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淺談技校語文單元組合
沈丹
技校語文教學問題頗多,如大開大合的單元設計、單元組合的依據(jù)定位不準、單元組合過于追求“人文性”等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技校語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往往是多年來整體大環(huán)境的影響、對語文教學根本任務沒有正確認識,沒有擺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位置,因此,明確單元組合的設計點應為語文知識、提升對語文基本屬性的認識、倡導工具性滲透人文性的單元組合顯得尤為重要。
技校語文;單元組合;工具性
技校語文須務實,切實提升技校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技校生語文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須從源頭上提升教材利用率,須從根本上改變教材編排方式,重視教材的單元組合,因點設文,而這“點”則應是語文知識能力。
單元組合是單元教學的依據(jù)。單元教學,指的是以單元為教學基本單位的語文教學活動,它根據(jù)特定的教學目標,從整體出發(fā),統(tǒng)籌安排,以一兩篇課文帶動,把教讀、自讀、寫作、練習、考查等環(huán)節(jié)有機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單元教學,也是以閱讀教學為中心環(huán)節(jié),盡可能地將讀寫甚至聽說能力的訓練安排在一個單元中的教學活動。當前技校語文單元組合的主要問題有:
(一)讀寫分離的單元設計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現(xiàn)在也有以作文為中心按文體組成單元的實驗課本,但往往大開大合,作文講解和選文各自成為段落,很少是分成小題目相互配合,能夠做到絲絲入扣的?!蔽覀兊募夹UZ文教材也是如此,且單元組合的主題也是基本以專題形式,脫離了作為語文課的單元組合的意義。全國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通用教材,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第五版上冊的單元是:第一單元:零點起飛;第二單元:品讀職業(yè);第三單元:直面社會……單元練習又是取材別處,可謂讀寫分離。
(二)單元組合未體現(xiàn)姓“語”
從技校語文上冊單元組合來看,教材的編寫的意圖是將同一主題的課文歸入一個單元,而不是從語文的角度如來劃分單元。這種劃分單元的方式我們稱之為“專題”。這種專題式似乎很符合新課標的指導思想,然而仔細想來,這種專題式的單元并不能突出語文本位的特征,甚至其名稱也可作為德育或思想品德等其他文科教材的單元名,體現(xiàn)的只能是其作為文科的特點。
(三)單元組合過度追求文化性
技校語文華麗的單元名“品讀職業(yè)”“直面社會”“守望自然”讓讀者感受追求到的是撲面而來的文化性,文化特征很明顯,讓人有種錯覺,語文課就是要了解這龐雜的人類文化知識。于是會感到茫然、無所適從??梢娢覀儺斍暗膯卧M合過度追求文化性。
當前技校語文單元組合的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單元組合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整體大環(huán)境的影響
當前江蘇使用的蘇教版教材編制最大的特點是很人文,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對生命、對親情的透徹的思考。學習時很多學生是帶著淚水朗讀的,筆者也曾教過這篇課文,學生都很投入,深深地陷入了對生命的思考、親情的體會中。然而這畢竟是語文課堂,不是哲學,也不是思政,學生能感悟到課文的內(nèi)涵是目標之一,但作為語文課,他必須姓“語”而非其他。語文課堂是要讓學生在語文知識上有所收獲、語文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對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沒有正確的認識
語文教學、教材及大綱的編寫的根本出發(fā)點是對于語文課程的理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故合言之”。由此可知語文最本質(zhì)的特征就是工具性,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至于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要不要培養(yǎng)?要培養(yǎng),但是它是語文課堂的第二任務,它不僅是語文課堂的任務,同時也是所有文科乃至整個學校教育的任務。
(三)存在強調(diào)“工具性”就是忽視“人文性”的誤解
語文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兩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否“兩虎不俱生”呢?尤其是近年來的新課程改革對人文性較為重視,使得很多教材都非常重視其人文性,把他放在了一個非常顯著的位置。以至于走火入魔,把語文教材編成思政、哲學教材,那豈不是語文課的悲哀嗎?而相反,有些重視語文本體的特征的,如以文體來編排單元的,則往往被批是缺少文化內(nèi)涵。
語文單元組合對學生快速獲取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能起到事半攻倍的作用,因此單元組合的優(yōu)化對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提升對語文基本屬性的認識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關于語文的基本屬性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的討論歷來爭論不息,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于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文學課,還是上成語文課的大討論,最終提出語文課應該上成純正的語文課,確定了語文學科基本性質(zhì)是工具性,于是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加強雙基教學”)。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是語文課的根本,但人文性也不容忽視的。工具性就如人的肉身,人文性則是人的靈魂。語文課首要之任務是了解其肉身,從中來窺視其靈魂,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的熏陶,提升人文素養(yǎng)。而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關鍵除了課文之外,更重要的是其組合的方式,應以語文本位來組合,每一單元圍繞一語文知識或能力,選擇課文,組織語法或修辭練習,一個單元緊緊圍繞一個語文知識點,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練習再上升到感性認識。
(二)單元組合的點應為語文能力
在單元組合上堪稱典范的是《國文百八課》,編排上每課為一單元,有一定目標,內(nèi)含文話、文選、文法或修辭、習問四項,各項又成一整體。張志公先生曾高度贊譽“給予國文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tǒng)的觀念”。當前技校語文的單元組合可以說是符合張先生所說的“玄妙”的特點,“品讀職業(yè)”、“走進經(jīng)濟”等等的名稱所指較為寬泛、籠統(tǒng),不是針對語文知識的,學生能有多少語文方面的收獲呢?
因此,作為技校生的語文教材,最終的追求應是在促進學生語文知識掌握的同時,切實提升提語文能力。如第三單元“直面社會”就可以將單元的目標放在提升記人的寫作能力上,把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莫泊桑的《項鏈》作為重點,同時可將第四單元的《守財奴》歸為這一單元,學習是重點關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啟發(fā)學生去關注人物形象的描繪語言,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自主挖掘,從而使學生水到渠成的去發(fā)現(xiàn)并認同人物形象表現(xiàn)的有力手段就是對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可謂細節(jié)之處見精神。如《好雪片片》中對流浪漢的描寫:①即使在熱到攝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著一件很厚的中山裝,中山裝里還有一件毛衣。②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反復讀這些句子,想象老人形象,同時思考表達手法。同學能說出是外貌描寫、動作描寫,他們同屬細節(jié)描寫,這又是通過細心的觀察發(fā)現(xiàn)的。于是,學生不僅學會了描寫人物的方法——細節(jié)描寫,也明白了好的文章源于細致入微的觀察。于是這一單元的提升學生記人的寫作能力的目標就在每一篇文章的學習和單元的總結(jié)中一步一步地達到。
(三)倡導以“工具性”的單元組合內(nèi)部滲透“人文性”
純正的語文課應該是以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為主要任務的課堂,把工具性放在首位,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去忽視語文中所負載的有意義的信息,如思想性、審美性實踐性等等。不但是不會忽視,反而是通過憑借語文知識和技能的鞏固,更好地體會到形式覆蓋下的內(nèi)容,即“人文性”,并且在體會語言所傳達的人文知識的同時又會促使學生去反思——如何運用所掌握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更形象、更充分、更精彩地來表現(xiàn)所要傳達的內(nèi)容。從而做到知其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如第三單元的單元目標定為表現(xiàn)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在具體課文中分別滲透人文內(nèi)容,去關注文章的審美、態(tài)度價值觀等等,重個人感受、理解。莫泊桑的《項鏈》教學時工具性體現(xiàn)就是將重點放在通過人物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等表現(xiàn)人物上。馬蒂爾德的七個“幻想”、“三個陶醉”的心理描寫,拿到請柬時的語言、神態(tài)等的描寫等等,通過這些學生很好地體會到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同時,學生會反思為什么馬蒂爾德會幻想這些事物和場景呢?從而引出相關人文知識的介紹,如當時巴黎社會的風氣,教會女校的學習內(nèi)容、培養(yǎng)目標等等,從而也使學生對上世紀的法國巴黎社會有所了解。每一篇課文都做到如此,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也提升了文化品位。
當然語文姓“語”不僅需要從教材角度考量,作為教材的使用者、開發(fā)者的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也起著關鍵性作用,同時要將語文的主要學習導向傳達給學生。從而達到從教材、教師、學生三方面共同努力,維護語文血統(tǒng)的純正!
[1]王家倫.呼喚單元教學的涅槃[J].中學語文,2009.
[2]葉圣陶,夏丏尊.葉圣陶教你學作文[S].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參考文獻:
沈丹,南通職業(yè)大學技師學院,蘇州大學文學院。
G710
A
1008-4428(2015)05-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