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大觀。古詩詞以其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而不衰,流芳百世,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中華民族在詩的造詣上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媲美的,因而中國古詩詞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葩,以其獨特的形式放射著燦爛的光芒。
古詩詞雖是滄海中之一粟,但在現(xiàn)實學習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因此,語文教育要做到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積極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通過誦讀、鑒賞古詩詞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進行品德教育,讓他們成為新時代的文化人。
因此,重視古詩詞的教育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作用。
一 積淀文化底蘊,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古詩詞所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是傳承千年民族精神的積淀。要在未來的接班人心中積淀文化,最佳的方法是選擇學習古詩詞。中國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但是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當代的中學生不知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卻知道“妹妹坐船頭,哥哥岸上走”。不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何等人物,卻知道成龍、趙薇、劉德華。理想不再是文學家、科學家、哲學家,而是成為影視明星,一夜間大紅大紫。當然作為現(xiàn)代中學生,這些想法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運用現(xiàn)代信息培養(yǎng)出來的這些學生,能否接受當今世界的挑戰(zhàn)呢?英國人自豪,是因為他們有莎士比亞;法國人自豪,是因為他們有巴爾扎克;俄羅斯人自豪,是因為他們有列夫·托爾斯泰;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文學泰斗,但我們因此而自豪嗎?或許正因為如此,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徐葆耕教授才這樣說:“人文教育的欠缺,會出現(xiàn)兩種畸形人:只懂技術(shù)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學的‘邊緣人’”,這也正是現(xiàn)代教育的悲哀之處。要培養(yǎng)具有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的現(xiàn)代中國人,我們還應(yīng)從中學生抓起,因為他們正處于一個特殊時期。如果教育及時,他們才能成長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因為他們心靈的成熟需要文化的土壤,而中國古詩詞才是這塊沃田厚土,它們是積淀文化的熱土。
二 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詮釋和意義,新時代我們把干好本職工作詮釋為愛國。其實,愛國主義是一種情懷,一種心靈的震撼。這種情懷,這種震撼就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祖國人民的深深的愛。如果沒有這種愛,同胞們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嗎?能拋頭顱,灑熱血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當今國際形勢復(fù)雜多變,我們的未來接班人更要有一顆愛國之心,這種愛國之心不僅是我們平時的說教,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陶冶。中國古詩詞就具有這種偉大的魅力。我國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就是它所反映的鄉(xiāng)國情懷,大量的作品表現(xiàn)了對鄉(xiāng)土的眷戀,對國家的執(zhí)著深情。在我國的詩文里,對于故土、故國的思念,贊嘆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屈原忠而見疑、忠而見棄的悲憤之情,被后代文化引以為忠君愛國的典范。他那雖九死而不悔,上下求索的精神,被反復(fù)詠嘆。國家危難之際,文學中的愛國情懷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杜甫在安史之亂中所作的大量詩歌,系念朝廷安危與關(guān)懷民生疾苦,可以說是動地歌吟,感動千古。宋代特別是南宋,國家受到外族壓迫的處境,更促使愛國作品大量涌現(xiàn)。
在古詩詞中所體現(xiàn)的這種愛國情懷是民族自尊、自信、自愛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礎(chǔ),是一種寶貴的民族情懷。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通過學習古詩詞里所體現(xiàn)的古人所具有的這種民族情懷,深刻領(lǐng)會,會增強其對祖國、對民族更加強烈的愛。
三 塑造個性,陶冶情操
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教育不再是千篇一律,不再是追求“模型”,而是注重個性培養(yǎng)。中國古詩詞的這些作者都是時代的驕子,他們的詩作傳唱千年不衰,他們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更是流芳百世,成為每個中華兒女所敬佩的榜樣。
四 了解歷史
詩,并不是憑空而出的,它也是詩人對當時時代情況的綜合反映,更何況有“藝術(shù)為政治服務(wù)”之說,也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之理論。其實,一個人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了解多少,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就有多深厚?;蛟S,有人會說了解歷史有歷史教科書就夠了,但“文史不分家”。正因為如此,通過朗讀詩歌讀者所感受到的歷史,才是刻骨銘心的,因為這樣的歷史有真實的人物充當了一定的角色。就像杜甫的詩作,杜甫在我國詩歌史上有“詩圣”之美稱,由于寫實,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我認為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文化底蘊的積淀,歸根結(jié)底說穿了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感知,這種感知不管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它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一個民族的文化?;蛟S,人們認為歷史靠史學家去研究就行了,何必要讓文學家奢談呢?歷史有歷史教科書就夠了,何必談詩歌呢?但純粹的歷史是一種客觀事實,文學中的歷史才是文化的源泉,它融入了詩人的情感。這樣的歷史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五 品評作者,凈化心靈
古詩詞能影響、激勵一代代的有志青年,無論是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還是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不僅是作者閃耀的思想,而且是其獨特的審美視角。詩作一般反映作者的個性特征和寫作特點,如人們這樣評價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就反映了其作品的獨特審美視角。學習古詩,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