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某大學新學期全面推廣“學生自主保潔”,可開學后“不少宿舍垃圾無人清掃,成堆垃圾早已溢出角落中的垃圾桶”。學校強推“新政”,也引起不少學生不滿。(據(jù)《南方都市報》)
一項旨在“增強大學生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且經(jīng)過幾個月試點的“學生自主保潔”新政,緣何遭遇學生質(zhì)疑?!皩W生自主保潔”新政究竟有著怎樣的決策瑕疵?校方對此又該如何務(wù)實反思?的確值得關(guān)注。
校方為推出“學生自主保潔”新政列舉了兩大理由。其一,當代大學生多屬獨生子女,勞動意識薄弱、自理能力差,開展自主保潔活動,有助于增強孩子的勞動觀念和自理能力;其二,教書育人乃教育宗旨,把社會化保潔改為由學生自主完成,有益于健全人格培育、完善素質(zhì)修養(yǎng),不失為踐行大學“立德樹人”根本使命的一項制度改革。這也是多數(shù)新生家長表示支持的緣由。不過,決策善意并不代表著制度本身科學,更不意味著具體措施的切實可行。
從學生表達的諸多不滿意見中,人們可以窺測到校方在推行“學生自主保潔”新政時表現(xiàn)出的操之過急和程序缺位等工作短板。比如,盡管“自主保潔”的主體是學生,但新政實施卻始終缺乏對學生們的意見征求,也就是說,此舉純屬校方的一廂情愿,并未考慮學生的心理感受和話語表達,這種單向行為難免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不被尊重”的質(zhì)疑。
新政遇冷還反襯出該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乏力和缺位。要讓學生們愉快投身“自主保潔”行動,少不了未雨綢繆的思想動員和認知引導。對這些不同認知給予有理有據(jù)的解疑釋惑,不僅是有效推動“自主保潔”活動的現(xiàn)實需要,更是實現(xiàn)此舉“立德樹人”初衷的應(yīng)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