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明哲
《中華士兵》導演闡述
查明哲
我首先將《中華士兵》的舞臺演出形象提煉、確立、表達為:“一群青春的中華生靈,在破碎江山、血火大地、生死懸崖上掙扎、攀爬、崛起、前行,走向、撲進、融入萬古奔流、生生不息的母親河……”
今天,我們在遍地春草的黃河岸邊,回憶、鉤沉、追思、緬懷……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70年過去了,戰(zhàn)爭的硝煙已經(jīng)散盡,但是當年日本法西斯對中華民族的侵略、凌辱、奴役、屠殺不能忘;沉積在歷史長河里那一場場中華兒女舍生忘死、浴血奮戰(zhàn)的抗戰(zhàn)偉績不能忘。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我們竭力奉上一部赤誠之作,獻給我們的祖國、民族、先輩和那段崢嶸歲月。
“中條山保衛(wèi)戰(zhàn)”發(fā)生于1939年至1941年期間。數(shù)萬陜軍渡過黃河,駐守山西中條山,背水結(jié)陣,抵抗日軍。本劇取材于其中最大也是最主要的一次戰(zhàn)役,即1939年6月1日至12日的“六六戰(zhàn)役”。經(jīng)過十幾天的激戰(zhàn),在軍事力量極大懸殊的情勢下,陜軍以巨大犧牲的代價扼守住了黃河,阻止了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過黃河、侵占中國的西南、西北,從而守住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劇作豐滿地呈現(xiàn)了那個艱難的時局、眾多的人群;在極端的情境,復雜的情感,深刻的思考之間,引發(fā)、激化著紛繁復雜的矛盾、沖突。
劇中不斷出現(xiàn)著忠與孝的選擇、生與死的選擇、尊嚴與恥辱的選擇;面對被奴役和爭自由的矛盾,國家存亡與個人生死的矛盾,戰(zhàn)爭現(xiàn)實與和平理想的矛盾,大到國家民族情義,小到個人命運悲歡,每一個情感皺褶里都隱藏著細膩、深刻的人性掙扎、精神博弈。
所有矛盾都籠罩在巨大的戰(zhàn)爭黑影之下,那就是:日寇侵略、占領、征服、奴役、滅亡支那——中國人團結(jié)、死戰(zhàn)、保家、衛(wèi)國、抗擊日寇。沖突的實質(zhì)是:日本法西斯反人類的獸性、惡行和中華民族正義高貴的人性、精神的較量和對決。
本劇以一群年輕的中華士兵舉生向死、投河殉國結(jié)束,帶有極大的悲劇性。但中華士兵的形象象征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里所擁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精忠報國、士可殺不可辱、視死如歸的中國國格、中國人格、中國氣節(jié);而黃河的乳汁養(yǎng)育著中國人的生命、精神;黃河文化匯聚、滋潤著中華民族的魂魄、氣節(jié)?!耙淮缟胶右淮缪?,一片水花一兒郎”,中華士兵以血肉之軀、自然生命、慷慨欣然地吼唱著走向黃河,與母親河融為一體;卻以人性魂魄、精神生命、莊嚴而默然地走向永生。
我習慣將這部分工作和演員們共同交流、分析。
(一)“三線結(jié)繩”的戲劇結(jié)構:
1. 中日軍官對話線:戰(zhàn)局分析、精神對決,虛實結(jié)合,不拘時空;
2. 走向黃河行動線:走向黃河——以死護死——迎上胸膛——抵死相隨——撲入黃河。貫穿全劇,現(xiàn)在進行時。
3. 四幕回溯情節(jié)線:集結(jié)——離別——論生——赴死。
一幕:集結(jié)(萬眾匯心,集結(jié)抗日,守土衛(wèi)國)
二幕:離別(鐵血柔情,煙柳斷腸,生離死別),
三幕:論生(忠孝刻骨,榮辱銘心,尊嚴無價),
四幕:赴死(立馬中條,舉生向死,報國雪恥)
主體內(nèi)容,過去進行時。
三條線交替、交叉、交融,邊敘邊議、形變神聚、大開大合,詩化自由,形成這部戲個性風貌、獨特風格的戲劇結(jié)構。
(二)一座感天動地的中華兒女群像
還原、塑造“全民抗戰(zhàn)”歷史年代的中華兒女高貴群像,是劇作創(chuàng)作重點和顯著特色。劇中對不同階層的個體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精神、命運走向都做了嚴謹、真實、動人的刻畫。一個人物一個典型,合起來形成了一組凝聚于民族大義之下同仇敵愾、百折不撓、寧死不屈、共御外侮的人物群像,筑成了一壁表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底色的血肉浮雕。
話劇《中華士兵》劇照 (曹志剛攝影)
(三)真實的歷史風貌和現(xiàn)代的詩性表達
作者真實的寫出了當年那段我們感到遙遠甚至陌生的歷史風貌。讓我們看到中華民族和她的兒女在外強的鐵蹄之下、凌辱之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爭得了什么。
民族、文化心理,歷史風貌、氣息,時代特質(zhì)、情景在劇作中有著充分的展現(xiàn),并充滿了現(xiàn)代、詩性、象征化的意味。在扎實寫實的基礎上,具備結(jié)構、演劇觀念、手法表現(xiàn)上的現(xiàn)代性、史詩化的審美品質(zhì)、氣質(zhì)。
歷史風貌和詩性表達在劇中如此結(jié)合著:金戈鐵馬——似水柔情;驚濤拍岸——荷塘月色;凄美壯麗——詩情鄉(xiāng)音;暮鼓晨鐘——蒼勁濃郁;悲歌一曲——狂飆天落……
(四)濃郁的地域文化、民間色彩、人文風情
劇中不斷飄蕩、回響、震撼著秦腔、陜西民歌、30年代藝術歌曲的動聽、動心、動情的旋律;人物的語言充滿了黃河岸邊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戲中的戲曲《楊家將》也時時傳達著中國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和人文風采。比如,一出原汁原味的秦腔《金沙灘》,不僅以楊家將一門忠烈照應著劇中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更以“戲”、“戲中戲”、“戲外戲”的或高亢悲蒼、或溫婉纏綿的民間旋律,表達著一方水土上一對對生死離別的親人、戀人、愛人的深情、愛情、豪情。
(五)感性濃郁與理性深入
劇作感性濃郁地表達了70年前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命體驗、歷史氣氛與時代環(huán)境;感情濃郁地設置了父子、母子、祖孫、戀人、夫妻……之間的、樸素卻動人的人物關系。同時,從忠與孝、到生與死、直抵生命的恥辱與尊嚴,層層推進,使此劇擁有了同類作品前所未有的理性思考深度,以至達到了生命哲理層面的表達。
我確定此劇——
風格:詩化現(xiàn)實主義戰(zhàn)爭劇。
體裁:悲美壯麗的正劇。
風格、體裁的確定,來源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我以為:編劇馮俐在創(chuàng)作這一部作品時,她的情感態(tài)度是:當硝煙散去,歷史塵封,念千古英雄魂歸何處?乃前瞻古人,后顧來者,天地悠悠、生命悠悠、中華悠悠、家國悠悠、情悠悠、思悠悠,愴然泣下,慨然放歌……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當我們站在中條山上、黃河岸邊……
《中華士兵》不僅是在塑造、緬懷抗戰(zhàn)先烈,同時也是我們與父輩的一次彼此尋覓、認同,是兩個世紀中國人的一次相見、相識,是幾千年中國人精神的一次親近、融會。此次創(chuàng)作,讓我們能夠和七十多年前的先輩在心靈上、精神上達到一種共鳴共震;讓年輕的一代通過我們的演出,去感受70年前的青春是如何的義無反顧、瑰麗綻放……
當年的億萬中國人,用熱血和生命維護國家和個人的尊嚴;舉生向死,洗刷民族和國家的恥辱;他們的家國情懷、生命意志、人格情感,如此強烈、如此高貴、如此璀璨,在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刻空前凝聚、空前爆發(fā)……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對于中國和中國人的昨天、今天、明天,從來彌足珍貴、可歌可泣,永當銘心刻骨、薪火相傳!
《中華士兵》表現(xiàn)了中國全民抗戰(zhàn)時期的正面戰(zhàn)場、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重要的東方戰(zhàn)場,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心共德,中華士兵盡忠報國、舍生雪恥的英雄形象。藝術的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了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心;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
也許,此劇創(chuàng)作和演出的現(xiàn)實意義還不僅如此……
對于各部門及演員的創(chuàng)作要求由于篇幅關系,在此省略。
概括全劇的美學處理原則如下:
寫意氣韻中的寫實
表現(xiàn)意味間的再現(xiàn)
假定性袒露的生活幻覺
豪放、婉約詩性中的歷史、現(xiàn)實……
查明哲: 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導演學博士
責任編輯:雍文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