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韻博,劉伯強
跳臺滑雪運動技巧性含量較高,比較適合在我國開展,可以作為我國冬奧會潛優(yōu)勢項目發(fā)展。跳臺滑雪運動一般包括助滑、起跳、空中飛行、著陸、終止區(qū)滑行等技術環(huán)節(jié)。除了考慮到上述基本環(huán)節(jié)各自蘊含的技術要求和動作特點[1],還需關注助滑速度,它是起跳技術和空中飛行動作的動力學基礎,直接關系到飛行距離,在跳臺滑雪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運動員利用助滑起點座位前的橫桿,在出發(fā)時用雙臂用力推橫桿,使身體產生初始前沖力。此后,人體在重力加速度作用下,沿助滑道斜坡獲得越來越快的助滑速度。根據(jù)國內外跳臺滑雪比賽的實際情況,各個運動員的最大助滑速度千差萬別,即使個人的最大助滑速度也難以保持一致,這種情況表明助滑速度的變化存在主體與客觀影響因素。對于這種影響因素的進一步認識,將有助于改善跳臺滑雪運動員助滑技術動作與專項能力訓練水平,從而獲得更理想的最大起跳初速度。有關人員在跳臺滑雪運動員競技能力、起跳技術、空中飛行動作、生理特征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2-5],但對于助滑速度特征及助滑道結構對助滑姿態(tài)影響機制的研究較少。為此,本文初步分析助滑道結構對助滑姿態(tài)的動力學影響機制,為改善我國跳臺滑雪運動員技戰(zhàn)術訓練水平提供科學依據(jù)。
由于受氣候條件、雪情條件、場地條件等因素的限制,跳臺滑雪運動員在不同地點、不同場地、不同自然條件下的不同場次的比賽成績缺乏可比性。這種項目特殊性造成只有具體場次比賽和特定賽事的世界冠軍,沒有絕對的世界冠軍和世界記錄保持者。但是跳臺滑雪場地結構是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場地結構尤其是助滑道結構對助滑姿態(tài)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影響。助滑過程中,跳臺滑雪運動員集中精力,最大化助滑速度,最小化雪板與雪面之間摩擦力,最小化空氣阻力[6]。因此,跳臺滑雪運動員在助滑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維持滑行的動態(tài)平衡和加速穩(wěn)定性,利用助滑道物理特性獲得最大的起跳初速度。為了研究助滑道物理結構對助滑姿態(tài)的動力學影響機制,首先剖析助滑道物理結構特點。跳臺滑雪比賽場地一般包括出發(fā)區(qū)、助滑道、起跳臺、著陸坡、停止區(qū)等組成部分。其中助滑道結構主要由直線坡度區(qū)和弧線坡度區(qū)構成。本文所采用的助滑道物理結構參數(shù)如下:直線坡度區(qū)θ=35°坡度角,弧線坡度區(qū)彎曲半徑R=70m。
圖1 跳臺滑雪助滑道直線區(qū)人體質心重力作用
參見圖1,人體重力作用簡化為人體質心重力作用,其中
圖2 跳臺滑雪助滑道直線區(qū)外界作用力
圖3 跳臺滑雪助滑道弧線區(qū)向心力
參見圖2和圖3,助滑道作用于人體的主要外界作用力包括
其中,A是與速度v相垂直的表面面積,ρ是空氣密度,η是空氣阻力系數(shù)。如果假設取值為η =0.3,ρ=1.3 Kg·m-3,A=0.25m2,則 Wd ≈ v2/10.
根據(jù)空氣阻力公式(4)中的影響因素,為了能達到更大的助滑速度,要求跳臺滑雪運動員身體前傾,與滑雪板盡量平行,使身體呈現(xiàn)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流線型,減少空氣阻力。在空氣動力學作用于身體形態(tài)條件方面,優(yōu)秀運動員的體質量普遍較輕[3],除了發(fā)展必需的下肢(主要是膝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外,幾乎不增長上肢和軀干肌肉的質量。
作用于身體質心CoM前上方的有雪面支撐力Fnc和空氣升力Wl,形成反向力矩。作用于身體質心CoM下后方的有雪面摩擦力Ff和空氣阻力Wd,形成正向力矩。由于反向力矩和正向力矩隨著速度、場地位置變化而變化,需要下肢各環(huán)節(jié)肌群變負荷協(xié)調作用,控制各旋轉力矩的力臂變化,從而影響反向力矩與正向力矩的相互作用,減小各關節(jié)角度變化,盡量保持一定的助滑姿態(tài)。
參見圖4,全腳支撐反作用力在0.77~1.88G之間。例如,運動員體重50Kg,則助滑道對其全腳支撐反作用力在38~94Kg之間。在助滑姿態(tài)保持絕對靜止不變的情況下,人體各環(huán)節(jié)肌肉群靜力性做功變化范圍達到1.11G,而實際上人體很難保持絕對靜止不變的助滑姿態(tài),因此人體各環(huán)節(jié)肌肉群靜力性做功變化范圍可能會超過1.2G,增加了相關肌肉靜力性控制難度。
圖4 跳臺滑雪助滑過程全腳支撐力變化特征
助滑道起始直線區(qū),由于坡度重力Go的加速度作用,使人體加速向下滑行。隨著速度增加,空氣阻力和升力增大。因此,F(xiàn)n略有減小??梢越普J為雪面摩擦系數(shù)μ保持不變,則Ff略有減小,使Ma形成非均勻的加速作用。這時的全腳支撐反作用力在0.8G左右,下肢各環(huán)節(jié)肌肉群處于低負荷控制能力作用范疇。直線區(qū)保持靜態(tài)姿勢,是反向力矩與正向力矩之間動態(tài)平衡的結果。
進入弧線區(qū)滑行后,在弧線區(qū)入口轉換處,身體質心速度變化突然形成Fc向心力作用,導致雪面支撐反作用力Fnc急劇增加,雖然雪面摩擦力隨之增加,但空氣阻力沒有相應的急劇變化,最終形成較大的反向力矩,迫使運動員調整各關節(jié)肌肉控制力,加強正向力矩。在弧線區(qū)入口瞬間,全腳支撐反作用力從前向后大幅度增加,達到1.2G左右,導致全腳壓力重心偏移波動,一般情況是全腳壓力重心瞬間前移[7-9],然后向后偏移。為了保持助滑靜態(tài)姿勢不變,進入弧線區(qū)入口處時,身體質心與踝關節(jié)的相對法向位置不變,雪板前端向上略有彎曲,導致全腳壓力重心前移,全腳支撐力相對身體質心的力臂增加,同時出現(xiàn)向心力作用,全腳支撐反作用力迅速增大,使反向力矩突然增大。需要加強肌肉力量控制,補償正向力矩。這時主要依靠下肢各環(huán)節(jié)肌肉群快速反應,迅速進入高負荷控制能力作用范疇,減小全腳壓力重心偏移波動,保持助滑姿態(tài)穩(wěn)定性。在專項能力訓練方面,需要加強踝關節(jié)的跖屈靜力性控制能力訓練。
在弧線區(qū)滑行過程中,F(xiàn)c向心力隨著速度增加而逐漸增大,助滑道坡度角逐漸減小,使重力坡度法向分力Gn逐漸增大,重力坡度平行分力Go逐漸減小,空氣升力逐漸減小。上述綜合作用導致Fnc全腳支撐力逐漸增大,在弧線區(qū)出口附近甚至接近1.9G,使反向力矩逐漸增加,需要運動員連續(xù)平穩(wěn)增加下肢各環(huán)節(jié)肌肉群高負荷控制能力。
弧線區(qū)出口轉換處,F(xiàn)c向心力作用迅速消失,導致雪面支撐反作用力由Fnc大幅度減小轉變?yōu)镕n,導致全腳壓力重心偏移波動,一般情況是全腳壓力重心瞬間后移,然后向前偏移。與弧線區(qū)入口處情況相反,弧線區(qū)出口處,雪板前端向下略有彎曲,導致全腳壓力重心后移,全腳支撐力相對身體質心力臂縮短,同時向心力作用消失,全腳支撐反作用力迅速降低,使反向力矩減小,需要適時減少肌肉對正向力矩的控制作用。由于接近起跳臺水平方向,需要從助滑姿態(tài)逐漸過渡到起跳動作,空氣升力作用相對很小,可以忽略不計。運動員既要控制下肢各環(huán)節(jié)肌肉群從高負荷迅速轉接低負荷適應性作用,又要推起身體,完成起飛技術轉換動作,因此需要運動員在變負荷條件下下肢各環(huán)節(jié)肌肉群具有很強的動作控制能力。
綜上所述,優(yōu)秀的跳臺滑雪運動員在助滑道獲取最大起跳初速度過程中,要具有迅速、準確的神經肌肉調控能力,具有熟練高超的應變技巧和平順穩(wěn)定的身體姿態(tài)控制水平。
跳臺滑雪運動員的助滑技術是其隨后一系列技術的基礎,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對助滑道場地結構對助滑姿態(tài)的動力學影響機制進行了初步分析。跳臺滑雪運動員沿著35°左右坡度的助滑道下滑加速,為了減少空氣阻力,身體盡量成流線型?;【€區(qū)入口和出口是兩個關鍵的助滑姿態(tài)技術動作控制點,需要各關節(jié)肌群具有高度靈敏協(xié)調與快速變負荷控制能力。
[1]樸成龍,張智偉,郝世花,程德君.淺談跳臺滑雪中起跳技術與空中飛行動作[J].冰雪運動,2004(9):13-15.
[2]樸雪峰,宋吉連,樸雪俐.跳臺滑雪技術的理論分析及運動員身材對跳臺滑雪成績的影響[J].冰雪運動,2000(3):27-29.
[3]張桂珍,宋吉連,樸雪俐.評定跳臺滑雪比賽成績的因素及優(yōu)秀滑雪運動員競技能力剖析[J].冰雪運動,2003(3):29-30.
[4]王海,張成剛.世界跳臺滑雪優(yōu)秀運動員年齡特征研究[J].冰雪運動,2012(2):36-39.
[5]奧·莫·鮑熱尼諾夫.影響跳臺滑雪成績與飛騰技術演變的要素[J].冰雪運動,1997(1):35-37.
[6]Müller W.The physics of ski jumping[C]∥In:Fleischer R,editor.Proceedings of European School of High-Energy Physics.Geneva:CERN;2005.pp.269-278.
[7]Virmavirta M,Komi PV.Plantar pressure and EMGactivity of simulated and actual ski jumping take-off.Scand[J].Med Sci Sports,2001,11(5):310-314.
[8]Ettema GJC,Br ten S,Bobbert MF.Dynamics of the in-run in ski jumping:A simulation study[J].Appl Biomech,2005,21(3):247-259.
[9]Janura M,Cabell L,Elfmark M,Vaverka F.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ki jump inrun: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J].Appl Biomech,2010,26(2):19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