《創(chuàng)業(yè)正在進行》(圖3)、《境遇系列之一》(圖 4)等均獲得較好的展事獎項。此時他初步的形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用圓刀做背景,帶有中國畫構圖和用流暢細膩的刀法在凸版上做具有寫意感覺的主題造型,突破了當下黑白木刻刀痕語言的至酷,使刀刻語言具有當下的現代性。
圖2 海市蜃樓六分之二
圖3 創(chuàng)業(yè)正在進行
圖4 境遇系列之一
2011年保加利亞籍荷蘭版畫家彼得·拉沙洛夫受邀到四川美術學院舉辦木口木刻培訓班,彭偉主動參與,并受到影響,開始接觸木口木刻,嘗試用木口木刻的寫實技法進行版畫創(chuàng)作。寫實是他的長項,在讀研期間就曾嘗試黑白木刻的寫實表現,但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工具原因,這種嘗試沒有取得較好的成果。彭偉在木口木刻的培訓期間還與筆者交流,說他的學習體會,當時他說:“這個培訓太好了,我一直追尋木刻版畫的寫實技巧,原來技術不到位,一直做不好,現在終于接觸到西方這么優(yōu)秀的老師了,一定要好好學”。還記得上學時他就非常喜歡丟勒做的版畫,我們還在一起研究畫冊上丟勒版畫中一幅騎馬將軍,馬后腿下一只狗的畫,到底是木版還是銅版?當時我們還爭論半天,我說是銅版,他說是木版,到現在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到底誰是對的,因為當時畫冊印刷質量較差,許多細節(jié)的地方無法判斷。四川美院的木口木刻培訓班結束后,彭偉運用掌握的木口木刻技法創(chuàng)作出《飛翔遠方1-4》系列作品等,其中以鄧小平打橋牌肖像的《游刃有余》較為突出,從這幅作品可以看出,他在雕刻技法和創(chuàng)作理念上的又一次轉變,此次轉變也是其創(chuàng)作風格走向成熟的標志。
1.作品原型的篩選
《而立之年》作品原型是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油畫方向在讀研究生,這一形象的選擇是經過作者篩選的。因為80后集體形象在社會上有過一段爭論。從“小皇帝”“垮掉的一代”到初步看到性格堅韌、具有擔當和責任,再到成為中國人新形象的代表——知識、感性、堅韌、擔當等。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變革帶來的影響。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多數家庭孩子銳減,城市中獨生子女家庭成為一種現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物資充盈,80后孩子嬌慣、浪費、不懂珍惜和感恩,性格自私、孤立,缺少合作與溝通能力等,成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交替時成人對他們的評價。十年后,在世紀交替前夕的一場洪水,80后的一群兵人,用他們年輕稚嫩的肩膀為自己正名,人們初步發(fā)現80后青年的堅韌和擔當品質。新世紀后,他們稚氣漸脫、走向社會,信息化、網絡化、城市化的進程,使得80后的青年們在經歷彷徨、迷茫后選擇堅強;房貸、車貸和成家立業(yè)、初為父母的80后在肩負著各種壓力與責任后,呈現出知性、陽光、自信、平和的成熟特征,這逐漸成為80后人們正能量的代名詞。作者選擇的這一形象,就是80后青年中普通的一員,就是我們身邊的你、我、他,在接受采訪時作者曾說過:“選擇80后,其實是在刻畫自己”。對原型心理有著切身的理解和感觸,經過圖像處理和藝術手法的雕刻,成為今天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形象。讓人在看過作品后,在心理不自覺的有種親切、熟悉和砰然心動的感覺,使人突然地心理一緊,好像有人偷窺了自己的秘密似的,筆者認為這就是作品與觀眾之間產生的共鳴。
2.作品藝術價值分析
表現80后男青年的肖像畫 《而立之年》,構圖飽滿完整,刀工細致自然,技法材料的應用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人物形象沉穩(wěn)、自信,整體感覺既有現代圖像具象、寫實震撼心靈的視覺沖擊,也有作者匠心獨運、回歸自然、剖析自我的藝術雕琢;使人感受到心靈共鳴后,自然地驚嘆作品精湛、高超的技法。這對作品藝術性價值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今社會在美術史中被稱為后現代時期,其藝術特征就是多種潮流、技法、思想、觀念混雜并存。藝術在經過西方理論家丹托、格林伯格認定的已經死亡后,重新以一種更加現代、時尚和回歸理性與傳統(tǒng)的方式植根在中國青年藝術家的心里,在經過社會轉型期帶給他們物質和精神雙重壓力之后,80后藝術家開始登上藝術舞臺,他們敏感、知性、矛盾、迷茫,同時又沉穩(wěn)、自信、睿智、成熟。開始用自己的眼光和視角來關注社會,剖析自我。《而立之年》創(chuàng)作就是在這樣的藝術形式下產生的,它具有時代性,是描繪現實主義的作品,其主題人物呈現出理性、自我、矛盾、批判的特征,正是80后人們的心理寫照,也是這幅作品的藝術價值所在。
1.展前交流
在全國美展送件前,筆者與彭偉在網上交流,當看到他發(fā)來《而立之年》作品圖片時,有一種震撼的感覺,這幅木刻肖像生動自然。男青年卷曲的頭發(fā),蓬松散亂,黑邊眼鏡質感亮澤;五官和面部用刀痕的粗細、陰陽做明暗表現,調子柔和;領子和襯衣采用不同的刀法松弛有度,質感強烈;背景的雕刻工整細膩,一絲不茍;印工非常精良,整個畫面渾然天成,給人以天然雕琢的感覺,男青年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畫幅高1.2米,寬0.8米,當時很驚訝,木口木刻一般是受限于木材尺寸,不會太大,所以很多木口木刻作品雖然做的精致細膩,但由于畫幅較小,很難在大型展覽中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往往被忽略,而他的這幅作品顯然突破了以往的尺寸限制,在如此大尺寸的木面上用木口木刻技法完成,作品寫實、細膩,堪輿任何畫種的作品媲美,當時我說:“做得很好,有望獲獎”,他心態(tài)很平和的說:“用心做完了,重在參與”。沒想到當時的一句戲言,竟然成真,在廣州版畫復評結果出來后,得知他的作品被評為唯一一張金獎提名時,我很是興奮,同時也覺得是實至名歸。
2.獲獎后的思辯
11月進京作品評選結果出來,《而立之年》獲得第十二屆全國美術展中國美術獎·創(chuàng)作獎金獎,消息傳來我并沒有像上次得知金獎提名時的激動,因為我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不是金獎才會驚訝。此時開始思索彭偉獲得如此殊榮的成因和這幅作品創(chuàng)作的由來。首先,彭偉獨特的社會閱歷。上文提到彭偉來自農村,出生在四川南充,他有農村人特有的樸實肯干和艱苦耐勞精神,深知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對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有其獨特的感知。到城市求學,接觸到城市的繁華,使他在經受誘惑的同時也深感迷茫和不安,畢業(yè)后在涪陵工作,七年時間,不斷地往返于家和單位之間,不停奔波,但在專業(yè)上卻堅持不懈,刻苦鉆研,《而立之年》的創(chuàng)作中男青年神態(tài)迷茫卻眼睛雪亮,準確的勾勒出當代青年人處事自我、生活迷茫的矛盾情感,也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精神寫照。其次,四川和重慶地區(qū)濃厚的版畫氛圍滋養(yǎng)的成果,彭偉出生在四川,求學和工作在重慶,這里是中國現代版畫發(fā)楊擴大的重要基地,在建國前就有濃厚的版畫創(chuàng)作氛圍,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新世紀以來,這里的版畫展覽和藝術活動非常頻繁,《而立之年》的成功是在吸收當地版畫藝術這棵大樹的營養(yǎng)之后產生的,其中作為母校的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給了他飽滿的種子,導師戴政生給了他充足的營養(yǎng),四川美院木口木刻培訓班學習使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最后,這是彭偉個人努力的結果。辯證法說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是條件,內因是動力,彭偉踏實肯學的態(tài)度和孜孜不倦的鉆研狀態(tài)使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結語:
《而立之年》帶給大家的討論越來越多。對作品形象內涵、外延的闡釋也越發(fā)豐富,作品本身的創(chuàng)作已經完成,讀者思辨性的解讀和評價才剛剛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品的影響和觀眾會更加廣泛。它能否像其它經典作品一樣經受住時代的考驗,上升為新的經典;還是曇花一現,過后沉埋于歷史,這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