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來一次巴黎,你就會愛上她,終身魂牽夢繞。這是多少青年時代曾浪蕩在巴黎的作家、詩人和藝術家的慨嘆。看得多了,多少會一點不以為然,你會有所不甘,想有所反抗,但很不幸,不管你有名還是無名,不管你有多叛逆或者多沉默,在必然被巴黎的美所征服這一定律上,你最終也概莫能外,只會是絡繹不絕禮贊巴黎的宏大歌隊中的一個新成員。
巴黎這座偉大的城市,某種程度上,是人類現(xiàn)代生活的開端。在她之前或之后,當然也出現(xiàn)過偉大的城市,譬如威尼斯和熱那亞,譬如長安和開封,譬如紐約、倫敦和東京,他們或多或少顯現(xiàn)過人類某種精神力量的宏闊和深邃,展現(xiàn)過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組織能力、資本主義的崛起、人性范疇的堅忍和妥協(xié)。但只有巴黎,第一個把視覺的審美、生活的易居,與蜂巢一般無邊無際的規(guī)模拓展,結合在一起。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新形態(tài),就此誕生了。城市脫離土地,擺脫了鄉(xiāng)愁和對田園牧歌生活的依戀,開始具有了自足、自我生長的生命力。
要么是巴黎人,要么不是巴黎人;要么生活在巴黎,要么生活在巴黎郊區(qū)。從17、18世紀開始,本來偏居法國北部一隅巴黎,就已成為法蘭西王國的代名詞。法國人對巴黎的無限崇拜,和中國人的北京崇拜,都有著深遠的歷史傳統(tǒng)。
對城市和都市生活的謳歌當然不是本文主題,對城市的反思與批評其實也始自巴黎。波德萊爾最早以他天才詩人的敏銳和寓言性、思想者的深度和前瞻眼光,在詩集《惡之花》中描述出他對城市化生活可能腐化人心的憂思。事實上,在他那個時代,缺乏宗教信仰支撐的世俗生活里,人心的潰爛已經(jīng)桃花點點了,而在當代中國,這個過程才剛開始。
巴黎,確實是這么一個讓人沉醉的城市。她的成千上萬座教堂、街心公園、居民住宅、紀念碑、博物館和公共建筑,全城如星辰散落夜空的酒吧、畫廊、書店、花店和餐廳,修長廣闊的香街大道,或滿城彎彎曲曲仿佛會呼吸的鋪著青石板、鵝卵石的小徑,還有那數(shù)百上千萬的巴黎人——一個個獨具個性和生命力的自由精靈,以及每一棵樹、每一只鴿子,他們才是城市真正的主人,都是惹人懷想的精彩存在。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在此后一生中無論去到哪里,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a movable feast)?!边@是作家海明威的遣詞造句才能,我同意。確實,盛大的宴席,流水般變換每天不重樣的美食美人美景,這正是花都巴黎,仿佛是永遠的不夜天、地上的伊甸園。
讓我們暫時遠離美學意義上的巴黎,探討作為偉大文明創(chuàng)造體的法國。法國和英國,也許是對近現(xiàn)代人類世界貢獻最多文明的兩大國家,在人類近現(xiàn)代文明史上具有無比榮耀的崇高地位。文學、藝術、科學、建筑、音樂、哲學、學術、城市管理、商業(yè)、體育、軍事、政治、休閑娛樂……人類有過的一切知識、理論和創(chuàng)造性實踐活動,都打上過她強烈的、迷人的印記。無須一一列舉,法蘭西民族曾誕生那么多造福于人類心靈、身體和精神生活的天才,可以得到證明。沒有他們的貢獻,人類也許迄今還在深一腳淺一腳地在半黑暗中探尋。
在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將法蘭西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迄今還能保持影響力的過程中,有兩個名字不可不提。
一個是拿破侖。這個出身平民的小個子,在整個新舊世界翻轉、遍地血火的歷史緊要關頭,居然以一己之才,對內(nèi)將分裂的法國凝聚成鐵,對外還能成功輸出文化與價值觀(想想看吧,俄羅斯宮廷在幾個世紀里都以能講優(yōu)雅的法語為時尚)。他當然是人類史上難得一見的軍事家、天才政治家,同時也是有深厚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知識分子,有理想主義救世情懷的人文主義者。當年拿破侖遠征埃及,除了軍隊和大炮,還征集了175名各領域?qū)W者,用寶貴的馬車拖上書籍和研究設備。他曾下達過一條著名指令:“行軍時讓驢子和學者走在中間?!彼€成立埃及科學院,自任副院長。返國時,許多珍貴文物被運回法國,開啟了對埃及古代文明的研究。拿破侖將自己對藝術與美的喜愛、對科學與理性的尊重,成功升華為整個國家的文化自覺,并進而成為今日法蘭西文明的精髓。
還有一個,是戴高樂總統(tǒng)。這位將軍出身的右翼政治家,其文治武功當然無法與拿破侖相提并論,但他的“戴高樂主義”卻影響深遠。特別是他提倡東西方“緩和與合作”, 承認中國,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在戰(zhàn)后美國已確定全球超級強國地位的背景下,他居然還能折沖尊俎,合縱連橫,發(fā)揮法國的獨特影響力,無論后世對他如何蓋棺論定,至少他不失“法國至上主義者”的堅強本色,值得尊重。某種意義,中國也是戴高樂思想的受益者。
回到“中法建交五十周年”這一正題。1964年,作為西方大國,法國為何會率先與新中國建交,這是一個嚴肅的政治話題,復雜的國際政局、大國外交的波詭云譎,哪里是一篇小文所能盡述的。本刊只能略盡新聞機構的職責,在感念法國文化曾帶給無數(shù)中國人美好的精神享受、繼續(xù)為中法經(jīng)貿(mào)和文化交往鼓掌的同時,派出采訪團深入法國,采訪各界精英以及普通民間人士,向讀者呈現(xiàn)今日法國的幾個側影。
如果說法國是一片汪洋大海,我們的工作,似乎只是采集了幾朵浪花、幾顆水珠,聊以自慰的是,一滴水也有海洋的影子;一個巴黎人,自然也洋溢著法國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