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勛
北京地鐵13號線是北京第一條全地面軌道的城市軌道線路,全長40.5km。由于當時13號線是按照郊區(qū)聯(lián)絡線規(guī)劃建設,設計運行間隔大,信號系統(tǒng)配置技術等級低,早已不能滿足客流不斷增長的運營要求。且原信號系統(tǒng)采用英國西屋公司的設備及技術,存在設備老化問題突出,維修困難等問題。為此,北京地鐵聯(lián)合大成通號公司進行國產化目標-距離模式信號系統(tǒng)研發(fā)及應用試驗,目的是采用國產化產品,對未完全到使用壽命的既有系統(tǒng)進行局部改造、替代,延長系統(tǒng)使用壽命,提升信號系統(tǒng)運行間隔能力,提升設備穩(wěn)定性。
增量更新是在計算機應用中的一種更新模式,特指在更新操作時,只更新局部。將增量更新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tǒng)工程中,則特指充分利用既有基礎信號設備,僅局部改造處于性能瓶頸,或者影響系統(tǒng)提升能力的子系統(tǒng),對其他設備僅做必要的軟件升級或調整,以達到提升信號系統(tǒng)運營間隔能力,提高系統(tǒng)設備服務水平的目的。
基于軌道電路的固定閉塞模式列車自動防護系統(tǒng),廣泛運用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多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它是利用音頻軌道電路,來實現(xiàn)列車定位、速度碼的傳輸,采用階梯式速度曲線 (FBSS)控制列車。這種列車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精度不高,舒適度較差。此外,由于閉塞分區(qū)長度的劃定是按照最長列車、滿載、最高允許速度、最不利制動率及最小列車運行聞隔時間等最嚴格條件設計,影響了行車效率。
基于軌道電路的準移動閉塞模式列車自動控制系統(tǒng),在鐵路及部分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也得到了應用,如北京地鐵5號線。該系統(tǒng)采用目標-距離模式 (DTG)防護曲線,列車根據軌道傳來的編碼信息和APR信息,以及地理數據,計算出列車不得逾越的最大安全距離,并實時計算出列車的防護速度曲線。列車實際速度一旦超出的防護速度曲線,則實施緊急制動。同時,列車也不能越過計算出的最大安全距離,否則實施緊急制動。
準移動閉塞的地面設備 (軌道電路加信標)應向車載設備提供所需信息,實現(xiàn)列車運行的連續(xù)式速度和可行車距離控制。準移動閉塞的列車安全間隔,是以所在閉塞分區(qū)入口端為目標地點 (危險點),由后續(xù)列車以當前速度制動停車所需走行距離加安全保護距離確定。目標-距離模式中,每列車都會產生可以安全運行的 “運行權限”(LMA),并生成防護速度曲線。
為了使列車能夠在DTG模式下工作,需沿軌道放置APR (絕對位置信標),以實現(xiàn)列車的精確定位。在目標-距離模式中,當發(fā)生某些故障時,仍能使列車從DTG模式降級為FBSS模式,保證不中斷運營,而且還能保證與原固定閉塞系統(tǒng)相同的效率。
圖1為目標-距離模式示意圖,列車實際運行速度與計算的防護速度連續(xù)進行比較,超過防護速度則實施緊急制動。列車超過 “運行權限”(LMA),則實施緊急制動。目標-距離模式和固定閉塞速度信號模式 (FBSS)相兼容。
圖1 目標-距離模式
在目標-距離模式中,列車位置是安全關鍵因素。如果在線路中,列車沒有一個精確的位置表示,就不能保證在某個閉塞區(qū)段或限制區(qū)段之前停車或減速。
測速電機負責給車載ATP設備提供速度信息。但由于測速電機不能精確地補償車輪空轉和打滑,還需要配置多普勒雷達,由多普勒雷達所測的速度與測速電機給出的輸入速度進行比較,可對速度測量系統(tǒng)做進一步的可靠性校驗。
通過安裝在列車上的閱讀器讀入沿軌道按固定間距安裝APR的數據。每個APR具有一個惟一標識,該標識存儲在車載ATP地理數據中。列車根據速度信息,計算出列車行駛距離,并根據APR信息確定列車當前位置。
一般而言,ATP車載設備接收軌道傳來的編碼信息,經過譯碼后,即可知道列車前方還有幾個未被占用的軌道電路。
列車根據收到的編碼信息,結合車載ATP設備中存儲的地理數據,就可以計算出列車不得逾越的最大安全距離。運行權限示意圖如圖2所示,其中編碼可以翻譯如下。
圖2 運行權限示意圖
0/0N:最大安全距離為列車當前位置到本軌道電路盡頭的距離。
1/1N:最大安全距離為前一閉塞分區(qū)的長度,與列車占用位置到占用本軌道電路盡頭的距離之和。
2/2N:最大安全距離為前2個閉塞分區(qū)的長度,與列車占用位置到占用本軌道電路盡頭的距離之和。
3/3N:最大安全距離為前3個閉塞分區(qū)的長度,與列車占用位置到占用本軌道電路盡頭的距離之和。
4/4N:最大安全距離為前4個閉塞分區(qū)的長度,與列車占用位置到占用本軌道電路盡頭的距離之和。
如圖2所示,假設列車A靜止,列車B正從后面向列車A靠近。列車B收到的編碼是4/4N,所以前方有4段軌道電路空閑。Pb點是列車A占用的軌道電路的起點,無論如何列車B都不得逾越該點。列車B繼續(xù)前進,進入了下一段軌道電路,它開始接收3/3N編碼,表明前方有3段軌道電路空閑。
實際上,列車不會正好停在軌道電路的終點,而是在軌道電路終點之前,會留出一定的安全距離(該安全距離可以在工程設計時,由軟件配置)。
列車根據軌道傳來的編碼信息和APR信息以及地理數據,計算出列車不得逾越的最大安全距離,并實時計算列車的防護速度曲線。列車必須在此曲線下運行。
除了上述條件外,在線路的某些區(qū)域,由于某種特殊情況或臨時性原因,如軌道臨時作業(yè)等,還有一些永久或臨時性速度限制要求。ATP將充分考慮到限制條件,選擇最嚴格的條件來執(zhí)行,以便對列車實施保護。
1.運行權限生成方式不同。固定閉塞模式沒有運行權限,也就是說沒有目標-距離,只有最大安全速度及目標速度;而 “目標-距離”模式有允許列車行駛最大距離限制,如果超出這個距離,列車實施緊急制動。
2.防護速度定義不同。如圖3所示,固定閉塞模式在每個區(qū)段內有一個來自地面的固定最大安全速度;“目標-距離”模式的最大安全速度是車載設備根據運行權限連續(xù)計算的。
圖3 停車曲線圖
3.防護方式不同。速度碼模式只有速度防護,“目標-距離”模式不僅有速度防護,還有距離防護。
4.追蹤間隔不同。從圖3中停車曲線的停車點可以看出,固定閉塞的追蹤間隔比目標-距離的追蹤間隔多一個閉塞區(qū)段,稱為防護區(qū)段。顯然,目標-距離比固定閉塞的效率高。同樣道理,折返效率也會提高。
在對北京地鐵13號線固定閉塞模式信號系統(tǒng)進行增量更新時,在硬件方面,需進行車載ATP子系統(tǒng)及外圍設備更新,地面新增APR信標設備,原有的地面設備均可以保留;軟件方面,聯(lián)鎖及CTC設備需進行軟件升級;在軌道碼定義方面,也需對原有速度臺階軌道碼進行重新釋義,以實現(xiàn)目標-距離模式運行。
車載ATP子系統(tǒng)及外圍設備更新內容:①改造既有速度臺階模式車載ATP控制單元,升級基于軌道電路傳輸的目標-距離模式ATP控制單元;②改造司機顯示單元,加入目標-距離模式信息顯示,及進入目標-距離模式操作按鈕;③增加車載APR閱讀器,用于讀取地面無源信標、有源信標的信息;④增加多普勒雷達,用于列車打滑、空轉補償。
地面新增APR信標設備包含:①無源信標,安裝在區(qū)間軌旁,用于列車讀取以確定絕對位置;②有源信標,安裝在區(qū)間軌旁,用于向列車發(fā)送臨時限速,站臺封閉等特定可變信息。保留既有ATS系統(tǒng)、聯(lián)鎖系統(tǒng)、地面ATP系統(tǒng) (軌道電路發(fā)碼設備、編碼電路、室外調諧單元),以及既有車載外圍設備,包括測速電機、ATP天線、速度表及ATP模式開關等。
車載ATP對軌道碼譯碼重新進行定義。因定義完全不同于速度臺階的MSS/TS(最大安全速度/目標速度),故需人工將全線速度臺階模式編碼(簡稱FBSS編碼)翻譯成前方空閑區(qū)段數的編碼,即DTG信號模式編碼 (簡稱DTG編碼),并存儲在地理數據中。ATP控制單元根據列車位置信息和FBSS編碼,去地理數據中讀取對應的DTG編碼,如果能夠讀取對應的DTG編碼,則認為DTG編碼有效。
經測算,如采用全面改造更新為CBTC信號系統(tǒng)的方案,13號線改造工程需投資約15.5億元,工期4-5年。而選擇增量更新方案,可實現(xiàn)2min最小運行間隔 (原系統(tǒng)設計間隔3min),只需投資5.7億元,工期2年。
增量更新的方案充分利用既有的地面聯(lián)鎖、軌道電路、ATS等設備,在局部進行軟件升級,必需的硬件增容,通過替換車載信號設備,新增地面APR信標,即可實現(xiàn)固定閉塞信號系統(tǒng)升級至準移動閉塞模式.在升級過程中,無需配置新舊2套設備和設計安裝倒切裝置,新設備可兼容原有的固定閉塞模式地面設備,實現(xiàn)改造與運營互不影響,減少運營影響、平滑過渡的目的。
目前,北京地鐵13號線已經使用此更新方法進行了應用試驗和試驗段調試,相信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1] 林瑜筠.城市軌道交通信號[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
[2] 劉劍.城市軌道交通移動閉塞系統(tǒng)后備模式的研究[D].北京: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2005.
[3] 陳永生,徐金祥.上海軌道交通信號制式的多樣性及其對策[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2(4).
[4] 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地鐵13號線信號系統(tǒng)擴能改造方案[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