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湖北省宜昌市天問學校小學部教師
教師專業(yè)成長,對于教育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對于一所學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教師發(fā)展了,才能帶來孩子的發(fā)展,從而推動學校的發(fā)展。在天問小學,老師們正飛速成長著,這種成長的飛躍帶給我們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新思考。
在三年前的那次家長會上,我們全校老師都覺得不太可能的事情,居然順利發(fā)生了。
之前的方案是這樣的:為了讓家長明白孩子們是有無限潛力的,我們事先準備好題目,由家長現(xiàn)場抽簽,抽題目和孩子的名字。被抽到的孩子,如果是低年級,就現(xiàn)場編一個童話故事講給大家聽,高年級則現(xiàn)場口述作文。這個家長會方案一出來,老師們直搖頭,嘴里只有三個字:“不可能!”是呀,怎么可能?每個班都有那么一些基礎薄弱的孩子,一直以來,他們把自己隱藏著,像躲貓貓一樣躲避著,不愿意思考,更不敢站在臺上說話?,F(xiàn)在,這樣的孩子一旦被抽到,現(xiàn)場編故事?現(xiàn)場說作文?怎么可能!
但,他們真的成功了!在一個多月的練習里,孩子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細胞,努力地說起來。在最后的家長會上,不管誰被抽中,他們真的可以開口。雖然編寫的內容有強弱之分,但,他們真的開口了!當著全班三十多名家長的面,現(xiàn)場!
那次,家長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原來是很棒的;老師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真的可以做到!
從那次以后,老師們敢慢慢放手了!
班級文化首當其沖成了孩子們的主陣地,他們做起了“自己的版塊兒”。以前老師做的中規(guī)中矩,現(xiàn)在孩子們做的,雖然有點亂,但很豐富!“兵器大展臺”、“鵬飛工作室”、“黃祥和專利墻”、“洋洋漫畫屋”……教室里變得沒有以前整齊了,但,孩子們卻越來越喜歡了。
老師們的觀念,也在孩子們的變化中默默轉變著。老師們發(fā)現(xiàn),原來很多事情都可以交給孩子們去做,他們需要這個鍛煉的平臺。
于是,就有了學生中心競聘,競聘的孩子們自己制作海報,自己到各班進行巡回演說,自己用語言和行動拉選票、自己承諾上崗。有了“天問小導游”,由學生志愿者組成導游團隊,為每次到校參觀的客人們介紹學校文化和班級文化,并大方地與客人交流。有了“天問小講壇”,孩子們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景物、書籍等,制作成PPT,講給全校感興趣的孩子們聽。由想講的孩子自愿申報,成為主講人,與他的伙伴團隊一起建立互動式講壇;由海報團隊制作海報;由技術團隊制作門票;由宣傳團隊介紹推出;由感興趣的孩子自愿參與傾聽與互動。
孩子們現(xiàn)在真的行了,在學校里什么事都會做了!這下子,校內的平臺不夠了。老師們開始聯(lián)系校外資源。資源從哪兒來?從家長身上來。一整個班的孩子坐車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來到家長的茶園里采茶,參觀茶葉的整個制作過程,一去就是一整天。這在之前的三年,大家從沒做過!一整個年級的孩子們坐火車“跟著課本游湖南”,徜徉在洞庭湖畔、橘子洲頭,一去就是三天,這在之前的三年,大家從沒試過!所有六年級的畢業(yè)生坐動車來到美麗的湖濱城市青島,參加讓他們終生難忘的畢業(yè)旅行,與自己即將分離的伙伴們共同經歷人生的第一次單獨遠游,一去就是七天,這在之前的三年,大家從沒想過……
孩子們的成長太快了!他們的每一次成長,每一個進步,都給老師們帶來了無形的壓力與動力,促使老師們不斷地挖掘資源、尋找平臺,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老師也跟著迅速成長起來了!
現(xiàn)任六年級(1)班班主任的楊軍老師,此時正在跟班上的孩子們一起打羽毛球。羽毛球是他的強項,他受過專業(yè)訓練。這段時間,每天放學后,他就會帶著孩子們在學校球場上“干一場”,就像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一樣,老師用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擴充孩子的課余世界,從而改變孩子們的生活甚至人生。楊老師是孩子們的“楊大哥”,他不僅每天帶著孩子們打球,打出了好些個“種子選手”,還帶著孩子們出書,放手讓孩子們選稿、編輯、做封面設計,甚至包括宣傳義賣……當他們班的孩子在參觀學校的客人面前大方自信地推薦自己班級出版的小說時,客人們無不驚嘆,無不稱贊。
只是人們并不知道,就在一年前的一個下午,校長王昌勝的辦公室里坐滿了家長,他們只有一個要求:換老師。他們說,班主任楊老師不作為,對孩子們無原則放松,班級管理非常松散,許多孩子一心想玩兒,而老師對此不管不問,不知道老師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家長們已經不是第一次來找王校長了。楊老師是這學期剛來任教的新老師,對于他的情況,學校并不完全了解。行政會上,中層管理者們專門針對楊老師的情況討論,一個一個地說自己的想法,語言中無不透露著擔憂和疑慮。是的,班級松散,沒有凝聚力,這些情況大家有目共睹。是時候跟楊老師好好談一談了。
談過之后,情況仍沒有太多好轉。學期結束時,學校中層一致認為這個班的確該換班主任了。
但楊老師說:“我用了半年的時間,了解了這個班,并與所有的孩子和家長磨合了。所以,請學校再給我點時間,讓我繼續(xù)做這個班的班主任,我有信心把班帶好!”
學校行政方并不了解楊老師的能力與水平,但他們還是選擇了相信他,并一如繼往地支持他。
第二學期開學了,楊老師開始大顯身手了!
先是改革班委制度。班上原先一共只有幾個班干部,楊老師說,這樣怎么行?班級是大家的!于是,他們班上開始試行“部委制”,將班級事務分成許多部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一個班級小社會就這樣形成了。而楊老師呢?楊老師不像老師了,他成了孩子們的“楊大哥”,天天和孩子們一起玩兒,一起游戲、打球、活動。接下來,他帶著孩子們共同建設班級文化,包括“你的需要我來幫”等墻貼文化、走出校門的“茶園之旅”茶文化,還有給孩子們提供展示平臺的“書籍文化”。家長會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孩子們自己策劃、主持;課堂里,每一個知識點都由孩子們在組內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升旗儀式上,每一次講話都是孩子們自己準備、排練、展示……一放手,孩子們的潛力被快速激發(fā)出來,再加上老師細致的指導,很快,所有的孩子們都動起來了,忙起來了。班級活了!
現(xiàn)在,六(1)班的孩子們越來越優(yōu)秀,六(1)班的楊老師越來越輕松,六(1)班的家長們越來越信任……
于是我們有了這樣的感悟:不僅孩子的成長有自己的花期,老師的成長也是需要等待的。
有一次,老師們聊到這樣一個話題:這幾年來,是什么促進了我們自己的成長?有的老師說,是學校請來的專家們,他們走進課堂聆聽與指導,深入教研活動對話與交流,一次一次地給我們帶來切實有效的幫助,這些深入一線的“專業(yè)引領”讓我們得到了快速成長;有的老師說,是我們每個月都寫、堅持寫了三年的“自我反思”,剛開始很不情愿,也實在不知道有什么可寫,但三年之后,我們無論是在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上,還是在對教育的敏感度上,都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而我呢?誠然,這些方面對我都有很大促進,但細細想來,讓我提升最快的,就是游學訪學。
第一次游學是在濟南的一所名校,那還是我第一次獨自出遠門。在那幾天時間里,我進行了兩次經驗分享。一次,是精心制作了PPT,站在學校的會議室里,面對所有的老師,分享我校的教研新方式;一次,是跟學??蒲刑幍睦蠋焸冊谝黄鹈鎸γ娴亟涣?,我被問到了許多關于改革教研方式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校剛剛面臨過、實踐過、解決過的。在這樣的場合,我需要不斷在腦海中搜索素材、整理語言,然后條理清楚地講給同行們聽。應該說,這樣看似輕松的分享,實際上比作好了準備的臺上分享挑戰(zhàn)更大。
后來,我們經常到其他兄弟學校游學訪學,既到過北京市中關村第四小學、山東省青島市福州路小學等名校,也到過比較偏遠的一些鄉(xiāng)村小學。一方面,在游學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兄弟學校好的經驗和做法,給自己的視野和思維帶來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也是更令我受益匪淺的,就是在游學分享過程中的現(xiàn)場反思,使我得到了梳理自己思路和經驗的機會。在梳理時,我會在他人的贊嘆聲中,為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感到詫異——沒想到我也可以做得這么好,沒想到這些我早已習以為常的、在我看來毫不起眼的事情,卻正是值得一直堅持下去的。我也會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時不時地得到許多靈感,讓我一下子頓悟,原來有些事情可以這么做,有些事情這樣做背后的道理就在這里……
自我反思、專家引領、同伴互助……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途徑有很多,而對于個體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興奮點,讓自己得到更自然、更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