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5日,一篇題為《北京文人墨客的皇權(quán)意識和中心話語情結(jié)》的文章被眾多文藝界人士轉(zhuǎn)發(fā)和評論。該文長達3萬余字,幾乎批判了當今中國文壇聲名煊赫的北京或具有北京背景的文人,平靜許久的文壇一時波瀾乍起。
有人認為該文章作者李劼不曲隨不茍同,犀利敢言,痛快淋漓地為中國文人診了一把脈,治了一回?。挥腥苏J為這僅代表李劼個人觀點,寫得挺有意思,茶余飯后可以讀一讀,但別太當真;有人認為這篇文章主觀意識太濃,而且有些例證揭露了個人隱私,是令人厭惡的行為,各界聲援、質(zhì)疑聲不斷。
其實,這是李劼十一年前的一篇文章。對于舊作重被提起并引起轟動,李劼對媒體說:“十多年前李劼眼里的北京文化景觀如此,十多年后依然如故。這不是李劼沒長進,而是那個景觀沒變化;也不是我太有先見之明,而是我看到的人物太不爭氣?!?/p>
【素材點撥】這個社會無論人還是事都需要批判,只要這種批判有助于進步,能引起共鳴,那么這種批判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有時候,批判是善意的提醒,是向好的本意,一個社會或一個群體的進步需要這種校正的聲音。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對這個社會所做出的一些貢獻。但批判應該有所區(qū)分,不能僅從唯一一個角度或觀點出發(fā),做出太絕對的判斷和結(jié)論,就像李劼批評北京文人墨客一樣,這顯然不夠準確,有失公允,明顯偏頗。
【適用文題】特立獨行的作家、批判思考的能力、校正社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