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日前在微信上發(fā)布的一則“停招研究生請辭導師聲明”,聲明寫道:“今我與學院有關主管領導溝通:1.因個人學識、能力和時間有限,指導無方,為避免我誤人子弟,從今年起,原則上我不再招收碩士研究生。2.在讀的各位學生,必須嚴守師訓學規(guī),若不遵者,盡可自定主意,凡愿另擇良師者,本人設宴歡送!”(據10月16日《 解放日報》)
作為研究生導師,所帶學生數量都是有限定的,一般來說,導師都想多帶學生,為何報道中的這位導師主動請辭導師,甚至公開發(fā)表聲明呢?細讀報道不難發(fā)現(xiàn),讓這位導師做出請辭決定的,主要是其對一些研究生缺乏嚴謹學習態(tài)度、不珍惜學習機會的“抗議”。就在幾天前,黃震在微信上一本正經曬出本學期要講授的研究生課程——法理學,并公開了授課地點和時間。幾天后,他憤憤發(fā)布一張無人的教室照,寫到:“早上5點多起床,趕到沙河校區(qū),等了10多分鐘,教室還是空蕩蕩的……”
顯然,發(fā)表這樣的聲明,并非是這位導師不想帶學生、不熱愛教學,而恰恰說明這位導師對學生的“在意”,有著“恨鐵不成鋼”的意味。如果對學生放任自流、得過且過,他也就沒有了這樣的煩擾。而透過這位導師的“另類”舉動,無論是高校還是研究生們,卻應該讀出更豐富的內容。
高學歷人才增多是社會發(fā)展的標志,社會進步離不開擁有真才實學的高學歷人才來推進。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考研熱的溫度越來越高,這已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考研成為現(xiàn)代大學生的一個優(yōu)選,與“考研熱”相伴而行的,就是考研難度的增加,經歷過考研的學生,多經歷了身心的巨大付出,從糾結的考研決定到為求一考研座位而不得的憂慮,嚴寒酷暑,真正圓了自己考研夢的畢竟還是少數。相比功虧一簣的考研者,考上的學生無疑是幸運的。
對于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研究生們理應好好珍惜,以為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增加砝碼。盡管不乏更高學術追求、積極努力的研究生,但不可否認,很多研究生喪失了上進的動力,將大好的學習機會奉獻給了各種休閑活動,加之一些高校、導師對研究生教育教學質量把關不嚴,無形中放縱了學生的不良行為。
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本身就贏得了職業(yè)發(fā)展的先機,尤其是在注重“學歷”的當下。然而,就此認為研究生們的前途高枕無憂,顯然是過于樂觀了,因缺乏有效質量控制,造成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就業(yè)率、薪酬水平不斷走低。一些沒有離開過學校的研究生,學歷雖然高,但因研究生階段學業(yè)上沒有精進、工作經驗不足,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兩難境地。
對于研究生教育稍有了解的人應該曉得,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個性化培養(yǎng)、更加注重學習的自主能動性,無論從年齡階段還是學習閱歷上,都沒有必要讓老師耳提面命地去強制學習。因此,除了高校在制度、監(jiān)管層面加強對研究生教育教學的管理,更需要研究生們珍視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這應了那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