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庫工程建成后,要根據(jù)各種標準的洪水過程線進行洪水調節(jié)計算,以確定汛期控制運用的原則、方法及措施。要對原設計洪水(也包括校核洪水,可能最大洪水等)進行校核計算。做好水庫控制運用工作,可以在保證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水庫潛力,合理地安排蓄泄關系和重迭使用調洪庫容與興利庫容,發(fā)揮原設計更大的效益;提高天然徑流的利用程度,合理分配水量,解決水利部門間的矛盾。
關鍵詞:水庫控制運用;工程安全;洪水調節(jié);
中圖分類號:TV6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7-00-01
做好水庫控制運用工作,可以在保證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水庫潛力,合理地安排蓄泄關系和重迭使用調洪庫容與興利庫容,發(fā)揮原設計更大的效益;提高天然徑流的利用程度,合理分配水量,解決水利部門間的矛盾;提高對水庫運行的預見性,可避免可能遭到的損失,達到興利除害,調洪錯峰的目的。
水庫建成后,要根據(jù)各種標準的洪水過程線進行洪水調節(jié)計算,以確定汛期控制運用的原則、方法及措施。因此要對原設計洪水(也包括校核洪水,可能最大洪水等)進行校核計算。目前對設計洪水的校核主要有兩個內容:
(1)由于水庫設計階段設計洪水皆采用壩址洪水資料統(tǒng)計而得,所以要進行水庫入庫洪水的改正;(2)由于建庫后,洪水資料仍不斷增加,因此要把新增加的洪水值補入建庫前的統(tǒng)計系列,重新計算各種頻率的洪水值。
一、壩址洪水與入庫洪水的換算方法
建庫后,一部分河段被淹沒成為水庫,匯流時間縮短。水庫周邊至原河槽周邊之間的坡地已成為水面,直接承受降雨。由于匯流條件的改變,一般來說,同樣的降雨,建庫后求得的洪峰值要比建庫前壩址洪峰要大,漲水段水量集中,洪量增加,洪水歷時縮短,洪峰出現(xiàn)時間提前。如長江支流上的蒲圻、偏窗子、丹江口等水庫,入庫洪水的洪峰可比壩址斷面的大15~35%;峽谷式的山區(qū)水庫,兩者相差較小,如烏江渡相差約5%左右。所以這些特性的改變,與庫區(qū)水深、回水長度占壩址以上河道長度的比例、庫區(qū)水面面積占壩址以上集水面積的比例成正比關系。此外,與降雨中心位置也有關系,降雨中心在回水區(qū)的,洪水特性改變就大一些,降雨中心愈往上移,洪水的特性的改變就相對地減小。當然也有的不完全符合上述一般規(guī)律,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加以分析。
入庫洪水與壩址洪水的差別也與不同型式水庫有關,對峽谷型水庫,河床下切很深,河道槽蓄量較小,河道比降較陡,使得洪水沿程傳播較快,洪水波沿程的變化不大,入庫洪峰流量與壩址洪峰流量差別較小,洪量更沒有多大差別;對于河床式水庫,庫區(qū)天然河道位于盆地和淺丘地帶,河道比降平緩,高水時期易于漫灘,滯洪能力較大,則入庫洪水與壩址洪水一般差別較大。
因此,重要的水庫必須研究入庫洪水和壩址洪水的關系,以便將壩址洪水資料轉換成入庫洪水后進行洪水調節(jié)計算。常見的轉換方法有以下三種:
(一)當入庫站控制集水面積較大,建庫前后均有同期觀測資料時,可分別建立建庫前的入庫站洪峰流量與壩址洪峰流量相關關系,和建庫后的入庫站洪峰流量與入庫洪峰流量相關關系。因為入庫站洪峰流量建庫前后匯流條件沒有變化,故可通過上述二條相關線找出壩址洪峰流量與入庫洪峰流量的關系。
(二)有時水庫在庫尾附近建庫前沒有水文站,或上游有站但控制面積太小,不足以建立入庫站洪峰與壩址洪峰之間的關系,這時可分別建立建庫前壩址洪水的峰、量關系,和建庫后入庫洪水的峰、量關系。由于長時段的洪量在建庫前、后變化不大,故可利用以上兩種相關線推求入庫洪峰與壩址洪峰的關系。
(3)如以上相關關系不太理想、誤差較大時,還可以利用相同的暴雨資料,采用建庫前、后不同的單位線,參見第三章第五節(jié),分別求出壩址與入庫洪水過程線,然后建立它們的關系。
以上三種轉換方法,都得要知道建庫后的入庫洪水(或單位線)。建庫后入庫洪水的推算比較復雜,方法也很多。本書介紹常用的水量平衡法,即建庫后根據(jù)某次降雨水庫蓄水、泄水等變化,利用各時段水量平衡方法,倒推出本次降雨產(chǎn)生的入庫洪水進程線。
表1為某水庫的壩址洪峰、洪量與相應入庫洪峰、洪量計算成果比較表
用兩種洪水進程線對該水庫進行調洪演算,得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見,雖然兩者洪峰相差較大,但洪量隨時段長趨向相等,而本水庫防洪庫容大,致使調洪結果差別不是很大。
兩種調洪方案比較表
二、設計洪水的校核
有的水庫在建庫前計算設計洪水所采用的資料較短,而建庫后洪水資料逐年增加,特別是建庫后發(fā)生了較大洪水時,必須及時將此洪水加入系列,重新計算。當然并不是每一年要重新計算一次,一般是中、小洪水過幾年校正一次,較大洪水過后應立即校正。所以在水庫運行階段,是要經(jīng)常地進行洪水分析與計算的。最后還要指出,新加入系列的資料與歷史資料必須統(tǒng)一換算成壩址或入庫洪水才能計算,具體換算可參考上面介紹的方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