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學生。如何讓這些最脆弱的鮮花幸福綻放,陶行知的理論給出了啟示。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師要有“愛滿天下”的胸懷,熱愛每一個學生。是的,正如他說的那樣,教師只有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的權利。
關鍵詞:關愛;特殊生;教育
一、呵護,量“身”定“做”
我班的小婕(化名)同學是一個學習方面極其困難的孩子,和她說話,她瞪著你半天不說一個字;寫起字來,比較用力,寫一個字花很多時間,看上去十分吃力。
每次看著她那認真而又吃力的樣子,我就隱隱心疼。如果讓這樣一個孩子和其他同學一起來學習同樣的內容,掌握同樣的知識,那是十分困難的。但如果就此放棄她,不聞不問,聽之任之,那真是有點可惜。
于是,我決定對她的學習放低要求,給她制訂了較低的學習目標:(1)能在課堂上回答一些簡單問題。(2)掌握生詞即可。(3)基本讀通課文。(4)考試時,挑選一些簡單容易地做。她樂意地接受了。為了讓同學們不再取笑他,我常常在晨會課、班會課上給他們講述她的點滴進步,并讓孩子們學會換位思考,教育他們摘掉有色鏡,與她一起玩耍、游戲,給她帶去快樂。我又給她安排了一個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的同桌,在她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能及時給她幫助。
在老師和同學的關心下,快樂重新回到了她的臉上。我想:對于這些學習基礎差的孩子,作為教師,應該把更多的關愛灑向他們:課堂上多關注,既讓她能開動腦筋,又讓她知道,老師很看重她,常常在關心她,讓她充滿自信。在作業(yè)上多關注,給她減負,讓她在輕松的學習中能有一些收獲。課后多關注,給予恰當的輔導。如果教師呵護多多,愛心多多,給這些后進孩子量“身”定“做”,相信這些孩子定能充滿自信,快樂成長。
二、合作,對癥下“藥”
小杰(化名),可以說是全校的“風云人物”,接觸下來發(fā)現他很聰明能干,但多動是他的特點。不管上什么課,他的注意力始終不能集中,每次老師提醒他不到一分鐘,他就又開始做小動作。一張紙、一把尺、一塊橡皮,他都能給你倒騰出許多新鮮玩法。一下課,他更活潑好動。在教室里,你別想找到他的身影。一會兒,就有學生來告訴我:“小杰在廁所里小便到別的同學身上了?!币粫簛砀鏍钫f,他欺負小同學,還妄圖從他那里搶錢之類。接連不斷的事件真讓人每天都為他提心吊膽,學習更是在班中墊底。
他的母親一臉無奈地告訴我:自小孩子在家做錯了事,爺爺奶奶就護著,父親要么不管,要么就是棍棒教育。在家里每次做作業(yè),母親都得坐在旁邊看著,即使這樣盯著他,他還是想出招來玩,而且一折騰就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真是拿他沒有辦法。
靜下心來,我與孩子的母親約法幾章,決定對癥下“藥”,讓孩子有所改變,我要求孩子的家長努力這樣去做:(1)要有耐心,讓孩子樹立自信。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一定要寬容一點,絕不能用棍棒教育,還應該用放大鏡挖掘孩子的閃光點,鼓起孩子學習的自信。(2)多鼓勵,讓孩子充滿自信。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時,一定要給予贊揚,鼓勵。如孩子無心完成作業(yè),不妨來個美麗的約定,快點完成作業(yè),完成得既好又快,讓你出去玩耍等等。
從此,我與他的母親都努力去對癥下“藥”。在學校里,我給他重新安排了座位,從最后一張調到了第一張,隨時輔導督促他,課上多給他發(fā)言的機會。當他有一點微小的進步,我都極力贊揚。
在我與家長的合作下,小杰同學上課的注意力也慢慢集中起來,作業(yè)也認真多了,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同學們關于他的小報告也少了。期末考試,他的語文考到了90.5,這對他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說:“……要和學生家庭聯絡……把學校與家庭構成一體,彼此可以來往,教師不再孤立,學校也不再和社會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電流,碰出教育的火花,發(fā)出教育的力量。”特殊學生的成長,更離不開家長強有力的支持。當教師了解到家長看到學生成績差,棍棒教育缺乏管理方法時,作為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耐心做好家長的工作,和家長一起合作,對癥下“藥”,教育管理好孩子。
三、愛心,開啟心扉
小玲(化名)同學在我班上也是一個特殊的孩子。父母在幾年前就離了婚,跟隨父親生活。有時短暫的和母親相處的時光,更讓她感覺一個完整家庭的重要。父親再婚,令孩子滋生叛逆,聽她奶奶說,她在家常干些破壞性事件,使她和家人關系比較緊張。特殊的家庭,造就了特殊的孩子。在學校,她表現得尤其內向敏感,對周圍的人懷著一種敵對情緒。同學間玩笑的話語,有時在她聽來卻是挖苦,因此,她經常沖同學發(fā)脾氣,導致好幾個同學都不愿做她同桌。
多年的經驗告訴我,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容易使孩子產生不良心態(tài),如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tài),嚴重影響其情感。對這樣的孩子,更需要教師的愛心去疏導。愛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教師的愛更應該去關注這些內向、不善言談的特殊孩子,用愛心開啟他們的心靈之鎖,用愛去感化他們的內心,讓他們享受到無私的師愛。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特殊孩子不是畸形兒,他們是人類無限多花園里最脆弱、最嬌嫩的鮮花。每一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力。
參考文獻:
童登萍.讓真愛滋潤學生的心田:班主任工作的探索和感悟[J].科學咨詢,2014(19).
作者簡介:鄭志英,女,1974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塘橋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學生、班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