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玲
吉林電視臺,吉林長春 130021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fā)展時期,在這重要時期,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主流媒體,肩負著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樹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弘揚主流價值觀、傳遞正能量是廣大新聞媒體工作者的責任。作為大眾傳播媒介,要做出真實的、準確的、有價值的新聞首先要從我們自身做起,凈化我們的心靈,用熱情和真心,為新聞媒體事業(yè)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一個國家要健康發(fā)展,離不開積極向上的主流思想引導;一個社會要和諧穩(wěn)定,離不開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支撐;一個單位要科學發(fā)展,離不開先進的文化技術水平。因此,新聞工作者要踏準節(jié)拍、順應時代節(jié)奏、呼喚正能量,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凝聚社會共識,堅持“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首先,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到心無旁騖,把我們的興趣、精力、心血都投入到工作當中,學會用心靈去傾聽、去理解、去欣賞、去贊美。
現在的新聞媒體工作者普遍存在著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虛假新聞,不實報道鋪天蓋地,在商業(yè)利潤的驅使下,不少媒體的頭條新聞、頭版照片、封面文章多是離奇的社會新聞、耀眼的明星人物,他們熱衷于制造噱頭、追捧名人。正是因為這些做法,新聞媒體的信譽和真實性面對著公眾的質疑,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反思。如何加強自身修養(yǎng),由內而外凈化心靈對每個新聞工作者都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要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把眼光集中在那些生活在基層需要幫助的人身上,用實際行動去關懷鼓勵他們。我們要“寫百姓故事,為人民放歌”,幫助那些社會弱勢群體,才是主流媒體的擔當。他們的聲音越微小,我們越應該俯首傾聽;他們的故事越平常,我們越應該悉心挖掘。有人說,輿論是社會的皮膚,它能及時、敏銳、直接反映世道和人心的變化。既是皮膚,理應覆蓋社會的所有肌體,包括弱勢群體。
我們要把鏡頭對準每一個平凡的人,讓新聞報道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去傾聽那些沉默的聲音,去探訪那些熟悉的陌生人。而“小人物”身上散發(fā)的平和淡定、樂觀向上,展現的執(zhí)著堅守、樸實善良,往往最能打動記者、感染讀者、詮釋價值,它是我們社會最厚實的底色,同樣也是媒體最豐富的資源。
新聞工作者要堅定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理想信念,要有信心干好基層工作。以一顆關愛之心,真心真意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辦好事,在日常工作中,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融入到人民群眾中去,與他們打成一片。在了解基層實際工作的基礎上,增強自身扎實過硬的為民服務的本領,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問題,看待問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面對任何人、任何事,我們都要適當的展現笑容,要少說多聽,少說多做;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和他人,培養(yǎng)并展現自己的自信和底氣;要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智慧,發(fā)揮團隊的智慧。心態(tài)決定人生,自信開啟成功,再苦也要笑一笑,關愛自己,善待他人。我們要常常調適自己的心理,以良好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工作和人生,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無論面對何種困難,都能夠堅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多一些冷靜,少一分焦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多一分沉著,少一分沖動,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抱怨。在工作中踏踏實實,兢兢業(yè)業(yè),在新聞媒體事業(yè)的廣闊天地里,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價值。
新聞工作者要用真誠的心去做新聞,去報道新聞,勤于自省、與時俱進、貼近生活、揚清激濁。帶著勇氣去揭露和抨擊那些社會不良現象,實事求是,拒絕金錢和物質的誘惑,樹立當代新聞工作者的新形象,用一顆純凈善良的心弘揚正義,做出最真實的新聞。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在不斷提高內在修養(yǎng)和職業(yè)素質的同時還要付諸實踐,由里及表去做好我們的工作。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真抓實干,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新聞工作者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肩負著光榮而神圣的使命,我們要在實踐中感受生活、觀察生活,以自己手中的筆和鏡頭真實地記錄歷史,將生活中感人的,具有美好意義的瞬間化為永恒的記載。我們要腳踏實地,一絲不茍,以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去做好工作。要為了新聞事業(yè)默默耕耘,不講條件,一心撲在工作上,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用實際行動傳承“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新聞理想,做到讓政府放心,讓群眾滿意。
新聞工作者不僅僅是一個名稱、一種職業(yè)、一份工作,更是一種責任、一份信任、一種付出?!敖裉斓男侣劸褪敲魈斓臍v史”,我們要弘揚職業(yè)精神,恪守職業(yè)道德,堅決杜絕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等不良現象,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風氣,以自己實際行動擦亮“新聞工作者”的稱謂,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當代新聞工作者要繼承老一輩的優(yōu)良作風,通過自己的愛崗敬業(yè)、盡職盡責的實際行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新聞工作者的形象,向世人展示當代新聞人思想解放、銳意進取,樂于奉獻、勇于攀登的時代精神面貌,積極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媒體事業(yè)的偉大實踐中。新聞媒體要做“正能量”的傳遞者,就必須做大做強主題宣傳,增強報道的親和力、感染力,讓黨的方針、政策易于被群眾所接受,樂于被群眾所接受。面對熱難點問題、重大突發(fā)性事件,要主動跟進,第一時間發(fā)聲,旗幟鮮明地表明正確的立場,引導人們了解真相,正確認識事實真相,讓傳言、謠言沒有傳播的時間和空間。要大力挖掘報道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多報道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特色和亮點,多反映基層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精神,把版面讓給群眾,把鏡頭對準群眾,讓社會上的積極健康因素在新聞版面上唱主角。把社會公眾的關注點引導到社會發(fā)展的主流上來,更多地關注我們來之不易的發(fā)展成果,正確認識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鼓舞人,引導人的目的。
新聞工作者要把握新聞宣傳工作的總基調,遵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適應群眾的接受能力,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貼近科學發(fā)展的主戰(zhàn)場。我們要說實話、鼓實勁、求實效,以生活為源泉,忠實地表現和反映生活,解決生活難題,豐富生活內容。緊跟生活變化的新節(jié)奏,傳遞生活變化的新信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聞媒體要吸引群眾廣泛參與,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重視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普及和提高結合起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在當今新形勢下,國際環(huán)境復雜多變,國內思想動態(tài)空前活躍,各種新媒體、即時聊天工具、微博等讓各種思潮不斷涌動,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和說法無時不在擾亂著人們的神經,再加上境外媒體的輿論戰(zhàn),國內別有用心的網絡謠言,讓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觀、道德觀、是非觀空前的不一致起來,讓大家的思想領域空前混亂起來。這對于當前的新聞工作者是一個挑戰(zhàn),也是必須面對并且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所以新聞工作者要站在社會的立場上,睜大眼睛,把好新聞這關,阻止不良信息侵入人們的生活。
在日常報道中應進一步體現群眾觀點,鼓勵編輯記者深入改革建設前沿,深入群眾生產生活一線,把筆觸、話筒和鏡頭對準普通群眾,把版面和時段多給基層群眾。利用論壇、微博等互動性強的傳播載體,與網民展開良性互動。讓基層的聲音響了,套話空話少了,實實在在的內容多了,官腔官調少了,群眾語言多了,在密切聯系群眾中學習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虛心向群眾學習,站在百姓的立場用群眾的視角觀察問題,用群眾樂意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用群眾語言來改進文風,反映群眾的心聲,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讓人們愛聽愛讀愛看,務求最佳的宣傳報道效果。
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從新思想、新內容、新形式、新活動等多方面詮釋節(jié)目的內涵,從實際出發(fā),集思廣益,接受困難與挑戰(zhàn),提高政治素質和專業(yè)技能,為新聞媒體行業(yè)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從自我凈化、自我完善開始,通過實際行動去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做出最真實的新聞對我們每一個新聞媒體工作者都有重要意義,這是對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更深的詮釋。
新聞媒體工作者擔任的是一個社會記錄者的角色,反應出來的新聞道德必然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美德是我們必備的素養(yǎng)。如果改變新聞的事實真相,做“假、大、空”這樣的失實報道,夸大其詞、捕風捉影、虛構事實、置新聞原則、職業(yè)道德于不顧,必然遭到群眾的唾棄和反對,更失去了做一個新聞工作者最起碼的資格。所以我們要始終堅持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樹立新聞工作者的優(yōu)秀形象。
新聞媒體聯系著千家萬戶,涉及到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社會、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其影響之大、影響之深不可低估。在民主和法治建設中,新聞媒體的功能更是舉足輕重。新聞媒體是中國改革最活躍的因素之一。中國的改革需要有高度責任感、客觀公正的新聞媒體,中國的進步需要有能保證資訊暢通、充滿活力的新聞媒體。中國的深化改革呼喚著新聞界的改革,中國新聞界的改革將可以為中國的深化改革吶喊助威、鋪平道路、減少困難、加速進程。因此,如何充分發(fā)揮新聞媒體正能量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中國的社會現實和媒體治理環(huán)境都在快速變化,社會多元化推動了思想多元化,西方價值觀影響了中國很多知識分子,對輿論界影響尤甚。一些人似乎已經全盤接受西方價值觀,津津樂道于那種脫離一切管制的“絕對的新聞自由”,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媒體的利益。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即便在西方國家,新聞媒體也不可能是無限的,同樣要受國家管理。無論哪個國家,新聞媒體都無法脫離國家政治社會現實而單獨、自由地存在。
中國有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新聞改革必將按照中國的國情來實施,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西方的邏輯。在中國,國家社會主義理論遺產的核心是新聞媒體的“喉舌性質”。中國的新聞改革,絕對不能脫離國家社會主義理論遺產這個核心前提,這個理論遺產將“新聞自由”界定為首先是免于私人牟利的自由。在新聞媒體經濟上的自主性越來越強、媒體間競爭愈演愈烈的時下,一些媒體包括新聞工作者遇到的誘惑也越來越大,背離“社會良心守望者”角色的案例亦不時發(fā)生,因此新聞媒體工作者更要加強自律,堅守使命。
在紛繁復雜充滿各種利益誘惑的現代社會,作為記錄時代進步與發(fā)展的新聞人,職業(yè)道德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要發(fā)揚釘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做到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只有堅持這樣的準則才能肩負起我們的使命。用群眾的視角,群眾的感受表達對生活的期望與訴求,用正義與勇敢去揭露社會的不良現象,用生動的鏡頭和美麗的語言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理想與責任。
新聞工作者是歷史的忠實記錄者,更是黨的喉舌,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我們肩負著忠于歷史、忠于公眾的責任,要在工作中風雨無阻,執(zhí)著前行。我們?yōu)樽约耗軌蛴涊d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而感到自豪,為自己能夠見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感到榮幸,為自己是新聞媒體工作者中的一員而感到無尚光榮。我們要用一顆善良純凈的心腳踏實地的去做新聞,做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以政治要強,業(yè)務要精,紀律要嚴,作風要正為準則,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我們要用鏡頭反映百姓心聲,用語言歌頌時代精神,為改革造勢,為發(fā)展鼓勁,鼓舞士氣,凝聚人心。
作為一名新聞媒體工作者我們前進的路還很長,要面對的困難也有很多,但是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從心靈開始,堅持用真心、善心、誠心去迎接挑戰(zhàn),用實際行動去不斷努力,傳遞新聞媒體正能量,強化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在工作中嚴于律己、奮勇拼搏、釋放激情,揮灑汗水,相信我們一定能夠為新聞媒體事業(yè)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1]尹韻公.新聞媒體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
[2]曹鋒.黨報要做“正能量”傳播的引導者.今傳媒,2013.
[3]新聞媒體走基層報道為老百姓利益表達提供平臺.人民日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