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在北京發(fā)生“反日游行”時,我去了游行的現(xiàn)場。游行本身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激烈。雖然大家異口同聲地高呼反日的口號,然而參加的人們既沒有引發(fā)暴動,也沒有讓人感到現(xiàn)場很不安全。
而整個游行中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參加游行的很多人,都拿著數(shù)碼相機拍攝游行的過程。他們手中拿的數(shù)碼相機,要么是佳能要么是索尼,總之都是日本的品牌。
人們高舉著一只手大喊“反日”,而用另一只手拿著日本產(chǎn)的數(shù)碼相機進行拍攝。沒錯,這里也能看到中國式的雙重標準,或者說,也存在著關于”反日”的自相矛盾。
如果你直接問中國人“是否喜歡日本”,恐怕很少有人能毫不含糊地說“喜歡”。然而,日本產(chǎn)品和日本文化,對于中國人而言已經(jīng)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很難割離出去。
中國孩子們從小看著日本動畫片長大;長輩們閱讀過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學生們讀村上春樹或東野圭吾的小說讀得入迷;而等到手里有了錢,就大量購買日本制造的電子產(chǎn)品。
提到足球亞洲杯,肯定會有很多讀者回想起2004年在中國舉辦的那次比賽。在賽場上,中國球迷要么對日本隊的選手們喝倒彩,要么朝著日本球迷扔飲料瓶,舉止極為粗暴惡劣。
不過,雖然有中國球迷向日本隊員喝倒彩,但在今天,也有“知日”并友好的人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兩者都真實存在于當今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