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愛新
“總體上來說,現(xiàn)在的教材越變越好,內(nèi)容豐富了,思想也越來越開放?!北本?01中學副校長、特級教師程翔接受采訪時說,“以前的教材課程結構單一,現(xiàn)在除了必修還有選修,高中語文選修課中有15個模塊,學生可以任選其中的三五種,自由空間很大。”
程翔在北京的中學教授語文課已經(jīng)有32年,他1982年開始教課,至今經(jīng)歷過三次教材改革。
“我教的第一套教材是‘文革結束后不久的,魯迅的作品數(shù)量比較多,我做過統(tǒng)計,初中高中加起來有30多篇?,F(xiàn)在其他作家作品也編進來了,比如梁實秋和沈從文的作品,而且注釋越來越精道了?!背滔枵f。
“古詩文的比重增加了,現(xiàn)在跟臺灣地區(qū)差不多。而且古詩文選材范圍很廣,比如選修教材里選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過去一直沒有。也適當選了佛教的一些東西,像禪宗的《百喻經(jīng)》,把佛學著作當作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對待,這個是很大的進步?!?/p>
也有遺憾的地方,程翔說,以前的語文課本里有漢代趙壹的《刺世疾邪賦》,非常有批判精神;還有一篇是龔自珍的《病梅館記》,通過批評病梅來諷喻當時對人才的扼殺。而這兩篇古文現(xiàn)在都沒有了。
古詩文和白話文是否對立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代就有5萬多首詩、2000多個詩人,其他國家難以跟我們相比。所以今天,無論從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心靈成長的角度,抑或單純從一種文學體裁的學習角度,它都是不可缺少的無可替代的?!闭劦接械慕滩娜サ艄旁?,程翔有點激動。
古詩是可以朗誦的,在古代是唱的,有節(jié)奏、有韻律。古詩詞有特殊的規(guī)律,比如平仄、意境、意象,更重要的是,它表達的情感、人文情懷往往是現(xiàn)代文無法表現(xiàn)的。
“古詩詞的熏陶和感染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作用?!背滔柙谒慕虒W實踐中非常重視古詩詞,言談間總是不經(jīng)意地就跳出詩句。
還有一個觀點,影響了古詩文在教材中的比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退休編輯顧振彪告訴記者,過去也有知名的語言學家不主張多學文言文。他們認為,學生白話文都還沒學好,再把時間花到文言文上,結果二者都學不好?!八杂械膶<抑鲝堉行W不學文言,到了大學中文系、哲學系、歷史系,要看古書時學一年文言也能過關。過去,尤其是‘文革前,夸大了文言和白話的對立?!?/p>
但顧振彪不認同這個觀點,他說:“學文言文應該有助于學習白話文,我們社里的老先生劉國正,原來的副總編輯,現(xiàn)在88歲了,他就希望古詩文能加大比例,從小學開始學,初中占50%,高中占80%。北京師范大學的王寧先生,也主張初中的古詩文要達到50%?!?/p>
學習能不能反芻
顧振彪說,從1990年義務教育開始,小學是否應該學古詩文一直有爭論,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但主流聲音還是認為兒童要讀經(jīng)典。
“不贊成兒童多讀古詩的人,是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觀點的影響,認為兒童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進入他們的生活和實際,讓他們讀自己喜歡讀、能理解的,在游戲中學習,不要去規(guī)定。而古詩詞距離現(xiàn)實生活很遙遠,孩子們理解不了。認為死記硬背是摧殘小學生。我估計,上海小學生一年級語文去掉古詩,大概就是基于這種觀點?!鳖櫿癖胝f。
程翔不同意先理解再學習的觀點?!皩W習有一個反芻原理。就像牛先吃草,先記下來儲存到大腦里,到一定年齡,再反芻不可以嗎?”他說,“小孩子的學習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在理解的情況下學,也可以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學,不能絕對化?!?/p>
“而且中國的詩歌各種各樣的都有,可以選取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詩文編寫教材。”程翔補充說。
顧振彪介紹,以前臺灣地區(qū)中小學教材中的古詩文比例比大陸高,多的時候高中達到70%,初中50%。而且題目比我們大,也比我們深,高考甚至可以寫文言文作文。后來一度“去中國化”,減少了些,但現(xiàn)在小學和初中語文中古詩文的比例仍然比大陸多。
航海日志與莎士比亞
在程翔辦公室的書架上,有一套美國的中學語文教材。
“我們研究世界各國語文教材,發(fā)現(xiàn)其中都有大量年代很久遠的作品。比如你看到的美國語文,當然不能用我們的古文概念去套用,畢竟美國歷史比較短?!背滔枵f。
翻開美國語文目錄,每篇課文都是英文的經(jīng)典作品選讀,第一課是《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整本書分成六個單元,依次是“文明的交會”“國家的誕生”“國家的發(fā)展”“分裂、和解與擴展”“不滿、覺醒與反抗”“繁榮與保護”,課文編排按照時間順序,從1750年開始,最后是現(xiàn)代故事,從單元的主題和編排順序看,這套語文教材兼有培養(yǎng)價值觀和歷史觀的功能。
“這是美國教材的特色。”程翔對記者說,“美國的教材是每個州自己編,沒有全國統(tǒng)編教材。”
據(jù)他介紹,在英國,莎士比亞作品也是中小學生必讀的內(nèi)容,“因為那是他們的大文豪,崇拜的對象,每個英國人必須能大段背誦莎士比亞作品?!倍鴦?chuàng)作于16世紀的莎士比亞作品,使用的是古典英語,相當于中國的古典文學。
“每一個國家都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不重視就是數(shù)典忘祖?!背滔枵f。
工具性還是人文性
“習主席為什么強調(diào)教材要有古詩文呢?我們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非??欤俏幕泴嵙?,人的素質(zhì)思想還沒有跟上去。現(xiàn)在強調(diào)和諧,那么傳統(tǒng)文化正是一種轉化的力量?!鳖櫿癖胝f。
采訪過程中,記者走進圖書館,瀏覽新中國成立后不同年代的語文教材,好像重新走進了歷史:課文從《見列寧去》,到現(xiàn)在的流行歌曲歌詞;插畫從煤礦工人、農(nóng)民和拖拉機,到抽象幾何圖形、文物藝術品,每個年代都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
查閱資料可見,20世紀30年代,從事語文教育的朱自清強調(diào)中學一定要學古典文化,“不學經(jīng)典就不能成為一個中國人”。教育家葉圣陶當時對此很贊成,他說作為中國人自己要有這個本。但解放后,葉圣陶的觀點發(fā)生了變化,特別在20世紀80年代初,他說文言每本書選幾篇也沒多大用,不學也罷。
“為什么有一部分人突出語言的工具性?那是因為他們擔心,強調(diào)人文性容易偏向政治說教?!薄拔母铩焙蟮恼Z文教材一直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側重哪方的討論,程翔如此分析原因。
根據(jù)教育部的課程標準,語文教學有三大任務: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熱愛母語,通過對母語的學習,培養(yǎng)人文情懷。
“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同時存在的,不能把工具性絕對化,因為沒有人文性,語言就沒有靈魂?!背滔柽@樣認為。
在他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經(jīng)歷過三套教材。他使用的第一套教材,封面上的“語文”二字是郭沫若題寫的;第二套是啟功題的;現(xiàn)在則變成了印刷體。
“無論是郭沫若體還是啟功體,都有一種文化的因素在里面,現(xiàn)在的印刷體,就不是書法作品了?!背滔鑾е┻z憾說。endprint