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民+段萍
關鍵詞:四君子湯;慢性消化道疾??;名中醫(yī)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R57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1-0097-02
慢性消化道疾病包括反流性食道炎、胃下垂、胃潰瘍、慢性胃炎、胃腸息肉、十二指腸潰瘍、慢性小腸炎、慢性結腸炎等,在傳統(tǒng)中醫(yī)文獻中多歸屬“反胃”、“嘈雜”、“痞滿”、“噯氣”、“胃痛”、“腹痛”、“泄瀉”、“便秘”的范疇。其臨床癥狀多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泛酸、食欲不振、腹瀉、便秘等[1]。病位主要在脾胃,同時通過陰陽五行生克制化與肝、腎密切相關。發(fā)病率約占人口的20%左右,在35~45歲人群中,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病率高達50%,年齡越大發(fā)病率越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多見,男性高于女性,多反復發(fā)作[2]。給患者帶來痛苦,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筆者有幸跟從中醫(yī)主任醫(yī)師段萍學習,收獲頗豐,段萍師從于扶陽派傳人云南省名老中醫(yī)吳生元。她在中醫(yī)消化內(nèi)科臨床的病因病機分析、辨證治療、處方用藥諸方面都有其獨到見解,并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其治療慢性消化道疾病臨床經(jīng)驗總結如下。
1辨證方法
現(xiàn)代人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加快,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生活飲食不規(guī)律,食物來源結構復雜,社會老齡化加快,心腦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腰腿疼痛患者增加,抗凝劑、非甾體抗炎藥、激素等對胃腸道有刺激性、損傷性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特別是云南大理地處西南邊陲,屬高寒山區(qū),多雨多濕,少數(shù)民族聚居,喜食生、酸、冷的特點,以及慢性消化道疾病大多反復發(fā)作,久病必虛,久病及腎,因此,在強調脾胃虛弱的同時,臨床辨證分型以肝脾不調、脾胃虛寒、脾胃虛弱、脾腎陽虛4型為主。
2治療方法
段萍認為:久病必虛,脾胃虛弱是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本質。因此,臨床治療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方,根據(jù)不同的臨床分型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3個月為1個療程。強調治病求本、審因論治,分步治療,結合健康教育及生活飲食干預。
3分步治療
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潤而惡燥,腑以通為用,以通為補,以降為和,正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于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臨床治療強調“調、緩、運、通、引、教”綜合運用,詳查病因,整體分析,把握病機,分步治療。
3.1調即調和、調整、調養(yǎng)之意。主要指調和肝脾、調和肝胃、調和脾胃、調和胃腸、溫補脾胃、溫腎益脾、溫中散寒、清熱利濕、條暢氣機等。如肝郁脾滯多加用柴胡、白芍、佛手、小茴香以疏肝理氣、緩急止痛;寒濕阻滯多加用蒼術、廣藿香、陳皮、蘇梗以行氣化濕、散寒止痛;濕熱互結多加用薏苡仁、燈芯草、茵陳蒿、淡竹葉、白花蛇舌草、麥冬、女貞子、枸杞子以利水滲濕、滋陰清熱;脾腎陽虛多加用公丁香、葫蘆巴、菟絲子、杜仲、巴戟天、山藥以溫腎益脾、散寒止痛;同時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肝主疏泄,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氣機調暢,升降出入有緒,機體方能康和。
3.2緩指甘緩、緩和。甘緩即用味甘之劑以緩急止痛;緩和即用藥宜平和輕靈、量小、味少,同時慢性消化道疾病系反復發(fā)作性疾病,緩則治其本,吾師將其喻為“如泛濫之洪水,若采用堵截之法難以見效,且不堅固,必須采用合圍之法,方能堅固”,正如《溫病條辨·治病法論》曰:“治中焦如衡”,避免大寒、大熱,寒則傷胃,熱則耗氣,以及避免粘膩之品,必須應用時宜加適量行氣健脾之劑,以佐制粘膩滯脾之弊。如黃芪、人參等補氣藥易致氣滯,應用時宜加蒼術、陳皮健脾行氣,以發(fā)揮相反相成之效。
3.3運指健運、運化。脾最主要的功能是運化,脾健才能運化有權,而要使脾健則需運脾、健脾、補脾、醒脾,運脾重在恢復脾之運化功能,醒脾是因為水濕困脾,需要補脾、健脾、運脾,脾陽足則水濕自化。同時腎為先天之本,腎之陰精是人體一切精微物質化生的基礎,其正常的化生過程又依賴腎之陽氣的氣化、溫煦作用;脾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必賴后天水谷生化精微的不斷補充,只有先天養(yǎng)后天,后天補先天,才能生生不息。因此,運脾、醒脾、溫補脾腎乃為脾健之根本方法,臨床治療用藥多以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為主,酌加疏肝理氣、芳香化濕、溫中散寒、清熱利濕、利水滲濕、滋陰清熱、溫腎益脾、消食健脾之品。
3.4通指通降。胃主受納、降濁,腑以通為用,以通為補,以降為和,若腹脹、便秘系胃腸動力不足,臨床用藥多加神曲、雞內(nèi)金、炒麥芽、麻子仁以消食健脾,潤腸通便,若兼血脂高則加用決明子、荷葉以潤腸通便,降血脂,若失眠、便塘、便不爽則加用蓮子以補脾止瀉,清心解熱;頭昏、頭痛加天麻、石菖蒲祛風止痛、化濕開竅等。
3.5引巧用引經(jīng)藥。外感六淫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之風、寒、痰、濕、水、飲等病理產(chǎn)物等病邪,必須讓其有排出路徑即透邪。路徑有二,一者,皮膚腠理,毛孔汗腺;另一者,前后二陰,大小二便。臨床治療用藥多加用蘇葉、神曲、燈芯草以促進體內(nèi)有害物質排泄,達到祛邪之效。
3.6教健康教育及生活飲食干預。尊重患者,耐心開導,告知患者慢性消化道疾病是一大類常見病,多發(fā)病,其臟腑功能調和,胃腸黏膜修復一般需要3個月,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信賴醫(yī)生的信心,消除不良情志的影響。要求患者忌食油膩、酸辣、刺激性、寒涼、生冷食物,堅持每日早晨起床后服40度左右溫開水200 mL,以進行“溫水療法”。
4體會
4.1四君子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第三卷,組方: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加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功能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治療榮衛(wèi)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腸鳴腹瀉,嘔噦吐逆。方中人參為君,甘溫大補元氣,健脾養(yǎng)胃,白術為臣,苦溫,健脾燥濕,佐以茯苓,甘淡滲濕健脾,苓、術合用,健脾除濕之功更強,促其運化。使以炙甘草,甘溫養(yǎng)胃調中,濕去則脾健,脾健則氣足,四藥合用益氣補中,健脾養(yǎng)胃[3]。四君子湯的藥理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雙向調整胃腸運動、胃腸激素、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及抗衰老[4]等方面。endprint
4.2脾胃乃“后天之本”,其主要功能是運化、升清、傳輸、受納、化物、泌清別濁、通降等,機體的康健,疾病的轉歸大多與消化道的機能狀態(tài)有關,如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治療慢性消化道疾病時以健運脾胃為核心,而健脾的方法又有:疏肝健脾(或調和肝脾)、益氣健脾、化濕健脾、燥濕健脾、滲濕健脾、行氣健脾、消食健脾、溫(和)中健脾、溫腎健脾等。認為脾臟的最大特點是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健,脾健則氣足,氣足則運化、升清功能自旺,機體康健,免疫功能、抗腫瘤及抗衰老機能正常,同時胃腸傳輸、受納、化物、泌清別濁、通降功能調暢,這正是中醫(yī)中藥對消化道機能具有雙向調節(jié)之原因所在。
4.3中醫(yī)對臟腑的認識包括有形和無形,更多是從宏觀的角度,其范圍遠遠大于現(xiàn)代醫(yī)學所指的某一具體臟腑,同時應用五行生克制化將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如《素問·厥論》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說明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全依賴脾的傳輸和散精功能,也說明脾主運化的功能,一是升清,二是降濁,脾胃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與胃功能相關?!端貑枴毭握摗氛f“土得木而達”說明肝膽和脾胃之間存在著克中有用,制則生化的關系。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明肝主疏泄的功能,不僅暢氣機,調情志,而且促消化。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脾胃門》云:“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說明生理上肝胃相通,病理上相互影響?!端貑枴の暹\行大論》云: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又如《難經(jīng)·六十九難》云:“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壯水制陽,益火消陰,瀉表安里,開里通表,清里潤表”。因此,吾師在辨證分型時把肝脾不調證作為主要證型,在治療時把疏肝健脾作為治療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法則,同時把溫腎、清心、宣肺貫穿其中,真乃妙手也。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由生也”[5]因此臨床診斷疾病把看舌苔,查胃氣,辨虛實、辨寒熱作為主要方法,把保胃氣作為重要治療原則,臨床治療消化道疾病宜“調、緩、運、通、引、教”綜合運用,方能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
4.4整體觀念是根,辨證論治是魂,是中醫(yī)的最高準繩。多靶點,個性化治療是中醫(yī)的優(yōu)勢特長所在,辨證時以“八綱”為基礎,臟腑為核心,氣、血、津液六經(jīng)、三焦等為補充。因此,治療慢性消化道疾病,在遵循肝脾不調、脾胃虛寒、脾胃虛弱、脾腎陽虛4型為主要分型的前提下,再根據(jù)患者病情輕重、主要癥狀性質、體質、年齡、季節(jié)等不同情況審因論治、因人、因時、因地施治。有什么樣的證,則用什么樣的藥,證重藥重,證輕藥輕,證退則藥減,辨證論治,隨證加減。
5典型病案
患者王某某,男,48歲,初診日期2013年04月23日,主訴:反復發(fā)作上腹部脹痛、口苦2年余。胃鏡檢查提示:①慢性淺表性胃炎;②十二指腸球炎;③.少量膽汁反流。B超檢查示:肝膽脾未見明顯異常,血壓:110/70 mmHg??滔拢焊雇?、腹脹、口苦、時有泛酸,乏力、飲食睡眠可,大便時干時稀,小便正常。舌質淡,苔膩微黃,脈弦緩。診斷:中醫(yī):胃脘痛(肝脾不調);西醫(yī):①慢性淺表性胃炎;②十二指腸球炎;③膽汁反流。予四君子湯加味5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具體方藥為:柴胡10 g,白芍10 g,明黨參8 g,白術15 g,茯苓20 g,陳皮10 g,佛手10 g,神曲10 g,藿香7 g,白蔻仁10 g,小茴香4 g,公丁香4 g,甘草5 g。囑:忌食酸辣刺激、寒涼生冷食物,堅持每日早晨起床后服40度左右溫開水200ml,以進行“飲溫水療法”。2013年04月29日復診訴,腹痛緩解,無口苦、泛酸,仍有腹脹、大便不爽,余無特殊。效不更方,續(xù)前方減明黨參,加薏苡仁30 g,10劑,后隨癥加減。半年后胃鏡復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颊甙Y狀基本消失,病情緩解。
參考文獻:
[1]卞瑤,趙勇,郭兆剛.基層實用中醫(yī)理論與臨床技能[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4:185.
[2]聶玉強,[N]金羊網(wǎng)—羊城晚報 2013.04.28.
[3]許濟群.方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93.
[4]甘雨良.四君子湯加減聯(lián)合化療治療胃腸道惡性腫瘤多藥耐藥基因陽性病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6)253.
[5]印會河.中醫(yī)基礎理論[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93.
(收稿日期:2014-0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