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思遠 康 立
藝伎,行走著的日本文化
□ 覃思遠 康 立
又黑又大的發(fā)髻,厚厚的白粉、刮了膩子一樣的臉,身穿最具日本特色的和服,腳蹬厚厚的木屐……藝伎一直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最忠實的守護者,有人稱之為“行走著的日本文化”。
但藝伎文化正走在消亡的邊緣,在其最興盛的上世紀20年代,藝伎總數(shù)達8萬人,現(xiàn)在活躍著的只有200余人了。
藝伎行業(yè)曾出現(xiàn)過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名人,如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中村喜春、忍辱負重為明治維新義士傳遞情報的中西君尾、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妻子伊藤梅子、電影《藝伎回憶錄》的原型巖崎峰子等。
藝伎最早出現(xiàn)于300多年前的江戶時代,歷史上一度是娼妓的代名詞。在政府打壓下,以賣藝作為幌子進行活動,后來逐漸分化、形成了強調“賣藝不賣身”以示與娼妓區(qū)別的藝伎。她們興起于京都附近的神社周邊的茶館,一般是窮苦人家將女兒送去當藝伎?,F(xiàn)在,只有一小部分的開明父母和孩子一樣,覺得做藝伎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
古時候,藝伎從五六歲就入門了。但現(xiàn)在因為有《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女孩必須等到中學畢業(yè)后——約莫十四五歲才可以入門。
不是每個城市都有藝伎,她們基本集中在東京和京都。尤其是古都京都,這里有藝伎們集中居住的六大花街,最古老的上七軒、最大的祗園都在這里。
她們可以向管理這些花街的協(xié)會組織提出申請,由他們安排、介紹去“置屋”進行面試。“置屋”即負責直接管理藝伎日常工作的公司,所有的藝伎都必須歸屬于某個“置屋”。
“置屋”的老板通常被稱為“媽媽”,她們負責面試前來應聘的女孩。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應聘者的意愿是否強烈。這時候需要父母到場當面交流,監(jiān)護人不同意的就無法繼續(xù)。要再三確認,丑話說到前頭,比如,要經(jīng)歷刻苦的訓練、可能遭受非議和白眼、和同齡人不同的生活、成為藝伎前不能談戀愛等等。
容貌姣好對應聘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但很多藝伎并不漂亮。這是因為,藝伎在工作狀態(tài)下都是濃妝艷抹,跟戴了面具一樣,所以不太漂亮也沒關系。當然,丑了也不行。
要有氣質,舉止自然,還要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個子不能太高,以免穿上木屐之后給客人造成心理壓力。過胖過瘦都不好。
當然,錄用與否完全由“媽媽”來決定。說你行就行,說你不行就不行。
新入門的女孩要等到一年之后才能當上實習生,即舞伎。只有20歲以上的女孩子才有資格被稱為藝伎。
她們都住在“置屋”里,這樣方便每天學藝,還能跟前輩們學習。
這個行業(yè)講究輩分和等級。她們稱前輩為“姐姐”,每天大約8點鐘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給“媽媽”和“姐姐”請安。吃過早飯之后開始一天的技藝訓練。
學習的地方或在“置屋”里,或是去管理花街的協(xié)會所開設的各種技藝教室。教她們技藝的都是專業(yè)流派的師傅,是從業(yè)多年的老前輩。
首先要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如茶道、花道等;要學習太鼓、小鼓、樂鼓、長笛等樂器的演奏;要學習跳日本舞、清元、三弦曲、義太夫等舞蹈。這些知識都是最受認可的、最能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知識。
她們還要學習劃拳、行酒令、投扇等游戲,以便屆時能活躍酒席間的氣氛。另外還要學習化妝、禮儀等。
學習談話技巧很重要。好的藝伎,無論是國際新聞還是花邊消息都要了如指掌。她們善于察言觀色,懂得如何迎合男人的自尊心,了解男人的情緒。
這些名目繁多的雜項知識不是短時間就能學會的。15歲左右入門的女孩,大約學藝5年,到20歲才能正式出道。
一旦成為舞伎就被禁止做打掃、洗衣服等家務了。因為那樣手會變粗糙,“賣相”不好。舞伎修行期滿經(jīng)過換衣儀式成為藝伎,從此可以獨立地依靠技藝安身立命。
中午12點左右吃午飯,飯后可以午睡一下,因為主要的工作都在晚上,會很累。不管是舞伎還是藝伎,晚上都要去服務客人。
下午3點左右,舞伎和藝伎都需要出發(fā)去花街上的各家店面打招呼,這是為了做宣傳,讓各個店鋪給自己介紹生意。顧客們初次來茶屋、料理店飲酒時還沒有固定的玩樂對象,會讓店里推薦藝伎。因此,搞好與各家店面的關系很重要。
下午4點,她們會去指定的美容院盤發(fā)。舞伎和藝伎的盤發(fā)造型不一樣,舞伎的頭發(fā)都是天生的,藝伎則多用假發(fā),這樣盤起來的更顯舒張、成熟,造型更生動。另外,她們還會插上發(fā)簪。發(fā)簪選用應季花朵的圖案,如1月梅、4月櫻、9月桔梗等。區(qū)別是舞伎的發(fā)簪多而小,藝伎的發(fā)簪只一兩個,而且比較大。盤發(fā)之后返回“置屋”化妝和換衣服。
她們所化的妝容比較古怪,是為了營造神秘感。
她們給臉、手臂、外露的部位涂白色的粉——古時候沒有電燈,都用蠟燭,只有很白的濃妝才顯眼。
眉毛要畫得很明顯,有些人干脆刮掉眉毛重畫。有些人畫的眉毛是“倒八字”,源于日本古代的一種獨特的審美。眉毛周圍和眼角要用紅的胭脂描過,顯得很艷麗。
嘴唇要涂口紅。藝伎是上下唇都涂,舞伎只涂下嘴唇,以此表明自己的次級身份,不能搶了姐姐們的風頭。
她們的服裝很名貴,有些和服要花上百萬日元。和服最大的特征是要露出一大片后頸——日本人認為頸部是女性身上最性感的部位。露出的脖子也涂白粉,只留出一部分W型的肌膚。
藝伎和服背上束的帶子長達5米,耷拉到腳踝的部位。而舞伎的帶子只垂到腰間,以示區(qū)別。
下午6點左右,她們出發(fā)前去花街的茶屋或是料亭(高級日本料理店)上班。去那里飲酒或是用餐的客人都是沖著“能叫藝伎來陪酒、陪玩”的服務來的。
藝伎的工作早的話在晚上10點左右結束,但一般都會有后續(xù)的“二次會”,即客人還會把她請到別的地方繼續(xù)喝酒,或是一晚上趕好幾場酒宴。折騰下來,深夜一兩點才能下班。
藝伎們每天都需要陪客人飲酒,所以她們比較在意如何護肝養(yǎng)胃。當然,她們工作時要完全根據(jù)客人的意愿來決定,有時也會忙到?jīng)]時間吃東西而餓肚子。
環(huán)境高雅的茶屋和料亭都是政界名人、商界大腕們交際的理想場所。請藝伎作陪被認為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jié)之一。在這里飲酒作樂,自然價格不菲。藝伎的基礎收費大概是一小時6000日元(約合300元人民幣),兩小時起步。忙的話一晚上能趕五六場。這個費用除去給茶屋、協(xié)會、“置屋”的費用之外,還能剩下不少。
但是這里面有一些規(guī)矩。首先,舞伎是沒有薪水的,只能靠客人給小費。由于還在學藝階段,每個項目都要花錢,5年的訓練費、住宿餐飲費算下來要花費1000萬日元左右(約合50萬元人民幣)。所以客人給的小費全都要交給“置屋”作為“培養(yǎng)費”,一直等到欠下的費用結清為止?!爸梦荨钡摹皨寢尅泵總€月會給舞伎一兩萬日元(約合500~1000元人民幣)零花錢。
藝伎雖然可以獲得薪水,但相應的,“置屋”不再為她們支付任何費用,像普通的上班族一樣,她們要租房、買化妝品、買衣服等。這樣算下來,剩下的也不是很多。
她們都需要不斷修習技藝,提高服務質量,取悅有錢的客人,爭取讓他們多消費,多給小費。
她們的工作地點也不僅僅是在茶屋,賓館的派對、地方土特產展覽會、陪同出差、出國等,只要給錢就會去。
她們每月只在第二和第四個星期的星期天休息2次。公開祭日舉辦舞蹈公演之后,會有5~6天的休息,夏天休息3~4天,年末年初約有10天。
藝伎的表演雅而不俗,基本的原則是賣藝不賣身。她們服務的對象層次比較高,實行“預約制”,不接受陌生人直接點名,大都是由熟人或名士引薦,這樣能保持相互間長期的信任。
古時候的藝伎也標榜自己賣藝不賣身,但往往名不副實。
為生活所迫,她們往往會私下找一個固定的、秘密的贊助人。這個贊助人通常是有一定經(jīng)濟或政治實力的人,暗中罩著藝伎,給藝伎一些生活費。雙方守口如瓶,維持著一種微妙的情人關系。一旦戀情敗露,藝伎便會被要求引退,結束職業(yè)生涯。
藝伎一旦結婚也會引退。按照社會上的道德規(guī)范來說,這樣很難再服侍好客人了。但是如果離婚了,則可以重操舊業(yè)。
不到20歲的舞伎能獲得不少客人的疼愛,一旦成為技藝精湛的藝伎就會贏得更多的尊重。30歲以后,隨著年華老去,許多藝伎會感受到來自后輩的挑戰(zhàn),心理上也要接受“降級”。很多人甘心退居二線,變換一下工作內容。比如,她們可以選擇給當紅的藝伎打下手,在她們唱歌跳舞時給她們伴奏。
除此之外,成為藝伎師傅,或協(xié)助“置屋”、協(xié)會做一些管理工作,或是獨立出去開辦“置屋”自己當“媽媽”都是可行的。
也有一些人選擇終生做藝伎。守護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是她們喜歡這一行最大的理由。從15歲入門開始服務客人,一直到80歲。只要有熱情,藝伎就可以永遠不退休!
(摘自《環(huán)球》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