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時,老師給我們講“仁義禮智信”。什么是“仁”?就是友愛、互助、同情;什么是“義”?就是正義……我聽完,覺得奇怪,這還用講嗎?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嘛。那時,“國學”一詞尚未風行,但老師說這是大學問,要認真體會。我被老師的話嚇住了,再不敢出聲。
這幾天,我看到一個故事。武則天時期,御史大夫趙師韞在驛館中被害,兇手徐元慶投案自首。按常理,兇手抵罪即可結案,但徐元慶稱,當年趙師韞做地方官時,處死了自己的父親。自己為報父仇,隱姓埋名,一直在找機會殺掉趙師韞。現(xiàn)在已達目的,雖死無憾。
這事該怎么辦?具有高中水平的人憑見識也能給出答案:檢點一下當時趙師韞為何殺徐父。如果徐父罪證確鑿,趙師韞是依法行事,那么徐元慶就是惡意報復,必須抵罪;如果徐父是被趙師韞枉殺,徐元慶應先找更高一級的政府投訴。當然,若官官相護,令其申訴無門,以致其破釜沉舟,鋌而走險,從人情角度,法律應有回旋,可少判幾年,或給個緩刑。要是皇帝想借此表明自己深明大義,亦可考慮特赦,反正皇帝有這個權力。
但在當時,這個問題卻把武則天及其群臣難住了?!靶ⅰ保欠擅魑囊?guī)定的,不像現(xiàn)在“是應盡的義務”,而是必須遵守的條例。徐元慶隱忍數(shù)年,為父報仇,這是大孝子啊!但他畢竟又殺了朝廷命官,按律也該受懲罰。于是朝廷上下展開大討論,甚至一度達成赦免徐元慶的共識,以鼓勵民眾“盡孝道”。此時,陳子昂寫了篇《復仇議》,提到“今儻義元慶之節(jié),廢國之刑,將為后圖,政必多難;則元慶之罪,不可廢也”“元慶之所以仁高振古,義伏當時,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釋元慶之罪以利其生,是奪其德而虧其義;非所謂殺身成仁,全死無生之節(jié)也。如臣等所見,謂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閭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按照陳子昂的意見,先殺了徐元慶以正國法,后詔令天下,表揚他的孝心。一幫高級知識分子們熱烈贊同陳子昂,于是傻呵呵地照辦了。后來,柳宗元發(fā)現(xiàn)不對勁,寫了篇《駁復仇議》,慷慨激昂,娓娓道來,內容略同于我上面提到的高中水平的人應具備的思維。
我在網上搜索“徐元慶”,搜到幾篇論文,分別為《法律與復仇的歷史糾纏——從古代文本透視中國法律文化傳統(tǒng)》《春秋決獄與原心定罪》《中國傳統(tǒng)“倫理法”之檢討》等,這樣的論文還有很多,都是研究徐元慶故事的。不是說徐元慶不能研究,我總覺得我們的歷史負累太多。據(jù)說,我們的社會科學在世界上很落后,我想,最大原因乃是我們總在糾纏于常識。人類之所以進步,在于他們逐漸把一些“大學問”融入日常生活里,成為人所共知的常識,然后不再饒舌。如果過了幾千年,還拿已成常識的東西一驚一乍,將其神圣化、神秘化,乃至奉為所謂“國學”去頂禮膜拜,你還能有什么盼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