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將至,賀歲片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眾多片商又開始扎堆搶占春節(jié)市場。今年大年初一,即將有《天降雄獅》《狼圖騰》《沖上云霄》《澳門風云2》《鐘馗伏魔》《爸爸去哪兒2》《爸爸的假期》等一堆賀歲片齊亮相,火力相當集中。
“賀歲片”這一說法,最早由香港興起,起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指的是元旦、春節(jié)期間上映的電影。為滿足“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大眾心理,賀歲片以幽默、輕松,極具觀賞性的基調(diào)應運而生。其題材多是喜慶的主題,如《五福星》《富貴逼人》《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系列;同時也有娛樂動作片,如成龍的《紅番區(qū)》《白金龍》《義膽廚星》等。賀歲片發(fā)展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達到巔峰,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中的一種。
提到中國內(nèi)地的賀歲片,不得不提馮小剛,他幾乎成為中國賀歲片的代名詞。1998年電影《甲方乙方》正式開啟了內(nèi)地賀歲片市場,票房上的成功讓馮小剛嘗到了甜頭,由此,每年他都會推出一部賀歲片,因此也讓這個市場變得愈加活躍起來。賀歲檔是吉利且有票房的檔期,越來越多的片商都來分一杯羹,大牌導演也都在這個時間推出自己的新作。
2002年是中國賀歲片轉(zhuǎn)型的一年,張藝謀憑借首部武俠電影《英雄》轉(zhuǎn)型成功,直接開啟了中國式大片年代。隨后,他又拍出如《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金陵十三釵》等電影,打的都是“名導+大制作+賀歲”的旗號,但這些電影較他之前的作品相差十萬八千里。2004年,周星馳的《功夫》力壓馮小剛的《手機》,票房沖破億元大關。人們漸漸地發(fā)現(xiàn),賀歲片已經(jīng)從“迎合市場”變成了“引導市場”。賀歲檔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從最初的12月下旬延伸至次年1月上旬;后來,由于賀歲片越來越多,賀歲檔一再提前至11月初,并延至來年的2月底或3月初。這期間,其跨越了圣誕、元旦、春節(jié)、元宵、情人節(jié)等多個節(jié)慶假日。如今,賀歲檔被認為是目前最完善、最激烈、票房產(chǎn)出最高、消費能力最強的檔期。
然而,有“賀歲片之王”之稱的馮小剛已不再滿足于喜劇。2007年,他開始憑借集戰(zhàn)爭與人性于一體的《集結(jié)號》轉(zhuǎn)型成為嚴肅導演,但其選擇的檔期依然是賀歲檔,實現(xiàn)了中國大片票房、口碑的雙贏。
隨著電影院和屏幕數(shù)量的增加,賀歲片越來越多,市場空間也隨之變小。導演姜文拍攝的文藝片一向有口皆碑,2010年,姜文“棄文從武”,也加入了賀歲片的陣營。經(jīng)典的臺詞加上緊張的情節(jié),以及貫穿全片的姜文標簽式的“純爺們氣質(zhì)”,影片《讓子彈飛》最終攬獲6.59億元的總票房,徹底超越了馮小剛同期《非誠勿擾》3.4億的總票房。姜文更稱這次是“站著把錢掙了”。
從2011年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到2012年馮小剛的《一九四二》,打的仍然是“名導+大制作+賀歲”的旗號,但影片題材事實上與賀歲并無關系。盡管有不少觀眾認為《一九四二》是馮小剛最好的一部電影,但他們并不買賬,因為沒有多少人喜歡在賀歲檔里看一部苦情大片。所以,徐崢的喜劇《人再囧途之泰囧》夾縫求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新了迄當時為止國內(nèi)最高票房紀錄——12.67億元,而由周星馳執(zhí)導的《西游·降魔篇》也攬下12.45億票房,位列華語片單片票房第二名。因為《一九四二》的票房失利,馮小剛在2013年迅速推出了回歸喜劇的《私人訂制》,雖然以7億票房回本,但口碑非常糟糕,不僅在故事上被認為是吃《甲方乙方》的老本,也被認為是因為《一九四二》的慘敗,而為電影公司特意制作的回本快餐。
隨著一些粉絲電影、電視節(jié)目轉(zhuǎn)型電影的異軍突起,馮小剛的霸主地位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動搖。因為現(xiàn)在的賀歲檔,都是投資方在操縱著市場,他們在追求著利益的最大化。賀歲片被劃分為時令性作品,如今的賀歲片已經(jīng)沒有了當年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