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稱《意見》)出臺,高考改革再次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這其中,《意見》提出的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yè)技能”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決定,讓人們把目光再次聚焦到了高職“注冊入學”。
先行先試的“改革”
注冊入學對于職業(yè)教育界而言,著實不是新事物。
從時間節(jié)點上,早在2010年頒布的《教育規(guī)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中職學校實行自主招生或注冊入學。而從2011年以來,已有福建、江蘇等多個省市開始試行高職注冊入學模式。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刊發(fā)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職業(yè)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
顯然,當高考改革存在諸多困頓的時候,高職注冊入學不經意間已經走在了改革探索的前面。
什么是高職注冊入學?注冊入學是指在高職(??疲╀浫∨谓Y束后,未被院校錄取、高考成績達到“注冊入學”的最低錄取線學生,就可以填報“注冊入學”志愿,每名考生可填報3所注冊入學院校志愿,學校根據院校招生章程,擇優(yōu)確定擬錄考生;考生在擬錄院校中,根據實際,最終選擇確定1所就讀學校的錄取模式。
再次聚焦江蘇、福建等省2011年以來試行的注冊入學模式,人們不難發(fā)現,高職“注冊入學”的先行探索,開拓性地實踐了高考改革《意見》所明確的高職院??荚囌猩c普通高校相對分開,符合了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的導向。
而趨于“多元”化的錄取方式,也適應了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白匀雽W”使那些在中學階段具有“一技之長”或“一技之好”,但由于文化成績低被擋在高等教育之外的學生,可以更自由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意愿,選擇相應的專業(yè)和學校,獲得進入高等職業(yè)教育學習的機會。
無論對于高職院校,還是學生而言,高職注冊入學帶來了充分的選擇“自主權”,而這是當下高考招生制度“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等弊端事實上的突破。至少在高職教育領域,注冊入學打破了唯分數論的招考模式。
“注冊入學”政策的實施,使高職院校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權,可以逾越統(tǒng)招的分數線門檻直接面向考生,結合考生意愿雙向選擇。
南京大學招生專家錢鐘介紹: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政府或者相關機構只提供一個成績,高校怎么錄取完全是學校的事情,注冊入學就是這樣的性質。“這樣,高校就能招到自己想要的學生,在招生方面完全是‘自己說了算’。這說明我們的高招改革又往前邁進了一步?!?/p>
而在福州黎明職業(yè)技術學院副院長鄭星龍看來,“注冊入學”這一改革,有利于院校招到更適合的學生。他說,以烹飪工藝與營養(yǎng)專業(yè)為例,這一專業(yè)要求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很強,并且對烹飪有很濃厚的興趣,可是這些素質要求靠高考成績并無法讓院校知曉,而“注冊入學”的招生模式,使學??梢酝ㄟ^面試等形式,了解學生是否適合這個專業(yè)。
“爭議”從未止息
盡管高職注冊入學被賦予了高考改革“先行者”的意義,然而,這項政策的推行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
首當其沖的就是該項政策出臺的初衷。許多人認為注冊入學并非基于高考招生錄取方式的改革訴求,而只是用來緩解高職招生難題的權宜之計,或者說是無奈之舉。
這樣的論調似乎也有著現實的依據。眾所周知,自2010年以來,在經歷了過去10年左右的大幅擴招之后,隨著適齡高考人數的下降以及普通高校擴招等因素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招生難題。近年來的媒體報道中,類似高職“零投檔”“吃不飽”的報道并不鮮見。
據2012年4月《中國教育報》報道:2011年福建省高職高專的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文科為325分、理科為220分,實際錄取時民辦高校降到文科275分、理科170分;這種錄取分數顯然已經失去選拔的意義。問題在于即使如此低的錄取分數,不少民辦高職高專都還完不成招生計劃。據招生結束時的統(tǒng)計,全省高職高專仍有招生計劃1萬人的額度未用完。
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其他省市。據有關統(tǒng)計:2011年,山東本??其浫÷蔬_87%,其中本科錄取率達44%,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但是,??疲ǜ呗殻┒鷧s有4萬余計劃落空,部分院校面臨無生可錄局面。當年,中國教育在線發(fā)布《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認為在高考生源持續(xù)下降的情況下,部分高校將因生源枯竭面臨生存挑戰(zhàn)
因此,在出現招生難題的關口,高職注冊入學應運而生,被視為“為緩解生源緊缺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也就不足為怪了。
除了政策出臺初衷,在高職注冊入學政策推行過程中,爭議與問題同樣伴隨始終。而這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的擔憂。
盡管高職院校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然而,習慣了傳統(tǒng)錄取方式的許多學生、家長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某中學校長直言,不設“門檻”的注冊入學都是學生家長“看不上”的學校。有學生家長認為這樣的學校根本沒有學習氛圍,不敢把孩子送過去。
這樣的學生能教嗎?英語、數學能聽懂嗎?專業(yè)知識能扎實、系統(tǒng)地領會嗎?專業(yè)實踐動手能力能有突出表現嗎?高職院校的一些教師們對于通過注冊入學招進來的學生也表示出了擔憂。
這些問題和擔憂并非杞人憂天。當真正面對這些學生進行施教時,高職教師們所面臨的問題層出不窮:上課聽不懂,不會記筆記;遲到、早退、曠課的多;考試時許多學生不能準時到考場,作弊的多,英語、數學不及格率高,優(yōu)分率低;上實踐課眼高手低,態(tài)度不端正;班級衛(wèi)生不打掃;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
事實上,由于“注冊入學”沒有先例可考,它們的教學標準基本脫胎于“統(tǒng)一招錄”的模式,不能體現這兩種生源的培養(yǎng)標準區(qū)分度?;谏鲜銮闆r,高職“注冊入學”的學生能否按時畢業(yè),畢業(yè)之后能否滿足社會所需,能否實現個人的長遠發(fā)展?的確令人擔憂。
在憧憬生源“盛宴”的同時,高職院校也把自己推到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南京一所民辦高職院校招生負責人曾表示,注冊入學是把“雙刃劍”。由于注冊入學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沒有了分數線的限制后,學校必須靠自己的實力來吸引學生,一些專業(yè)差、辦學實力差的院校,很可能出現乏人可招的局面,從而加速被淘汰?!皬哪撤N程度上來說,注冊入學的推進,也是在加速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的洗牌進程。”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的“檸檬市場效應”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高職實行“注冊入學”,也有人擔心是否會讓高職教育產生兩極分化,陷入“檸檬市場效應”?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早期實行高職“注冊入學”的高職院校多是面臨生源危機的民辦的及區(qū)域位置不好的高職公辦院校,而國家級、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多采用“自主招生”錄取與“統(tǒng)一錄取”的模式。同樣是上高職院校,費用一樣、文憑一樣,一個入學門檻很低、一個入學門檻很高;一個教學標準很低、一個教學標準很高,誰又能保證不會出現高職“注冊入學”的“檸檬市場效應”呢?
用實踐回應質疑
然而,辦法總比問題多,高職“注冊入學”的實踐回應了上述諸多爭議。
這樣的學校能上!江蘇省2011年就開始在26所高職院校推行注冊入學實踐,2012年36所、2013年52所、2014年這種錄取模式更是推廣到58所高職院校。從全國來看,實行高職“注冊入學”的省份也從江蘇、福建擴大到山東、陜西、河南、上海、江西、浙江等省市。
這樣的學生可教!關鍵是高職“注冊入學”教學標準要“另起爐灶”,“注冊入學”與“統(tǒng)一招錄”是兩種生源,在學習目標、學習能力、學習毅力等諸方面仍然具有明顯差異。不加區(qū)分就照搬照套“高職統(tǒng)一招錄”的教學標準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必然導致高職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下降。
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院長戴勇認為,應考慮對“注冊入學”與“統(tǒng)一招錄”兩種生源進行分班教學的策略:教學方案的設計會作出相應調整,實行不同的教學內容。因為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不能冒進地“一鍋端”。在觀察教學效果之后,采用比較保險的方式,謹慎地作出調整。這兩種生源的差異,不能妄下結論,還是應該通過實踐結果來檢驗。
這樣的學生也能順利畢業(yè)!從高職“注冊入學”近三年來的教學實踐來看,在一些高職院校,在相同或相近專業(yè)已經出現“注冊入學”學生的專業(yè)課程及格率甚至優(yōu)分率高于高職“統(tǒng)一招生”的學生現象。
為什么是這種結果呢?答案在于高職“注冊入學”的教學和考核的知識標準從一開始設計時就明顯低于高職“統(tǒng)一招生”的教學和考核知識標準,但技能標準則主要考核高職“注冊入學”學生的操作技能而不是智力技能。而操作技能恰恰是許多“注冊入學”學生的優(yōu)勢所在,只要操作技能考核沒有問題,畢業(yè)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對于注冊入學這把“雙刃劍”,許多高職院校也增強了市場意識、轉變了辦學觀念。蘇南一所民辦高職院校的負責人說,“注冊入學”確實是對不少高職院校的“生死考驗”?!叭绻恍枰呖汲煽?,好學校不會毫無原則地招人,肯定還會進行相應的測試,為保證教育質量,學生也不會很容易畢業(yè)。相反,差學校如果沒有任何門檻,‘寬進寬出’,對學生的吸引力反而會小?!彼f,“注冊入學”一旦實行,將很快淘汰一批學校,“必須辦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存活?!?/p>
對于人們擔憂的高職教育遭遇“檸檬市場效應”問題,實踐似乎也給出了答案。從推行“注冊入學”時間最早、規(guī)模較大的江蘇來看,高職院校主體的招生模式還是“統(tǒng)一招生”模式,再加上示范性高職院校采取的“自主招生”模式,在三五年時間內“注冊入學”難以撼動這種格局,不能改變高職主體生源結構,也不能全面顛覆高職主體的教學標準。當然,高職院校能否出現兩極分化,還要看未來政策的推行范圍與力度。
盡管如此,高職注冊入學依然面臨諸多尷尬,除了高職自身教育教學的不適應性,很大程度上也源于職業(yè)教育在整體教育體系中的弱勢地位。
有學者認為,高職院校遭遇“吃不飽”窘境的重大原因是觀念上的誤區(qū):上不了重點大學的上本科,上不了本科的上三本,上不了三本的讀高職。這是很多人對考生報考的一個基本理解。而這樣的觀念很大程度上源于現有高考招生錄取制度的設計。
由此,在許多考生和家長的心目中,上高職、上職校是差生的選擇,如果將來只能做“藍領”,那將和同班同學產生差距。此種心態(tài),也許是眾多應屆生放棄高職的重要原因?;诖耍S多低分考生寧愿選擇復讀再考,或者干脆放棄讀書直接走向社會,也不選擇通過注冊入學方式入讀高職院校。
從這個角度看,高職注冊入學不單單是錄取方式的變化,要化解人們對注冊入學的偏見的確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招生錄取方式的整體改革。
如何用好“注冊入學”
作為一項教育改革措施,高職注冊入學有著積極的一面,隨著高考改革《意見》出臺,作為一項重要改革措施,高職注冊入學將會進一步推廣。關鍵的問題,還在于如何趨利避害,讓這項政策惠及高職教育發(fā)展,有效提升高職教育吸引力。
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總結現有高職院校的實踐經驗,作為一項綜合性改革舉措,還要在制度的科學性、可行性上下工夫。而事實上,《意見》已經勾勒出來未來高職“注冊入學”的基本框架。
作為探索性的招生錄取方式,高職“注冊入學”有可能從傳統(tǒng)的高職“邊緣化”錄取模式一躍成為“主流”的錄取模式。這一點,主要源于高職注冊入學方式適應了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方式。
不同于普通高校學生,高職院校學生更注重技能的培養(yǎng),更加注重學生興趣、個性化發(fā)展,在業(yè)已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職業(yè)教育領域,技能型高考或在不遠的將來取代現有的高考模式。這有助于學生發(fā)現專業(yè)興趣方向,合理規(guī)劃學習及發(fā)展方向;同時也有助于減輕學生學習心理負擔,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另外,從各地高職“注冊入學”學生高考成績來看,高職注冊入學再參照高考成績已沒有多大意義?;诖?,有學者認為,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可以代替高考成績。這就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一大部分不想參加高考但想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學生的入學問題,他們可以通過高職“注冊入學”的通道,實現自己的上學夢。
但這是否意味著高職注冊入學沒有“門檻”?曾擔任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的胡金波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實行注冊入學并不是沒有門檻,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是每一個注冊入學的學生應該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熬唧w講,他應該完成高中階段規(guī)定的所有的學分要求,他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綜合實踐課都要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標?!?/p>
而據《中國教育報》報道,從高職注冊入學試點情況來看,由于高職高專院校層次多、區(qū)域分布廣,考生客觀上還存在著對學校類型和學校所處地域的不同選擇,因此還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注冊入學”標準。這個標準必須體現出“區(qū)分度”和“公信度”,才能公平地保障每個考生享有依法受教育的權利,才能維護公平、公正的高校招生原則,才能讓社會認同并接受,從而使這種招生能夠有序進行。
從實際情況看,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代替高考成績作為高職“注冊入學”基本條件,這屬于“公信度”考核,能證明這些學生具備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條件。這要比低得可憐的高考成績更具有廣泛代表性。畢竟統(tǒng)一高考更多是為選拔精英人才而設計的,高職教育是典型的大眾化教育,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更有代表性。而高職面向中職的注冊入學,可參考中職學生在校期間的初級、中級技工考核成績及證書作為“公信度”考核。初級、中級技工考核本身就包括“應知應會”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專業(yè)實踐的雙面考核。
而在一些學者看來,這一考核模式也可能取代現有的示范性高職“自主招生”模式,因為對于學生來講,它畢竟少了一次知識性選拔的折騰。示范性高校在招生時可以對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的某些科目提出等級性標準要求、非示范性高職只要求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的所有科目達到合格標準就可以,節(jié)約了選拔時間和成本。
另一方面,職業(yè)技能測試將成為高職注冊入學實現“區(qū)分度”標準的重要選拔依據。比如:高職面向中職的注冊入學,可以中職學生參加的國家級、省級、市級技能大賽獲獎作為主要選拔條件,這類大賽成績具有較強的“區(qū)分度”,可以證明這些中職學生具有被培養(yǎng)為技師、高級技工的實力和潛力;同時也可以借鑒“對口單招模式”的技能考核模式來考核中職學生的職業(yè)技能。許多省、區(qū)、市的面向中職的“對口單招模式”的技能考核已運行多年,趨于成熟。
高職面向普通高中的注冊入學,其職業(yè)技能測試比中職可能要復雜一些。主要問題是這種職業(yè)技能測試是由高職院校自己組織考核,還是由?。ɑ蚴校┙逃鞴懿块T按照高職招生大類統(tǒng)一命題、然后參照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模式統(tǒng)一組織考核。前者更有針對性、后者更有可比性。
剛剛公布的上海市新高考方案提出:從2017年起,在上海市??茖哟我婪ㄗ灾髡猩校咧猩鷳獏⒓訄罂紝W校組織的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而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則提出:報考有職業(yè)技能要求的高職提前招生,需按要求參加職業(yè)技能考試。省統(tǒng)一組織職業(yè)技能考試,每年1次。職業(yè)技能考試共分17個大類,考生可以自主選報1~2個類別;各類別考試分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兩部分,職業(yè)素養(yǎng)基本要求體現在其中,成績滿分300分;同一大類考生可參加2次考試,成績2年有效。
顯而易見,有了合理的“入學標準”,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將更加務實、目標更加明確。未來的示范性高職院校和非示范性高職院校中的國家級、省級重點建設專業(yè)及特色專業(yè)“注冊入學”的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標準應定位于技術型的,突出智力技能的人才培養(yǎng)標準,非示范性高職院校中的非重點、非特色專業(yè)“注冊入學” 的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標準應定位于技能型的,突出操作技能的人才培養(yǎng)標準,從而使二者差別化和各具特色化。
當然,要做好高職注冊入學工作,除了頂層制度設計,還要做好細節(jié)操作工作。比如在教學上,高職“注冊入學”教學標準要趨向降低知識標準、拔高操作技能標準。在數學、英語教學上采取分層教學,降低知識難度;在專業(yè)基礎知識及專業(yè)知識學習上把與職業(yè)領域更為接近的程序性知識尤其是“實踐的知識”放在優(yōu)先位置。
同時“注冊入學”本身的管理也應完善。入口應加強“職業(yè)技能”的選拔,讓學習技能需求更迫切的學生通過“注冊入學”通道進入高職院校;出口將抬高畢業(yè)門檻,高職“注冊入學”的知識標準和技能標準不全部由學校說了算,應由省教育廳來組織或委托第三方權威部門,選擇一到兩門課程,設計考核標準并實施考核,最后根據考核結果把那些明顯達不到畢業(yè)要求的高職“注冊入學”學生頒發(fā)結業(yè)證書,從而能夠更好保證“注冊入學”的教學質量,對社會負責、對用人單位負責、對學校負責、對學生及家長負責。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許多專家主張把高職“注冊入學寬進嚴出“市場法則”權利交給教師。教師是保證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主要承擔者,高職院校在“注冊入學”的大趨勢下,要嚴把人才質量培養(yǎng)標準。把高職教師職稱評定、業(yè)績評定與學生的成績脫鉤,尤其是把學生對教師評判的所謂“一票否決制”徹底改正過來,這樣教師才敢于嚴格要求學生。實際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判尤其是教師集體對學生集體的評判是比較公正的。
實行“注冊入學”的美國社區(qū)學院,由于學校堅持質量優(yōu)先原則,學生的成績與教師的考績基本不掛鉤,這讓教師很放得開,敢于對學生嚴要求。如果平時不認真學習,大學生如期畢業(yè)并非易事。
此外,高職“注冊入學”招生模式還要引入市場化競爭。這種市場化競爭的主要精髓是擴大學生、高校雙向選擇權,把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忌蓤罂级嗨咝#⒖赏瑫r被多所高校擬錄取,考生選擇確認一所錄取高校。正如學者所言:有競爭就會有優(yōu)勝劣汰,淘汰、壓減一批規(guī)模小、質量差、生源不足的高職院校勢在必行。與此同時,整合高職教學資源,辦好一批有品牌、規(guī)模大、質量好的高職院校至關重要。將這類有品牌效應的高職院校做大做強,培養(yǎng)更多實用型高技能人才,既是市場的要求,也是當務之急。
說到底,注冊入學只是招生錄取方式的變革,決定高職教育出路的還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高職注冊入學是機遇,還是挑戰(zhàn)?答案并不難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