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太原理工大學加強焊接本科生實踐能力提升計劃為例,針對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焊接結構課程實踐教學實際出發(fā),以傳統(tǒng)教學方法為主,融合多媒體及知識共享等教學理念,構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結構學+焊接生產與裝備-頂崗實習(焊接工裝課程設計)”的焊接結構類教學新模式,為培養(yǎng)有工程素養(yǎng)且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焊接人才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計劃;焊接結構;實踐教學
《焊接結構》課程是焊接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yè)主干課程。然而,在我國大部分《焊接結構》的教學模式中,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不清晰,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沿襲傳統(tǒng),由此產生了學生工程能力不足,而企業(yè)急需的具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焊接結構人才匱乏的局面[1,2,3,4]?!逗附咏Y構》課改勢在必行,使得學生工程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得以快速提升以滿足卓越工程師和工程認證計劃的實施。
許多學校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焊接結構類課程教學,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教學設計上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多樣化,采用問題驅動法、案例互動法、探索發(fā)現(xiàn)法、情景教學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法[3,5,6,7,8],重點采用問題驅動法和案例互動法,注重學生工程綜合能力的提升。強化焊接本科生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必須改革以往“焊接結構學-焊接工裝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構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結構學+焊接生產與裝備-頂崗實習(焊接工裝課程設計)”的焊接結構類教學新模式。
1.存在的問題
國內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焊接方向先后開設了“焊接結構學”、“焊接生產與裝備”、“焊接結構課程設計”、“工程模型制作”等一系列焊接結構設計制造專業(yè)課程,但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還存在明顯不足,致使畢業(yè)生工程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薄弱,不能滿足我國焊接工業(yè)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教學和實踐脫節(jié),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的講解,實踐教學內容不足。
(2)授課方式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型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缺乏互動式的討論和雙向式的交流。
(3)課程銜接脫節(jié),各專業(yè)課之間沒有銜接,缺乏系統(tǒng)性,無法一體化進行教學。
(4)考核方式陳舊,多數高校的焊接結構課程仍然是期末筆試一卷定“終身”的考核方式,評價方法單一。
(5)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薄弱,實踐教學缺乏深入性和實際價值。
2.焊接結構類實踐教學的改革主要措施
焊接結構實踐教學主要是以產業(yè)需求為指引、以科研進展為需求,最終是以行業(yè)實踐為指導。構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結構學+焊接生產與裝備-頂崗實習(焊接工裝課程設計)”教學模式,在第五、六、七學期開設使這些課程相互銜接且統(tǒng)一。
2.1學生素養(yǎng)提升方法
為了實施卓越工程師對焊接結構學進行了教學改革,主要是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素養(yǎng)進行的,圖一為太原理工大學為提高學生焊接工程結構素養(yǎng)所提供的軟硬件設施。
硬件設施主要包括:學校機電平臺、學校材料平臺、焊接實驗室、企業(yè)平臺和與之匹配的師資。學校機械實驗室為國家級實驗室,電器和材料實驗室為山西省實驗室,這些實驗設施和試驗人員為學生焊接結構類教學、試驗提供了物質保障。焊接實驗室開設了結構類和創(chuàng)新類試驗為焊接結構類教學的基礎性試驗。企業(yè)平臺為其提供了真刀真槍的應用性實踐性。學校注重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歷、滿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yǎng)要求的高水平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軟件設施主要包括:與焊接相關的工藝軟件、原理軟件、數據庫,機電相關設計軟件和知識共享平臺。與焊接相關的工藝軟件、原理軟件、數據庫為焊接類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機電相關設計軟件為焊接工裝設計提供了便利條件。其中知識共享平臺為學生提高焊接結構類知識提供了平臺,知識共享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對學生潛移默化進行影響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共享可以不斷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程度,提高青年教師和學生的素質[9,10]。
2.2學生焊接結構素養(yǎng)提升評價改革
圖二為學生素質焊接結構課程評價圖,提升標準主要包括三方面,學生焊接結構素養(yǎng)提升評價包括教學質量評估、考核主體多元化和考核客體形式多樣化。教學質量評估既是學校、教師和實習工廠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和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改革焊接結構類課程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就是要改革專業(yè)課程以理論考試定成績的考核辦法,增加對實踐能力的考核比例,同時建立反饋機制。考核主體和客體形式多元化。為全面地考察學生的職業(yè)技能,評價學生的主體應包括授課教師、企業(yè)技術指導人員,還應該包含學生本人。建立以專業(yè)任課教師、企業(yè)實踐指導教師評價為主,其它評價主體為輔的機制,全面考察學生“稱職”情況,以評定學習成績的高低。
結論
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焊接結構課程的教學計劃,建立了以傳統(tǒng)教學為主,多種教學方法共同提升教學效果的創(chuàng)新模式,強化了焊接方向本科生的基礎知識和多方面的技能訓練,提高了焊接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了學生對焊接結構類課程實踐教學教改實施效果的反饋信息。問卷調查涉及學生對硬件設施、軟件設施、評價模式校改效果總體評價等17個問題,并采用了無記名的方式,收回問卷96份。在學生認同度調查數據中,93%的學生對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認同,7%的學生基本認同,他們一致認為“工程模型制作-焊接結構學+焊接生產與裝備-頂崗實習(焊接工裝課程設計)”教學模式對于提高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應用能力給予了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李炎鋒,薛素鐸,杜修力.卓越工程師計劃背景下青年教師工程素質的培養(yǎng).中國大學教育,2013(4):77-79
[2]吳其勝,張長森,焦寶祥,鄧育新,徐鳳廣,劉濤.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化工高等教育,2012(3):14-17
[3]盧慶華.焊接結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中國冶金教育,32-34
[4]史耀武.我國高等焊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狀況與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焊接,2002(12):16-18.
[5]王建勛,宋學平,鄭復曉.項目引導、任務驅動型課程及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焊接結構生產》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1(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