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艷
【摘要】 目的 分析總結缺鐵性貧血(IDA)的主要病因。方法 回顧分析168例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168例IDA患者中致病因素包括:慢性胃炎9例(5.36%), 消化性潰瘍21例(12.50%), 胃切除術后8例(4.76%), 胃癌13例(7.74%), 營養(yǎng)不良23例(13.69%), 痔瘡出血5例(2.98%), 肝硬化脾亢6例(3.57%), 胃息肉1例(0.60%), 胃扭轉1例(0.60%), 胃間質瘤1例(0.60%), 消化道出血3例(1.79%), 乳腺癌1例(0.60%), 月經過多11例(6.55%), 子宮肌瘤22例(13.10%), 結締組織病長期服藥患者18例(10.71%), 先天性心臟病1例(0.60%), 甲亢1例(0.60%), 間斷性鼻牙齦出血2例(1.19%), 原因不明16例(9.52%), 血液系統疾病5例(2.98%)。結論 消化道疾病共68例, 占40.48%, 是IDA的主要致病因素, 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及胃腸道腫瘤為主, 女性月經過多共33例, 占19.64%, 是女性患者常見原因, 痔瘡、間斷性鼻牙齦出血、結締組織患者長期服藥等均是IDA的常見致病因素。
【關鍵詞】 缺鐵性貧血;病因;分析
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 是體內貯存鐵缺乏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 是臨床常見疾病, 也是最常見的貧血, 它可以是獨立的一種疾病, 但更多的是其他疾病的一個癥狀出現。臨床上診治并不困難, 但如果僅滿足于貧血癥狀的改善, 就可能會導致原發(fā)疾病的延誤診治, 再而出現貧血癥狀復發(fā)。所以, 及時發(fā)現和治療IDA的病因尤為重要。作者收集了2012年1月~2014年4月的168例缺鐵性貧血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總結出了IDA患者常見原因, 以期待對臨床鑒別診斷及治療有所幫助。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本組168患者均為住院患者, 所有病例都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的診斷標準[1]。基本情況分布如下:年齡14~90歲, 平均年齡52.64歲, 男41例, 女127例, 血紅蛋白最低27 g/L, 最高112 g/L, 平均68.7 g/L。
1. 2 臨床表現 所有病例均有皮膚黏膜蒼白, 頭昏無力等癥狀, 伴眼花、耳鳴58例, 胸悶、心悸49例, 皮膚干燥、指甲無光澤33例, 病程最長10年, 最短2周。體格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貌, 心肺聽診無特殊。
1. 3 實驗室資料 本組患者均檢查血細胞計數+分類, 大小便常規(guī), 大便潛血試驗, 血清鐵蛋白, 骨髓涂片細胞學檢查, 血紅蛋白(Hb)均低于120 g/L, 其中輕度貧血(90~120 g/L) 24例, 中度貧血(60~90 g/L) 91例, 重度貧血(30~60 g/L) 52例, 極重度貧血(<30 g/L)1例, 所有病例均為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平均紅細胞容積 (MCV)53.9~80.4 n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MCH)12.1~24.2 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224~303 g/ L, 血清鐵蛋白均<13 μmol/L, , 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均升高。骨髓增生活躍102例, 增生明顯活躍66例。
2 結果
2. 1 168例患者中臨床最常見的IDA病因 胃腸病變、月經過多、營養(yǎng)不良、結締組織病、原因不明等, 女性患者最常見的病因為月經量過多;依據不同年齡段劃分, 35~60歲年齡段發(fā)病率最高, 其次是>60歲年齡段;IDA常見病因, 見表1, 表2。
2. 2 上述168例患者均用紅源達(多糖鐵復合物膠囊, 青島國風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0.15 g q.d.~b.i.d.口服治療, 門診隨訪3個月以上, 患者良性疾病患者原發(fā)病誘因去除后, 貧血基本糾正。
3 討論
IDA是由于機體對鐵的需要增加, 或機體對鐵的吸收、利用障礙及鐵丟失過多而引起的一種營養(yǎng)性不良貧血, 典型的呈小細胞低色素性, 是農村最常見的貧血?;疾÷矢?, 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 治療及預防意義重大[2]。
本組168例IDA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此次調查的所有病例中, 男性患者41例, 占24.4%, 女性患者127例, 占75.6%, 男女比例約為1:3.1, 這與張永寧等[3]報道的結果相近。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 重度貧血所占的比例明顯不同, 盡管絕大多數的IDA患者臨床癥狀比較典型, 但在臨床中仍有報道少數患者可以因為病因的關系以腹痛[4]、咳嗽[5]等不典型癥狀起病, 168例貧血程度以中、重度貧血多見, 青年患者以營養(yǎng)不良為主要原因, 主要集中在偏食, 挑食及主觀的減肥節(jié)食等, 長期的素食及偏食導致在生長發(fā)育階段需鐵量增加時出現了攝入不足的情況, 從而導致缺鐵性, 糾正偏食挑食的現象也可有效降低青少年IDA的發(fā)生率貧血。中年女性以月經過多為主要原因, 常見有子宮肌瘤, 功能性子宮出血, 帶環(huán)等, 由于體內鐵丟失導致IDA; 通過病因分布可以看出月經過多是女性IDA的最主要病因, 127例女性IDA患者33例(25.98%), 而33例中22例是由于子宮肌瘤引起月經過多造成體內鐵丟失而致的IDA, 比率高達66.67%, 顯示出子宮肌瘤仍是引起月經增多的首要病因。除月經過多這個特有因素外, 女性IDA還與生育、產后出血等方面病因有關, 但是臨床容易忽略。老年患者, 消化道疾病是導致IDA的主要病因, 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 消化道腫瘤, 痔瘡出血也較多見, 這些由于長期反復慢性失血而引起鐵缺乏, 導致IDA。在男性女性均多見。此次調查中, 消化系統各部位發(fā)病者68例, 其中28例為男性, 41.18%, 女性40例, 占58.82%, 對于大便隱血陽性者, 應行全消化道內窺鏡檢查, 對多數出血不明顯或僅有隱血的患者, 極易漏診, 因此進行常規(guī)消化道內窺鏡檢查十分必要。尤其對年齡偏大的IDA患者, 胃腸道或消化部位的腫瘤尋找非常重要。這樣既可以有效明確IDA的病因, 從根本上治療, 也可以進一步減少良性病變惡變的概率。9.52%IDA患者的原因不明, 其中很大部分歸咎于拒絕進一步檢查, 治療好轉后即要求出院, 雖然當時治療有效, 但沒有找到原發(fā)病很容易復發(fā), 治標不治本, 只有制止了原發(fā)病才能從根本上去除缺鐵的病因, 達到治療的目的。因此, 在以后的治療中應對IDA的病因進行深入分析, 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 結合分析標本兼治, 以防漏診、誤診而延誤治療。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 沈梯.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10-11.
[2] 陸再英, 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159.
[3] 張永寧, 張桂香, 成華.成人缺性貧血的病因分析.浙江預防醫(yī)學, 1999, 11(7):16.
[4] Demirel AH, Akbal E, Koklu S, et al. An unusual caus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abdominal pain in a young female. Am surg, 2011, 77(1):127-128.
[5] Poggi V, lo Vecchio A, Menna F, et al. Idiopathic pulmonary-hemosiderosis:a rare cause of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childhood. 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11, 33(4):160-162.
[收稿日期:2014-08-26]
【摘要】 目的 分析總結缺鐵性貧血(IDA)的主要病因。方法 回顧分析168例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168例IDA患者中致病因素包括:慢性胃炎9例(5.36%), 消化性潰瘍21例(12.50%), 胃切除術后8例(4.76%), 胃癌13例(7.74%), 營養(yǎng)不良23例(13.69%), 痔瘡出血5例(2.98%), 肝硬化脾亢6例(3.57%), 胃息肉1例(0.60%), 胃扭轉1例(0.60%), 胃間質瘤1例(0.60%), 消化道出血3例(1.79%), 乳腺癌1例(0.60%), 月經過多11例(6.55%), 子宮肌瘤22例(13.10%), 結締組織病長期服藥患者18例(10.71%), 先天性心臟病1例(0.60%), 甲亢1例(0.60%), 間斷性鼻牙齦出血2例(1.19%), 原因不明16例(9.52%), 血液系統疾病5例(2.98%)。結論 消化道疾病共68例, 占40.48%, 是IDA的主要致病因素, 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及胃腸道腫瘤為主, 女性月經過多共33例, 占19.64%, 是女性患者常見原因, 痔瘡、間斷性鼻牙齦出血、結締組織患者長期服藥等均是IDA的常見致病因素。
【關鍵詞】 缺鐵性貧血;病因;分析
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 是體內貯存鐵缺乏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 是臨床常見疾病, 也是最常見的貧血, 它可以是獨立的一種疾病, 但更多的是其他疾病的一個癥狀出現。臨床上診治并不困難, 但如果僅滿足于貧血癥狀的改善, 就可能會導致原發(fā)疾病的延誤診治, 再而出現貧血癥狀復發(fā)。所以, 及時發(fā)現和治療IDA的病因尤為重要。作者收集了2012年1月~2014年4月的168例缺鐵性貧血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總結出了IDA患者常見原因, 以期待對臨床鑒別診斷及治療有所幫助。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本組168患者均為住院患者, 所有病例都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的診斷標準[1]?;厩闆r分布如下:年齡14~90歲, 平均年齡52.64歲, 男41例, 女127例, 血紅蛋白最低27 g/L, 最高112 g/L, 平均68.7 g/L。
1. 2 臨床表現 所有病例均有皮膚黏膜蒼白, 頭昏無力等癥狀, 伴眼花、耳鳴58例, 胸悶、心悸49例, 皮膚干燥、指甲無光澤33例, 病程最長10年, 最短2周。體格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貌, 心肺聽診無特殊。
1. 3 實驗室資料 本組患者均檢查血細胞計數+分類, 大小便常規(guī), 大便潛血試驗, 血清鐵蛋白, 骨髓涂片細胞學檢查, 血紅蛋白(Hb)均低于120 g/L, 其中輕度貧血(90~120 g/L) 24例, 中度貧血(60~90 g/L) 91例, 重度貧血(30~60 g/L) 52例, 極重度貧血(<30 g/L)1例, 所有病例均為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平均紅細胞容積 (MCV)53.9~80.4 n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MCH)12.1~24.2 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224~303 g/ L, 血清鐵蛋白均<13 μmol/L, , 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均升高。骨髓增生活躍102例, 增生明顯活躍66例。
2 結果
2. 1 168例患者中臨床最常見的IDA病因 胃腸病變、月經過多、營養(yǎng)不良、結締組織病、原因不明等, 女性患者最常見的病因為月經量過多;依據不同年齡段劃分, 35~60歲年齡段發(fā)病率最高, 其次是>60歲年齡段;IDA常見病因, 見表1, 表2。
2. 2 上述168例患者均用紅源達(多糖鐵復合物膠囊, 青島國風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0.15 g q.d.~b.i.d.口服治療, 門診隨訪3個月以上, 患者良性疾病患者原發(fā)病誘因去除后, 貧血基本糾正。
3 討論
IDA是由于機體對鐵的需要增加, 或機體對鐵的吸收、利用障礙及鐵丟失過多而引起的一種營養(yǎng)性不良貧血, 典型的呈小細胞低色素性, 是農村最常見的貧血?;疾÷矢?, 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 治療及預防意義重大[2]。
本組168例IDA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此次調查的所有病例中, 男性患者41例, 占24.4%, 女性患者127例, 占75.6%, 男女比例約為1:3.1, 這與張永寧等[3]報道的結果相近。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 重度貧血所占的比例明顯不同, 盡管絕大多數的IDA患者臨床癥狀比較典型, 但在臨床中仍有報道少數患者可以因為病因的關系以腹痛[4]、咳嗽[5]等不典型癥狀起病, 168例貧血程度以中、重度貧血多見, 青年患者以營養(yǎng)不良為主要原因, 主要集中在偏食, 挑食及主觀的減肥節(jié)食等, 長期的素食及偏食導致在生長發(fā)育階段需鐵量增加時出現了攝入不足的情況, 從而導致缺鐵性, 糾正偏食挑食的現象也可有效降低青少年IDA的發(fā)生率貧血。中年女性以月經過多為主要原因, 常見有子宮肌瘤, 功能性子宮出血, 帶環(huán)等, 由于體內鐵丟失導致IDA; 通過病因分布可以看出月經過多是女性IDA的最主要病因, 127例女性IDA患者33例(25.98%), 而33例中22例是由于子宮肌瘤引起月經過多造成體內鐵丟失而致的IDA, 比率高達66.67%, 顯示出子宮肌瘤仍是引起月經增多的首要病因。除月經過多這個特有因素外, 女性IDA還與生育、產后出血等方面病因有關, 但是臨床容易忽略。老年患者, 消化道疾病是導致IDA的主要病因, 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 消化道腫瘤, 痔瘡出血也較多見, 這些由于長期反復慢性失血而引起鐵缺乏, 導致IDA。在男性女性均多見。此次調查中, 消化系統各部位發(fā)病者68例, 其中28例為男性, 41.18%, 女性40例, 占58.82%, 對于大便隱血陽性者, 應行全消化道內窺鏡檢查, 對多數出血不明顯或僅有隱血的患者, 極易漏診, 因此進行常規(guī)消化道內窺鏡檢查十分必要。尤其對年齡偏大的IDA患者, 胃腸道或消化部位的腫瘤尋找非常重要。這樣既可以有效明確IDA的病因, 從根本上治療, 也可以進一步減少良性病變惡變的概率。9.52%IDA患者的原因不明, 其中很大部分歸咎于拒絕進一步檢查, 治療好轉后即要求出院, 雖然當時治療有效, 但沒有找到原發(fā)病很容易復發(fā), 治標不治本, 只有制止了原發(fā)病才能從根本上去除缺鐵的病因, 達到治療的目的。因此, 在以后的治療中應對IDA的病因進行深入分析, 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 結合分析標本兼治, 以防漏診、誤診而延誤治療。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 沈梯.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10-11.
[2] 陸再英, 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159.
[3] 張永寧, 張桂香, 成華.成人缺性貧血的病因分析.浙江預防醫(yī)學, 1999, 11(7):16.
[4] Demirel AH, Akbal E, Koklu S, et al. An unusual caus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abdominal pain in a young female. Am surg, 2011, 77(1):127-128.
[5] Poggi V, lo Vecchio A, Menna F, et al. Idiopathic pulmonary-hemosiderosis:a rare cause of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childhood. 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11, 33(4):160-162.
[收稿日期:2014-08-26]
【摘要】 目的 分析總結缺鐵性貧血(IDA)的主要病因。方法 回顧分析168例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168例IDA患者中致病因素包括:慢性胃炎9例(5.36%), 消化性潰瘍21例(12.50%), 胃切除術后8例(4.76%), 胃癌13例(7.74%), 營養(yǎng)不良23例(13.69%), 痔瘡出血5例(2.98%), 肝硬化脾亢6例(3.57%), 胃息肉1例(0.60%), 胃扭轉1例(0.60%), 胃間質瘤1例(0.60%), 消化道出血3例(1.79%), 乳腺癌1例(0.60%), 月經過多11例(6.55%), 子宮肌瘤22例(13.10%), 結締組織病長期服藥患者18例(10.71%), 先天性心臟病1例(0.60%), 甲亢1例(0.60%), 間斷性鼻牙齦出血2例(1.19%), 原因不明16例(9.52%), 血液系統疾病5例(2.98%)。結論 消化道疾病共68例, 占40.48%, 是IDA的主要致病因素, 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及胃腸道腫瘤為主, 女性月經過多共33例, 占19.64%, 是女性患者常見原因, 痔瘡、間斷性鼻牙齦出血、結締組織患者長期服藥等均是IDA的常見致病因素。
【關鍵詞】 缺鐵性貧血;病因;分析
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 是體內貯存鐵缺乏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 是臨床常見疾病, 也是最常見的貧血, 它可以是獨立的一種疾病, 但更多的是其他疾病的一個癥狀出現。臨床上診治并不困難, 但如果僅滿足于貧血癥狀的改善, 就可能會導致原發(fā)疾病的延誤診治, 再而出現貧血癥狀復發(fā)。所以, 及時發(fā)現和治療IDA的病因尤為重要。作者收集了2012年1月~2014年4月的168例缺鐵性貧血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總結出了IDA患者常見原因, 以期待對臨床鑒別診斷及治療有所幫助。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本組168患者均為住院患者, 所有病例都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的診斷標準[1]?;厩闆r分布如下:年齡14~90歲, 平均年齡52.64歲, 男41例, 女127例, 血紅蛋白最低27 g/L, 最高112 g/L, 平均68.7 g/L。
1. 2 臨床表現 所有病例均有皮膚黏膜蒼白, 頭昏無力等癥狀, 伴眼花、耳鳴58例, 胸悶、心悸49例, 皮膚干燥、指甲無光澤33例, 病程最長10年, 最短2周。體格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貌, 心肺聽診無特殊。
1. 3 實驗室資料 本組患者均檢查血細胞計數+分類, 大小便常規(guī), 大便潛血試驗, 血清鐵蛋白, 骨髓涂片細胞學檢查, 血紅蛋白(Hb)均低于120 g/L, 其中輕度貧血(90~120 g/L) 24例, 中度貧血(60~90 g/L) 91例, 重度貧血(30~60 g/L) 52例, 極重度貧血(<30 g/L)1例, 所有病例均為典型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平均紅細胞容積 (MCV)53.9~80.4 n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MCH)12.1~24.2 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224~303 g/ L, 血清鐵蛋白均<13 μmol/L, , 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均升高。骨髓增生活躍102例, 增生明顯活躍66例。
2 結果
2. 1 168例患者中臨床最常見的IDA病因 胃腸病變、月經過多、營養(yǎng)不良、結締組織病、原因不明等, 女性患者最常見的病因為月經量過多;依據不同年齡段劃分, 35~60歲年齡段發(fā)病率最高, 其次是>60歲年齡段;IDA常見病因, 見表1, 表2。
2. 2 上述168例患者均用紅源達(多糖鐵復合物膠囊, 青島國風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0.15 g q.d.~b.i.d.口服治療, 門診隨訪3個月以上, 患者良性疾病患者原發(fā)病誘因去除后, 貧血基本糾正。
3 討論
IDA是由于機體對鐵的需要增加, 或機體對鐵的吸收、利用障礙及鐵丟失過多而引起的一種營養(yǎng)性不良貧血, 典型的呈小細胞低色素性, 是農村最常見的貧血。患病率高, 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 治療及預防意義重大[2]。
本組168例IDA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此次調查的所有病例中, 男性患者41例, 占24.4%, 女性患者127例, 占75.6%, 男女比例約為1:3.1, 這與張永寧等[3]報道的結果相近。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 重度貧血所占的比例明顯不同, 盡管絕大多數的IDA患者臨床癥狀比較典型, 但在臨床中仍有報道少數患者可以因為病因的關系以腹痛[4]、咳嗽[5]等不典型癥狀起病, 168例貧血程度以中、重度貧血多見, 青年患者以營養(yǎng)不良為主要原因, 主要集中在偏食, 挑食及主觀的減肥節(jié)食等, 長期的素食及偏食導致在生長發(fā)育階段需鐵量增加時出現了攝入不足的情況, 從而導致缺鐵性, 糾正偏食挑食的現象也可有效降低青少年IDA的發(fā)生率貧血。中年女性以月經過多為主要原因, 常見有子宮肌瘤, 功能性子宮出血, 帶環(huán)等, 由于體內鐵丟失導致IDA; 通過病因分布可以看出月經過多是女性IDA的最主要病因, 127例女性IDA患者33例(25.98%), 而33例中22例是由于子宮肌瘤引起月經過多造成體內鐵丟失而致的IDA, 比率高達66.67%, 顯示出子宮肌瘤仍是引起月經增多的首要病因。除月經過多這個特有因素外, 女性IDA還與生育、產后出血等方面病因有關, 但是臨床容易忽略。老年患者, 消化道疾病是導致IDA的主要病因, 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 消化道腫瘤, 痔瘡出血也較多見, 這些由于長期反復慢性失血而引起鐵缺乏, 導致IDA。在男性女性均多見。此次調查中, 消化系統各部位發(fā)病者68例, 其中28例為男性, 41.18%, 女性40例, 占58.82%, 對于大便隱血陽性者, 應行全消化道內窺鏡檢查, 對多數出血不明顯或僅有隱血的患者, 極易漏診, 因此進行常規(guī)消化道內窺鏡檢查十分必要。尤其對年齡偏大的IDA患者, 胃腸道或消化部位的腫瘤尋找非常重要。這樣既可以有效明確IDA的病因, 從根本上治療, 也可以進一步減少良性病變惡變的概率。9.52%IDA患者的原因不明, 其中很大部分歸咎于拒絕進一步檢查, 治療好轉后即要求出院, 雖然當時治療有效, 但沒有找到原發(fā)病很容易復發(fā), 治標不治本, 只有制止了原發(fā)病才能從根本上去除缺鐵的病因, 達到治療的目的。因此, 在以后的治療中應對IDA的病因進行深入分析, 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 結合分析標本兼治, 以防漏診、誤診而延誤治療。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 沈梯.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10-11.
[2] 陸再英, 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159.
[3] 張永寧, 張桂香, 成華.成人缺性貧血的病因分析.浙江預防醫(yī)學, 1999, 11(7):16.
[4] Demirel AH, Akbal E, Koklu S, et al. An unusual cause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and abdominal pain in a young female. Am surg, 2011, 77(1):127-128.
[5] Poggi V, lo Vecchio A, Menna F, et al. Idiopathic pulmonary-hemosiderosis:a rare cause of iron-deficiency anemia inchildhood. 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11, 33(4):160-162.
[收稿日期:201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